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叙文语段,完成问候题目。
雪地里的红棉袄
①30年前,我8岁。
②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的脊梁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③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个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黄青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拖回了我的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穿着大红的棉袄,头上戴着大红的花,脸上虽有显而易见的菜色,但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接亲的驴屁股上绑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④大约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家里又多了张嘴,日子显得更加地拮据。我正在长身子的时候,对米饭有一种本能的渴求,但是,每次盛饭,我都悄悄地拖到最后。我知道,大哥是一家的主劳力,嫂嫂一张嘴管着两个人,只有我是一个闲人,所以,能少吃我尽量地少吃。
⑤大哥牵挂着我,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添净了留在碗边边和嘴角的米粒。嫂子似乎察觉出了什么,眼圈儿红红的。晚上,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粥,是留给我的,我揭开锅,却发现里面还掩着俩个鸡蛋。
⑥我没喝,也没吃,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⑦“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硬塞到我手里,“还热,吃吧。”
⑧那天,风大,雪大。嫂子仍然穿着那件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我的心,也随着这团火焰火热火热的。
⑨20年前,我18岁。
⑩嫂子给我剃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⑪“阿九,咱家你最有出息,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临开车的时候,她塞给我一袋东西,我打开一看,是六个鸡蛋。为了给我凑学费,嫂子卖掉了所有的鸡和鸡蛋,这六个鸡蛋,是我硬坚持着留下来给小侄女的。抱着鸡蛋,我无语而泣。
⑫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⑬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⑭父亲和大哥已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说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⑮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那次,我特意到店里买了最好的蛋糕。嫂子养了一辈子鸡,收了一辈子的鸡蛋,自己,却没有正儿八经地尝过鸡蛋的味道。
⑯嫂子捧着蛋糕,眼里有若隐若现的泪花。她没有吃,全给了我那贪吃的儿子。
⑰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窗,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⑱晚上,嫂子坐在床上纳鞋底,一双鞋底可以到镇上换上两元钱。嫂子不断地纳鞋底,她纳好的鞋底可以摆满好几个炕。“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疼自己。”
⑲我没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已经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⑳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21“我们”,自然也含着我的侄女,她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从全文来看,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_。
文章通过哪几件事情写出了嫂子对我的关心?
请概括“嫂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文章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你找出其中一处并进行赏析。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的理解。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6-8题。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河往下落,地上的河横流,成了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甲文和乙文都写雨。但甲文描写的是春季的雨,乙文描写的则是季的雨,甲文和乙文都紧紧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甲文将雨比喻成牛毛、花针、细丝,从而突出雨的特点;乙文将雨比喻成、箭头,从而突出雨的的特点。
联系上下文说说甲文中画直线的“可别恼”一句,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除了甲乙两文有关雨的比喻之外,我们还可以将雨比作什么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再写出有关雨的一个比喻的句子。
花万岁
张丽钧
⑴一早去牡丹园,发现一块简陋的牌子,上面是一首打油诗:“牡丹可谓不容易,一年开花只一季。……姑娘不要摘花戴,偷花不会添美丽。小孩不要把花害,你欢笑时花哭泣……国色天香人共赏,千万不要拿家去。”我一连读了数遍,意犹未尽。
⑵占有的欲望总是魔鬼般操纵着凡俗的心。刚才散步时,看见烟雨湖畔的木栈道上横卧了几枝梨花,拾起来,擎在手上,是一种无限怅然的况味。那“梨花一枝春带雨”的佳妙光景,再也不可能属于这枝花了。白居易说:“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蔷薇,披一身自卫的利刃,让攀折的手生出畏惧;荷花,把家远远安在泥淖之中,让贪婪的心徒呼奈何。但是,牡丹、梨花们却忘了设防,憨憨地把一种极安全的美丽和盘托出。春风中,她们相约举出一道道特别的考题,考量人心。
⑶ “天国钟声”、“美好时光”、“我亲爱的”……这些,都是我校月季园中月季们的芳名。她们开得多么忘情啊!一天上班,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出现了一个墓穴般的空洞——“我亲爱的”不见了。一连几天,我都在暗暗呼唤着她的芳名,却总觅不见她的芳踪。就在我快绝望的时候,“我亲爱的”居然回到了原处!只是,她的花与花苞都凋谢了,叶子也已枯黄。我忙唤来园丁,他叹气道:“不中用了,好端端的,谁把花祸害成这样!”黄昏时分,我远远看到月季园里有一个黯然的身影。待那身影离开后,我悄悄走到园子,看到“我亲爱的”已被浇了水。无疑,她就是那个冒失挖走花的人。她定然如我一般热爱“我亲爱的”,遂生出独享的心。哪知,那花不媚她;就算她被悔愧驱遣着将花送回原处,那花也义无反顾地用凋残抗议她的劫掠。泰戈尔曾说:“摘下花瓣,并不能得到花的美丽。”是啊 ,爱花,怎能跋扈地占有?
