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继愈:每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贾 曼
任继愈先生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一直静静地摆放在书架触手可及之处。先生的手泽如新,可人已悄然远行。
2007年9月27日,我有幸赴京采访先生。那日也许是我特意说了一口绵绵亘亘的济南话,勾起了任老先生的思乡之绪,老人兴之所至,对着话筒,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俺在济南上的小学,学校在贡墙根儿。”老人历尽八千里路云和月,依然保留着浓重的乡音乡语,让人听了,觉得格外动人。当时,任老的儿子任重,对父亲能说济南话,十分惊异,他说:“几十年来,从未听父亲说过家乡话。”于是,一屋子老老小小,开怀大笑。两年了,此番欢乐情景,似乎还是昨日之事,谁承想,这么短的时间里,健朗谦和的先生竟然去了。
那时先生已91岁,可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尚能拎着拐棍,乘车去离家不远的国家图书馆上班,上下楼梯坚持步行,不用人搀扶。在采访结束时,我真心实意地对任老说:我们知道您的“三不”规矩中,第一条就是“不过生日”,可我还是希望在您“茶寿”的时候,再来给您拍专题片,您一定要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过“茶寿”的哲学寿星。任老当场笑着应了。因为“茶”字拆开是一百零八,过“茶寿”是个吉利的话。
谈起他生活中经受的磨难和不公平,与许多疾言厉色声泪俱下的老人相比,任老自有一番沉浮于人世的不以为意,云淡风轻。
“文革”时,他被下放到河南干校改造。风灯雨屋、绳床瓦灶的生活,寒素不堪,可任老照旧淡然度日。虽然没有了深涩繁复的学问可做,可谁说一箪食、一瓢饮的居家日子,不是尽含禅意?那段日子里,任老目睹农民看病难的生活现状,他拿着医书,在自己的身上练就了针灸绝技,竟也成了大半个赤脚医生,医好了不少病人,备受乡人尊敬。人间冷了,人情还是温的好,世态炎凉里,任继愈对世事的婉转体念,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斜逸而出的一枝白茉莉,在荒原冷雨里,默默地散发着馨香。我想,先生的这分受之坦然、得之安然的古道热肠,多半来自于他内心的稳定和丰富。而这种内心的强大,则得益于儒家对人生的清醒、理智的态度和“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宗境界。
1975年,任先生从河南干校回京,长期的改造生活,使他目力有所不逮,回京不久,视网膜竟然脱落。突然间跌入一片黑暗中,先生依然心静如水。谈起那段岁月,任老说:“在上海治眼疾的时候,也不能闲着,我就学盲文,六个点的,我用手指头摸,认字。”他和一同住院的小盲童结成了忘年交,出院后,小盲童用盲文给他写信,他竟然也能读懂。
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我想,也来自于他对哲学的深悟。哲学是人生的学问,为万学之母。中国哲学里儒、释、道的融会,聚合在先生的身上,是对人情世事洞然于心,了然于目。
我们前去采访的时候,恰好敦煌研究会几位学人前去拜望任老先生。几天前这几位学人还曾去301 医院探望过任老的老友季羡林,他们告诉任先生:“8月初的时候,温总理去医院看望季老,特批季老第二天回北大……”
任老凝神听完老友季羡林的近况,便叮嘱这几位学人,要他们转告季老:“人年纪大了,不能因一时高兴而大意。”又说,“我现在坚持不在外面吃饭,你们劝他也不要去。”
对老友季羡林的担心,其言之切切,情之殷殷,不是一般社交场合的客套,而是深藏着对老友的牵肠挂肚,更沉潜着极深的阅世体念,还有着一位哲学老人的自律自省,让人佩服至极。
任继愈先生不愧是一位学行并重的哲人,他是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回归于朴。”也许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心态,老人在赠给我的《老子绎读》上写道“贾曼学友存”,让我见之心惊,因为我委实不敢与任老以学友相称。也许,对任老来说,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面前,每一个学子都是他的学友。
如今,我每每面对任老的题赠,更是见字如见人,读书做人不敢虚浮。
注:①任继愈(1916.4.15—2009.7.11),山东平原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②作者贾曼,山东电视台制片人。
开头第二段写任老先生“艰难而又快乐地吐出记忆中的乡音”这一细节有何作用?
