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记叙文语段,完成问候题目。
雪地里的红棉袄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⑦“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⑨20年前,我18岁。
⑩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⑪“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⑫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⑬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⑭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⑮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⑯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⑰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⑱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⑲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⑳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1“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从全文来看,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
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你找出其中一处并进行赏析。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课文《十三岁的际遇》片段。
就这样,简单而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的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有时,我特别愿意静静地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学楼,一边听旁边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人特有的敏感,学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精神状态的生机勃勃;更愿意站在广告栏前,一张一张细细地读那些五颜六色的海报,为的是永不厌倦地重温北大清新自由的气氛。
写到这里,不由吐了吐舌头,因为北大老师们的肖像,也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我喜欢由这些亲切的手牵引着走上令人耳目一新的通幽曲径,我喜欢师生之间那种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我常想,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九十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从文中看,作者所说的“北大的人”指哪两类人?各有什么特点?
说说文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作者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平易而自然的关系,你赞同吗?为什么?

阅读《沉默的竹笛》。
①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②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③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里汹涌着英雄纵横天下的豪情。
④从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开始,我就决心把自己训练成一个优秀的吹笛手。为了学会吹笛子,我付出了许多汗水和心血。清晨,我常常拿着竹笛,跑到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对着葱郁的群山大声吹着,让笨拙的笛声唤醒崭新的一天。深夜,同学们沉浸在梦乡里,只有我坐在空旷的操场上,如痴如醉地吹着竹笛。笛声一点也不悠扬动听,但我吹得特别认真。竹笛在人家手里是一根音乐的神奇魔术棒,在我的手里却成了一根没有灵感的干枯竹枝。唉,想不到吹笛竟会是这样的艰难。
⑤ 在一次班会上,班主任老师要求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几个调皮的同学就恶作剧地起哄,要我为大家表演吹笛子。天哪,我根本吹不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但强烈的自尊心迫使我孤注一掷。面对全班同学,我终于勇敢地拿起了竹笛,涨红了脸,坚持着把最后一个音符吹完,便逃出了教室。在无人的山坡上,我抚摸着被泪水浸润的竹笛,伤心欲绝。从那以后,我发誓再也不吹笛子了。
⑥后来,那枝带给我幸福和耻辱的竹笛一直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岁月悄然而过,多少年后,当我凝眸竹笛的时候,我就忍不住回想少年时代的往事。有些梦想是永远不会开花结果的,但播种梦想的人从不放弃流汗流泪的机会,只是因为生命里那些动人的细节丰富了生命的内涵。沉默的竹笛啊,我无心再次吻你于唇,吹一曲欢快的歌谣,就这样静静地看着你便足够了,你的沉默其实高奏着我对少年烂漫心事的凭吊和酸涩的回忆。
文章围绕“竹笛”写了哪几件事?仿照示例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愁闷忧伤听竹笛;________;回家途中吹竹笛;________ ;班会课上演吹笛
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缘事明理、文质兼美的散文。
B.全文围绕竹笛,采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C.第①段划线句中“漫”和“捎”用词准确生动,写出了春夜清冷的特点,表现了文中少年愁闷的忧伤情怀。
D.第⑥段划线句中的“幸福”和“耻辱”二词可以分别理解为竹笛带给“我”快乐和班会课吹笛出丑。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请从修辞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 用“沉默的竹笛”作为文章的标题有何好处?