⑷我喜欢冯梦龙笔下《灌园叟晚逢仙女》中的“秋先”,喜欢他在花开之日,“或暖壶酒儿,或烹瓯茶儿,向花深深作揖,先行浇奠,口称‘花万岁’三声,然后坐于其下,浅斟细嚼。”秋先在别人花园里看到心爱的花,便挪不动步了,花园主人想折一枝花赠他,他连称罪过,决然不要,“宁可终日看玩”。
⑸“花万岁”。如今,会说这句话的人还有几个呢?无视花开的人,用冷漠为花降了一场霜;摘走花朵的人,用酷虐为花下了一场雪。而那霜雪的营造者,岂不也营造了“自我的冬天”?那在花前倾慕地作揖并深情地祝祷“花万岁”的人,自会被无边的春风宠溺,自会在无涯的芳菲中遇仙、成仙……
(选自《读者原创版》2012.10,有改动)根据选文内容,找出文中哪些人会说“花万岁”这句话?
细读第⑵段画线句,从语境看,“极安全的美丽”是指什么?
结合选文,仔细揣摩,下列语句跟括号里的句子相比,有什么优点?(选做一题)
(1)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出现了一个墓穴般的空洞——“我亲爱的”不见了。(我发现偌大的月季园中那棵“我亲爱的”不见了。)
(2)哪知,那花不媚她;就算她被悔愧驱遣着将花送回原处,那花也义无反顾地用凋残抗议她的劫掠。(哪知,那花经不起她的折腾,虽然被送回了原处,最终还是凋残了。)
我选句,“宠溺”的本义是“过分宠爱,到了溺爱的程度”,你是怎么理解第⑸段画线句中“宠溺”一词的,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
永远不要说再见
约翰.比利
(1)十岁时,我突然面临着搬家的痛苦,要搬离我自小认识的、唯一的家。到那个时候为止,我简短的人生都是在那个古老的大房子里度过的。在那里,我们四世同堂,有过欢声笑语,也有过悲伤的印记。
(2)那天终于到来的时侯,我跑到屋子后面的小门廊下——这里是我的避难所——独自一人坐在那里颤抖着,泪水从内心深处涌出。突然间,我感到有一只手放到我的肩上。我抬起头,看见了祖父。“不是那么容易啊,是不是,比利?”他柔声说道,坐在了我旁边的台阶上。
(3)“爷爷,”我流着泪答道,“可是,我怎么能够跟你,还有我所有的朋友说再见啊?”