任老先生为人处世亲和平淡从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述。
对任继愈先生这样的文化名人,要写的角度会有很多,而本文在选材及表达方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任老曾定下“不过生日、不赴宴请、不出全集”的“三不”规矩,请结合其心态、学识、修养,谈谈你对这“三不”规矩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
晚明文化与昆曲盛世
郑培凯
昆曲是中国艺术在舞台表演这个领域,发展到巅峰的一种艺术形式,而这个艺术形式最辉煌的时期,就是从晚明到乾隆。或许有人问,到了清朝中叶,昆曲还有发展的生机,不是可以反驳康雍乾三代钳制文化的说法吗?
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其相对独立的场域,虽然受到政局动荡及经济变动的影响,但审美追求所开拓的精神境界依然可以传承,艺术创造的成果可以历劫而重生。文化艺术一旦有所开创并能蔚成风气,形成典范,则可传诸后世,形成传统。晚明文化的重大意义在此。当时所创作的文学、戏曲以及各种各样艺术品在审美情趣上的成就,并不因明清易代的天翻地覆而消逝。昆曲的兴盛即在晚明这个时期,而其繁盛的生命力可以跨越改朝换代的戕害与创伤,一直延续到乾嘉时期。大家可能看过余怀《板桥杂记》这本书,主要写的是秦淮风月,给人一个感觉,是落拓文人的艳情文字,在国破家亡之际居然还怀想歌姬名妓的青楼风光。其实,余怀在晚年写《板桥杂记》,真正挥之不去的记忆,是秦淮风月任情恣性的氛围。余怀这个人也不是大家以为的情场浪子,而是有守有节的文化精英,是个君子固穷的明遗民,甚至参加过反清复明运动。余怀著作资料大量散失,只有《板桥杂记》流通最广,使人误以为秦淮风月就是他唯一的生活行径。近几年因为学者的努力,有两部搜集余怀著作的诗文集出版,一部是《余怀全集》,一部是《甲申集外十一种》,让我们了解明末清初的一些文人,有其志向,有其政治操守,甚至投身危险的复国运动;但最欣慰的还是了解了当时的文化传统与艺术追求,他们经历的浮华世界,以及繁华所造就的审美境界。在清朝高压统治下,他们暗地里从事反清复明的远动,同时却可以公开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赏心悦目的诗酒风流以及千折百回、婉转动听的昆曲。我时常想,晚明昆曲的艺术追求,到了清代施行高压统治与文化钳制之时,仍然蓬勃发展,不是因为康雍乾三朝盛世的提倡,而是与这种缅怀故国的优越文化成就有关。清朝前半叶为什么还能够让昆曲继续发展,甚至出现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因为晚明余韵的延续,而不是清朝政治稳定局面的结果。
(选自2014年1月20日《光明日报》)
在作者看来,晚明文化的重大意义在哪里?
作者对《板桥杂记》这本书有哪些评价?