本文和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都回忆了作者的往事,请简要说说两文中的往事让作者产生的感悟有何不同。
本文:
《往事依依》:

阅读下面的文章。
故乡的草滩(朱雷成)
①离开老家,最不能忘怀的便是承载我童年神奇与欣喜的故乡的草滩。
②我的故乡在美丽、神奇的射阳河畔。射阳河弯弯曲曲,蜿蜒流淌,经年不息。在我家乡,富足的射阳河水常年冲蚀河两岸,形成一个个偌大的草滩。在滩外,我的先辈们便在这块土地上吮吸着射阳河的乳汁一代代繁衍、生活着。计划经济年代,人们缺粮缺草,草滩里的荠菜、小菠菜、枸杞头等野生植物陪着农家人一起度过那贫穷饥饿的岁月,那成片成片的芦苇、红草除了藏匿着孩子们童年趣事,还是农家人灶前上等燃料。
③春天的草滩,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草滩也渐渐睁开惺忪的眼睛,小虫在呢喃,小草也在偷偷地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碧波荡漾的河水也欢快地向东流去,远远望去像是镶嵌在一幅巨大绿地毯上的银带。春三月,长在滩边、沟边鲜嫩的茅针最诱惑孩子们,当然专门去滩边找茅针,大人是不会同意的,于是三五个孩子集队去滩里,挖一种绿绿的尖叶小菠菜,家人便没有意见。在那贫穷的年代,尤其是三月春荒时节,那鲜美的小菠菜确实可算农家餐桌上的一道难得的佳肴。
④夏天的草滩充满神秘。长辈们说每年夏天在草滩修炼的两条大蟒蛇都要出来,夜间,村子里好多人都听到过蟒蛇的“蝈蝈”声,我也曾听到过那“蝈蝈”声,但是不是那蟒蛇传出来,我无从证实。记得有一年发大水,一连几天的大暴雨,河水暴涨,一向温顺的射阳河一下变得暴躁起来,肆意地向东滚滚流去。茫茫苍苍的芦苇杂草也只能吃力地探出个头来在大水中左右摆动,不知是谁传来有条蟒蛇盘在滩里的草头上,正翘首寻视,远远望去,有农家的大匾那么大,青黑色。村里胆大的人都去看了,但没谁敢惊动它,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虔诚地在滩边烧了几炷香,磕了几个头,祈求得到有灵性的大蟒的保佑。那些日子,整个村子里都提心吊胆,夜里睡觉都要将门窗紧闭,然而待大水退后,村里人才惊异地发现原来只是一堆草绳,但老人们却硬说那是蟒的分身之术,说蟒已顺流到了东海,明年的夏天或许还会回来。
⑤最爱故乡的草滩还是在秋日。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远处闪烁的几点渔火,如同星星眨着眼睛,渔家的木桨富有节奏的划拨而发出的哗哗水声,似乎奏着一曲美妙的音乐。“日出江花红胜火”,不经意间,红彤彤太阳羞涩地露出头来,不久,河面上便洒下道道金光。秋日的夕阳,柔和美丽。夕阳西下,那波光粼粼的水面又似乎是流淌着细碎的白银,风平浪静的时候,便有“长河落日圆”的壮观。草枯水寒的深秋,那成片的芦花又为草滩披上一层灰白色的棉装,秋风四起,那芦苇絮漫天飞舞,似乎是下了一场“秋雪”!
⑥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为粮草而发愁,草滩里的芦苇红草自然也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割砍。近年来,成片的荒滩草地被开垦,成了大片的鱼塘和胡桑基地,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
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哪些季节中的草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加点字和划线的句子做简要赏析。
(1)清晨,薄薄的青雾浮在水面上,像是着一层朦朦胧胧的纱。
(2)小草也在偷偷冒出头来,不几日,便给那一望无际的草滩铺了层绿地毯。
从文中找出与结尾句“但我童年记忆中的草滩依然让我深深留念”相呼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表达了对草滩怎样的复杂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
等一个电话
①办公室里很静,静得可以听到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走秒声。我在电脑前坐立不安,心里没着没落的,手中的文件一遍遍拿起又放下,始终不能静心来做事。我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
②想起女儿中午回家时满脸的委屈,不由得一阵内疚,不用说今天的迟到一定挨批得不轻。早上一觉醒来时天已大亮,手忙脚乱梳洗一番便带着女儿冲出家门。屋漏偏逢连夜雨,车刚驶出小区大门就嘎然熄火了。我赶紧打火,半天都启动不起来,这下我可慌了神,心虚地问女儿:“要不,你自己走去呀?”她为难地沉吟一下,又懂事地点点头。看着女儿背着大书包慌张跑远的背影,心里有隐隐的不忍,走着去肯定要迟到了。
③吃午饭时女儿郑重地提出自己骑车去上学,以免再出现今天这样的情况。考虑再三,我同意了。饭后,她小大人似的把小自行车骑到小区的修理铺里去修,调试刹车,整理支腿,又把轮胎充足了气。回来和我说一声,而后兴冲冲地背上书包扭头就走。“要注意安全,靠右边骑,不要和别人争道,路上不要贪玩,到家打电话给我……”我扯着嗓子大声唠叨时,她已一溜烟拐出了我的视线,远远飘过来一句:“妈妈,再见!”