(4)他一直注视着远处的苹果树,“再见是多么令人悲伤的字眼,”他说,“对朋友们用这个词似乎太绝对、太冰冷了。好像我们有很多不同的道别方式,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悲伤。”
(5)我继续看着他的脸,似乎想要从他的脸上读出些什么。他轻轻地把我的手放到他的手心里。“我的朋友,跟我来。”他轻声说。
(6)我们手牵手走进前院里他最喜欢的地方,在那儿独自种着的一大丛红色的玫瑰,十分显眼。
(7) “在这儿你看到了什么,比利?”他问道。
(8)我看着那些花儿,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然后答道,“我看见了柔和美丽的东西,爷爷。”
(9)他跪了下来,把我拉得更近,说道,“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玫瑰本身的美丽,比利,是你内心的某个特别的地方,使得他们如此美丽。”
(10)他的目光再次接触到我。“比利,我很久很久以前就种下了这些玫瑰——那个时候甚至还没有你妈妈呢。在我的第一个儿子出生的那天,我把它们种到了土里。这是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对上帝表达我的感激。那个男孩的名字叫做比利,和你一样。过去我常常看着他给他妈妈摘玫瑰花。”
(11)我看见了祖父的眼泪。以前我从未见过他流泪。他的声音开始变得有些沙哑。
(12) “有一天,可怕的战争爆发了。我的儿子,象许多其他人的儿子们一样,去与邪恶作战。他和我一起走到火车站……三个月后,来了一封电报说,我的儿子战死在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里。我所能想起的只有在他的生命中我跟他讲的最后一句话——再见。”
(13)祖父缓缓的站起来说,“永远不要说再见,比利。永远不要屈服于那个词所带来的悲伤和孤独。相反,我要你记住那些你第一次跟朋友们说“你好”的时侯心里的那种欢乐。记住那个特别的问候,把他们保存在心里,这样你的内心就会永远充满夏天般的快乐和幸福。当你不得不和朋友们分离时,我想让你在内心深处重新找回第一次的问候。”
(14)一年半以后,祖父病得很严重。几个星期以后,他从医院回来,想把床挪到窗边,因为在那儿他可以看见他心爱的玫瑰丛。
(15)然后,整个家族被召集到一起,我回到了那个老房子。大人们决定,年纪大一些的孙子们可以向他道别。
(16)轮到我时,我发现他看起来相当疲倦。他的眼睛闭着,呼吸缓慢而艰难。
(17)我轻轻地拿起他的手,就像以前他牵着我的手一样。
(18)“,爷爷!”我轻轻地说。他的眼睛缓慢的睁开了。
(19)“你好,我的朋友。”他说道,带着短暂的微笑。他的眼睛再一次闭上,我离开了房间。
(20)那时我正站在祖父的玫瑰丛边,叔叔过来告诉我说,祖父已经去世了。想起祖父的话,我从内心深处回忆起构成我们友谊的特殊情感。突然,真真切切地,我领悟了他告诉我
的“永远不要说再见”的含义——不要屈服于悲伤。阅读全文,请简要概括文章所写的三次离别。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9)段画线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玫瑰本身的美丽,比利,是你内心的某个特别的地方,使得他们如此美丽”中加点字的含义。
结合全文,请给第18段的空缺处填写恰当的话语,并简述理由。
我填,理由: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周国平
(1)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2)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3)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4)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5)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6)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7)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文章第(2)段列举了人在寂寞中的三种状态,作者更欣赏哪一种?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第(3)段画线处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简析其作用。
有读者认为第(6)段画线句中“简直是一种灾难”应替换为“是另一种缺陷”,如果是你,会选用哪种说法?请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我认为()A、原句好 B、读者说法好正值青春的你怎样看待独处?阅读下面素材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发现。
[素材一]《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辍学养鸭的历练中“长大了,坚强了”。
[素材二]缅甸女英雄昂山素季出狱后更受人民拥戴,可在软禁的无数日子里,她能面对的只有收音机。
[素材三]某博友说:喜欢独处、甘于独处,也能沉下心来独处,不过这只能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社会人,还能生存吗?
蜘蛛人
明前茶
(1)“仰头看,那叔叔是在拍电影吗?他是蜘蛛侠吗?”