作者为何要写余怀这个文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说笑
钱钟书
自从幽默文学提倡以来,卖笑变成了文人的职业。幽默当然用笑来发泄,但是笑未必就表示着幽默。一般人并非因有幽默而笑,是会笑而借笑来掩饰他们的没有幽默。笑的本意,逐渐丧失;本来是幽默丰富的流露,慢慢地变成了幽默贫乏的遮盖。
笑是最流动、最迅速的表情,从眼睛里泛到口角边。东方朔《神异经》载东王公投壶不中,“天为之笑”,张华注说天笑即是闪电,真是绝顶聪明的想像。据荷兰夫人的《追忆录》,薛德尼•斯密史也曾说:“电光是天的诙谐。”笑的确可以说是人面上的电光,眼睛忽然增添了明亮,唇吻间闪烁着牙齿的光芒。我们不能扣留住闪电来代替高悬普照的太阳和月亮,所以我们也不能把笑变为一个固定的、集体的表情。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矫揉造作的幽默。这种机械化的笑容,只像骷髅的露齿,算不得活人灵动的姿态。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调的言动,无不惹笑,像口吃,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居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脸。挂了幽默的招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文艺只能算是“游艺”。小花脸也使我们笑,不错!但是他跟真有幽默者绝然不同。真有幽默的人能笑,我们跟着他笑,假充幽默的小花脸可笑,我们对着他笑。小花脸使我们笑,并非因为他有幽默,正因为我们自己有幽默。
所以,幽默至多是一种脾气,决不能标为主张,更不能当做职业。我们不要忘掉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液体,换句话说,好像贾宝玉心目中的女性,幽默是水做的。把幽默当为一贯的主义或一生的衣食饭碗,那便是液体凝为固体,生物制成标本。就是真有幽默的人,若要卖笑为生,作品便不甚看得,例如马克•吐温。真正的幽默是能反躬自笑的,它不但对于人生是幽默的看法,它对于幽默本身也是幽默的看法。提倡幽默作一个口号,一种标准,正是缺乏幽默的举动;这不是幽默,这是一本正经的宣传幽默,板了面孔的劝笑。
(选自《写在人生边上》,有删改)
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真正的幽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断桥的虚与实
程耀恺
①四月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杭州。仿佛置身巨大的青绿山水画中,惊回首,自己已经成了画中人。身为画中人,我心里却盘算着如何给这画图的某一特殊部分,拍一张像——这是隐藏已久的一个心愿:为断桥留影。拍好了,存到电脑里,没事的时候,调出来看看,聊慰思古之幽情。
②我心中有个断桥结,它发端于三十年前。那是一个七夕之夜,杭州城姚园寺巷的束家小院里,一位长辈意味深长地问我们:天上牛郎织女要相会,鹊儿来搭桥,这鹊桥,既浪漫又踏实,足以承载思念与惊喜。可人间的许仙白娘子,怎么就看上了一座断桥?
③这个七夕之问,从此潜伏到我的灵魂深处。三十年来,我有种种答案,但都拿不准。
④随着阅历的积累,见识的增多,我开始懂得,凡事先从浅处入手,我就问自己:这断桥,是为了《白蛇传》而预设的呢?抑或《白蛇传》是为断桥而量身定做的呢?
⑤一个年轻的后生,搭救了青、白二蛇。有了这样的因缘际会,那蛇便化为美女,嫁给恩主。这故事在中国,尤其在江南,像风吹流水一般地流播,故事中爱情的、伦理的、宗教的诸多元素,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但有一条可以肯定,要是没有断桥的介入,那么,《白蛇传》也许与普通的江南地方戏,永远难分伯仲。
⑥不管怎么说,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硬是把相貌平平的一座石拱桥,诗化了,神化了。从此,弧度近乎直线的断桥,渐渐地隆起,慢慢地升腾,以至上接银河,下连人心。近处的雷峰塔,远方的金山寺,都成了陪衬。亦真亦幻的许仙白娘子相会,让断桥成了一座延续千年的“爱情桥”。那断桥仿佛从现实世界中,搬移出来的奇妙空间:烟火人间、灵异世界、美学视野、感情天地,分分合合,变动不居。正是这个奇妙的空间,让许仙成为混沌相公,让白蛇成为痴情娘子,让青蛇成为刚烈小青,而本该普渡众生的僧人,却成为荼毒生灵的法海。