④看着这个弱弱小小曾经寸步不离的可人儿,终于可以不要我张着羽翼护送,第一次自己骑车上学了,心里除了高兴还有深深的不安。要知道从家里到学校必须走过长长的两条路和三个红灯,途中还要拐两个弯。小区后面那条路的两边,每天早晚都有卖菜做生意的把摊子一直摆到路中央,机动车辆、行人杂乱无章地穿行其中,走走停停,险象环生。最让人担忧的是学校门口那段路,每当放学时间,人流如潮,车流如潮,大人呼,孩子应,嘈杂无比,拥挤不堪。虽然明白孩子迟早要放手要自己飞翔的道理,可做母亲的那颗心却怎么也放不下。
⑤我不时心烦意乱地看看钟,都五点了,电话怎么还没来?路上不会出什么意外吧?昨天中午她骑车在小区里转,结果回来时手蹭破了,裤子也跌个大洞,说是被一辆突然拐弯的汽车挤摔的跤。还有那天和我一起去买菜,她居然骑到逆行道上……我的心一下子揪紧,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⑥要不,是作业没做完被留下来了?女儿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贯任性妄为,经常过度沉迷于某件事、某本书而拖拉作业,因为没怎么影响学习,我也没过于严责。
⑦也许是她又在路边看到挤在筐里叽叽喳喳待卖的小鸡崽,挪不动她的腿了?这两天她都在央求我买几只来喂养。每次看着她兴奋地说起某个街道溜达的小狗,或谁家门口依偎着小猫时,眼里闪过的向往和热望,我也有过动摇,想想自己的懒散,又不忍看着一只只鲜活的生命由于我的疏忽大意而从眼前消失,都断然拒绝。
⑧也有可能她现在又蹲在哪丛花下,细心地捡起飘落在草丛中的花瓣。在春天公园灿若星辰的花树下,经常看到她惋惜地拾起一枝枝被人折断扔掉的花枝,走到公园的进口处,分送给游人,请大家入园后手下留情。
⑨孩子到底怎么了?我心里忐忑不安,不行,得赶紧去找找。飞快地收拾一下,抓起外套正准备出门,电话响了。女儿甜美悦耳的声音穿过空间悠扬起来:“妈妈,我到家啦!”兴奋中透着自豪。
⑩我一时无语凝噎,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孩子,你真了不起!”
⑾在人生的旅途中,孩子迟早都要走这样的路,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耐心的等待。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文中的“我”在等待电话的这段时间内,心理在不断变化,请从原文中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一阵内疚 → → 吓了一跳 → → 无语凝噎
文中的女儿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文章第⑥至⑧段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好处?
文章结尾写到“我明白一直在等的不仅仅是一个电话,而是一次成长的过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
描花的日子
张炜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⑾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⑿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摘自《青年文摘》2015年第5期,有改动。)
用简洁语言填入下面①—③横线处,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
描花前准备→ →“我”画猫→
揣摩第①段加点字“结了仇”在文中的意思。
结合语境赏析第⑩段画线的句子。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中“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