⑦不难想象,若是没有白娘子和许仙,没有他们的痴心与负情,没有他们的抗争与醒悟,这断桥,便是个俗桥,湖上烟柳画桥有的是,它们或声名显赫,或风情万种,它们会毫不客气地把平庸的断桥,挤到自己的影子里。然而造化弄人,丑小鸭竟然成了白天鹅,人妖之恋,居然拨动了人类柔弱的心弦,一处又一处的游客,向往断桥,不远千里而来;一代又一代的情人,陶醉断桥,在桥上喜结连理。连我那穷乡僻壤的故乡,没见过世面的村夫野老,赶上春光明媚之时,也会哼上一句“西湖山水还依旧……”,他们口中的白娘子,他们心中的断桥,虽然不能给他们苦难的命运,带来一线希望,至少给他们平淡的日子,吹进一丝暖意。
⑧无论谁,只要靠近断桥,就会觉得,时间凝固了,季节止步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断桥上,天天都是人间四月天。
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断桥成就了《白蛇传》。反之《白蛇传》也成就了断桥。
⑩就在我从杭州回来,把断桥的图片存入电脑的那天晚上,我与老人在梦中不期而遇。看了照片,老人先是若有所思,转而喃喃自语:以前忘掉告诉你们小辈,打你出世起,这断桥,早已不是许仙白娘子的断桥了。我听得没头没脑,老人倏忽不见了。
11打那之后,一连好几天,我都寝食不安,难道此桥非彼桥?后来,终于在一本叫《钱塘遗韵》的书里,找到了1923年前断桥。看上去,桥上桥下,一色石阶,桥的正中,有亭翼然。我心里一亮堂,难怪不同的脚本里,青儿都不改其口:“看前面已是断桥亭,待我扶着娘娘,去至亭中,稍坐片时”。可惜,为了让富人能在白堤上开车,毁亭、削拱——权力矮化了断桥。
12如果白娘子一家,也有今生今世,面对这座被红男绿女们视为“爱情桥”的断桥,会不会感到陌生呢?
(选自《散文》2010年第9期,有删节)
请分析文中第七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文章第二段和第十段两次写到老人,说说老人在文中的作用。
第十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钱塘遗韵》里1923年前断桥?
文章题为“断桥的虚与实”,说说其“虚”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胡秋原:两岸破冰第一人
(1)1910年出生于湖北黄陂的胡秋原,15岁时考入国立武昌大学学习理工,后因加入共青团,主编《武汉评论》,反对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屠杀共产党人而遭受白色恐怖的追捕。
(2)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回国投身抗战,被任命为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中央日报》副总主笔,以及《东南日报》和《香港时报》总主笔,并任暨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创办《祖国》《民主》《政治文化》及《评论》等刊物,宣传全民族抗战。
(3)1948年,胡秋原当选为国民党政府首届立法委员,1950年去台后仍任立法委员、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大学教授,独立主办《中华杂志》。胡秋原一生著作等身,达100余种3000余万字。他一生都在为促进中华民族统一奔走四方。
(4)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胡秋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他曾说,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大陆不能没有台湾,没有台湾便失去屏障;台湾不能离开大陆,离开大陆便成了国际孤儿。两岸必须统一在一起,否则两边都要受到损害。他特别强调:台湾想离开大陆搞独立,不但在政治上不可能,在经济上也做不到,如硬要分裂出去,受苦的还是台湾民众。
(5)1988年4月,胡秋原在台岛发起成立“中华统一联盟”,并被公推为荣誉主席。9月12日,他无视台湾当局“三不”政策,偕夫人敬幼如、长女胡采禾及“统一联盟”代表,由美国旧金山直飞北京,是为海峡两岸隔绝40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高层人士,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6)到达北京的当日,胡秋原就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的亲切接见。胡秋原充满激情地说:“20世纪中华民族多灾多难,民族分裂的状况至今依然存在,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尽快地结束这个不幸。于是,我不管‘三不’不‘三不’,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与主席共商国是。”
(7)之后,胡秋原应邀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面对数千名师生,他慷慨激昂地说:“祖国大陆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制造原子弹、氢弹和使卫星上天,说明中国人能强;台湾的经济建设,能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说明中国人能富。如果我们中国能够统一,很快就可以富强起来。”话音刚落,全场爆发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8)他穿梭于大陆各地参观、访问,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刮起了一股“胡秋原旋风”,也惹恼了李登辉。1988年9月21日,也就是胡秋原与邓颖超握手言统一的第六天,李登辉主持的国民党中常会开除了胡秋原长达50年的国民党党籍。在国民党执政机构中甚至有人叫嚣要“法办”胡秋原。
(9)面对台岛当局的“法办”闹剧,胡秋原十分坦然,在完成行程逾万公里、长达36天的观光访问后,于10月18日凯旋返台。途经香港,他坦然对记者说:“我是公开去内地,我也是很光明地回去,我的话也是公开的,我没有得到共产党什么好处,我不过是讲了国共要谈判,两岸要统一,现在我更加强了这个信念……最重要的是,我是一个中国人,只要中国人不开除我,我做中国人到底了!我相信没有人再开除我的国籍,我还要尽做中国人的力量。”
(10)飞机抵达台北机场后,面对数百名欢迎者,胡秋原即席演说,再次强调:“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责任,是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将来而筹谋。台湾一旦脱离祖国大陆,无论有多么成功,在国际强权环境下,都没有安全可言,前途都是暗淡的。因此,未来只有朝统一发展。”
(11)1990年5月27日,台湾师范大学为胡秋原举行80寿辰演讲会,时年91岁的陈立夫面对上千名与会者微笑着说:“秋原这个人很勇敢,有浩气,他觉得海峡两岸今天应该讲和,不能再相互攻击,结果,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个人忽然跑到北京了……”话音刚落,全场立刻爆发起雷鸣般的掌声。
【相关链接】①胡秋原(1910-2004) ,著名史学、政论家和文学家。生平著作等身。中国国民党党员,台湾资深立法委员,《中华杂志》发行人,中国统一联盟名誉主席。1989年,美国传记学会将胡秋原列入《国际著名领袖人名录》,并颁发奖状。2004年5月4日,94岁的胡秋原荣获“中华文艺终身成就奖”。②胡秋原深受顾炎武“明道教世”精神的影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不畏艰险,屡屡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历经顿挫而矢志不渝。非议和谪贬,都无损于他的风骨。郑学稼先生曾说:“胡秋原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镜子。”——(谢远笋《胡秋原一大家精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开头三段主要概述了胡秋原早期的一些经历,突出了他的学术成就,为下文写他促进两岸统一的事迹做铺垫。
B.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因为海峡两岸统一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所以胡秋原也力主两岸和平统一,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C.1988年9月,胡秋原飞抵北京,成为海峡两岸隔绝四十年后首位赴大陆访问的台湾人士,他也因此被誉为“两岸破冰第一人”。
D.本文主要写了胡秋原的“破冰之旅”。胡秋原在访问大陆期间,从高层到民间,穿梭于各地,宣扬和平统一的主张,影响很大。

E.胡秋原的破冰之举及民族和平统一的主张虽然遭到李登辉政府的强烈阻挠和反对,但也得到了知名人士的理解和高度赞扬。
(2)胡秋原认为两岸必须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胡秋原为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作为“两岸破冰第一人”,胡秋原身上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菊痴
凌鼎年
菊花种类繁多,黄白红紫,不胜枚举。唯绿色菊花极为少见,而绿色品种中,“绿荷”花朵最大,绿意最浓,一向被认为是菊之上上品。
大凡名贵品种都娇气,“绿荷”也是这样,极难培植;只有少数大公园才有这种品种,其珍贵显而易见。私人有“绿荷”品种的更不多见,但老菊头有。
说起老菊头这个人,可算一怪——他一辈子单身独居,仿宋代名士林逋“梅妻鹤子”,自谓“菊妻菊子”,爱菊爱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他家屋里屋外全是菊,什么“帅旗”“墨十八”“绿刺”“绿水长流”“枫叶芦花”“凤凰转翅”“贵妃出浴”等等,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菊展。上百品种中,老菊头最珍爱的自然是“绿荷”。
也真有他的,那盆绿荷被他养得高不盈尺,枝不过三,棵壮叶大,底叶不焦,每枝一花,同时竞放;花绿如翡翠,花大似芙蓉。远观,绿溢盆沿,花叶难辨;细瞧,苍翠欲滴,绿意可掬。此花乃老菊头命根子也。
据传闻,此绿荷品种出自清廷御花园,所以老菊头一向以拥有御菊亲本、正宗绿荷而自傲。
他脑子里只有菊花,别的一概不管不顾。他每见报上登有菊展消息,必自费前往。一到菊展,必先寻觅有无绿荷品种展出。若有,他必赏看再三,临走必甩一句:“非正宗绿荷!”言语间,洋洋得意之情难抑。回家后对那棵绿荷愈发爱护。
老菊头虽爱菊,但最烦别人要他参加什么花卉协会,似乎一入会,绿荷名菊就难保了。
老菊头为了保存这棵正宗绿荷,可谓煞费苦心。这绿荷品种他每年只种一盆,绝不多种。他年年插枝,成活后选取一棵最壮实的保留,其余的连同老根一起毁掉,以免正宗不正。
老菊头的这盆绿荷犹如邮票中的孤票、古籍中的善本,使得许多菊花爱好者垂涎欲滴,好多人千方百计想得到它,但任你软的硬的,一概碰钉子。
多少年来,他家的菊花只准看不准要。谁若不识相,开口向他要一盆,或想动脑筋分个根,剪一枝什么的,那他必不给你好脸色看,随你是什么人,一律如此。
秋天的时候,老菊头的侄女带着一英俊潇洒的青年来看望他。老菊头向来把侄女当亲女儿待的,见侄女有如此一表人才的男友,自然欣慰万分,于是不免多看了几眼。这一多看,老菊头发现这青年很面熟,想了很久,他终于记起来了,这青年就是曾劝他加入县花卉协会最起劲的那位,对了,好像他还是公园的什么技术员。想到此,老菊头立即警觉起来,连神经末梢也像长了眼睛似的,防贼似的注意起了这青年的一举一动。
好啊,耍手段耍到我侄女身上来了。看来和我侄女谈朋友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了这想法后,老菊头对侄女也有了三分戒心。
有天半夜,老菊头被风雨声惊醒,他放心不下那盆绿荷,披衣到天井里把绿荷搬进屋,不料地湿,脚下一滑跌了一跤。老菊头怕摔坏绿荷,倒地时为了护住绿荷,自己跌得很重,痛得爬都爬不起来。过后一检查,是尾骨骨折,需卧床静养。
于是,照顾老菊头、照看菊花的责任,自然落到了他侄女身上。
老菊头对侄女的热心生出了几分怀疑,他怕有意外,索性叫侄女把绿荷搬到他床前。
慢慢地,这盆绿荷不如先前精神了。
第二年春上,绿荷虽然长出了几个新芽,但嫩嫩的、弱弱的。侄女几次提出搬到天井里晒晒阳光,老菊头终因放心不下,坚持不肯。后来,眼看这盆绿荷快要活不成了,老菊头才无可奈何地同意搬到天井里。可刚搬出去,他就本能地感觉到侄女的男友也在天井里,急得大叫搬进来,慌慌地细数着那仅有的几个芽,看缺了没有。
终于,绿荷一缕芳魂去矣。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所谓御菊亲本、正宗绿荷就此绝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两段由一般菊花写到不同凡响的“绿荷”,突出了“绿荷”的珍贵,而后由菊点出主人公老菊头,这是一种由物及人的写法。
B.菊花历来是高洁、孤傲、坚强的象征,老菊头一生爱菊,把菊当作自己的亲人,爱得如醉如痴,表现了老菊头洁身自好、孤高傲世的品格。
C.老菊头之所以特别偏爱“绿荷”,不仅因为它极为少见,是菊中的上上品,也因为它极难培植,更因为它出自宫廷、属于正宗。
D.老菊头侄女的男友当初劝老菊头加入花卉协会的目的是想得到“绿荷”,但没有成功,后通过老菊头侄女来到老菊头家中,但其用心立马就被老菊头看穿了。

E.这篇小说的内容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从几个方面概述老菊头对菊花的痴爱;后一部分则通过故事情节刻画老菊头人物形象。
(2).名贵菊花“绿荷”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主人公老菊头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写老菊头“倾注一生心血养护”的“绿荷”死亡,这个结尾能引发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