(2)“唔,他在洗大楼的窗户,他是勇敢的蜘蛛人。”
(3)那天落雪未化,整个世界做梦般地安静。蜘蛛人小马在清洗一栋10层楼的酒店,降到楼的半腰,听到小男孩和他老爸的对话。仿佛为了响应那个孩子的崇拜之情,小马用脚踢蹬窗台,吊他下来的粗绳马上摆荡出一个绝妙的弧度,眼看钟摆一样的他,就要撞上玻璃窗,他手里的刷窗器已经送了出去,抵住窗子,就像书法家气势磅礴的中锋一样,从上拖到下,窗的左侧,眨眼间已被刷尽了尘埃。
(4)小马无端地觉得电影《蜘蛛侠》的编剧一定是干过他这一行的。他18岁就开始清洗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到现在10年了,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长高,20层,30层,40层,现在50层以上的超高楼也比比皆是。作为一名蜘蛛人,他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高空的低温、风速带来的摇摆,大厦里面的人莽撞的开窗动作,给他带来的风险,不亚于直升机驾驶员要在一小块悬崖上慢速悬停。小马说,一开始,在高空中清洗三层楼的窗玻璃,耗去的体力可以在中低层清洗10层楼。紧张,低温以及高空的风速带来了奇怪的干渴感,不只让他喉头发紧发腥,连两只眼睛也像被抽打了几十下的乒乓球一样,充满了干涩。【批注示例:两只眼睛充满干涩如“被抽打了几十下的乒乓球一样”,充分体现了小马在高空清洗窗玻璃时的艰辛与不易,这也是下文“小马一度想离开这一行”的原因。】
(5)小马一度想离开这一行。他的师傅为了让他在半空中放松些,想尽办法,包括在他右侧下方擦窗,承诺一旦小马有事,他可以及时摆荡到他的下方来救他。小马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你以为你是成龙?”
(6)这天,擦到一半,师傅拿着对讲机,对上面放绳的人吼:“别放绳子了,我跟小马要休息一会儿……不用把我俩吊上去,就停在这里好了。”师傅叫小马摸摸自己的衣兜,小马啼笑皆非地掏出一根棒棒糖,于是师徒俩悬停在半空,各自吮吸一根棒棒糖。那是埋头擦窗的小马,第一次有闲情眺望这座城市,这洗得明晃晃的大楼,在微微的摇晃中,他看到了什么?在四方形的广场上,急速变幻的云朵出现在镜子般锃亮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的蓝天如一口深井,翻涌的云朵仿佛从深渊中蹿流出来;接着,熔岩般的夕阳出现在东边的楼宇上,在某扇窗户上,像缓慢流转的火球一般旋转出火焰,那火焰逼得小马眯起了眼睛。他感觉到那光线在睫毛的缝隙间跳动,就算闭上眼,那眩目的夕阳也在他脑海里烙下一个暗绿的印子。
(7)只听师傅在喊他:“小马,睁眼啊,睁眼啊,你看鹰!不知从哪里来的鹰!”
(8)小马猛一惊,眼皮都跳动了几下,抬眼望去,果然,那楼宇围成的深井里,不知何时误打误撞飞进了一只鹰。它显然是被这玻璃幕墙组成的洞穴或深井搞蒙了,它在无数块玻璃上看到自己的侧影,如坠梦境,小马甚至能感觉到它所扇出的焦躁的气流。这是一只幼鹰吧,如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一样带着无名的渴望与不安,以及那种不知出路何在的淡淡忧伤。鹰在迷茫中翻飞良久,直到夕阳缓缓吐出紫色的余烬。终于,鹰走了,它找到了这铁桶般的包围间的缝隙,呼啸而去。
(9)不知为什么,小马在那天工作结束时,找到了久违的安宁感。
(10)现在小马的主业还是刷洗高楼的玻璃幕墙,淡季时,他会到广西去当洞穴探险游的向导。在广西,有深达百米的坑洞在等着探险家和摄影师们,如大地上的一只只绚烂的深瞳,小马腰系保险绳率先下探到坑底,用头灯照亮洞中的一切。喜阴的植被结出了妖冶的果实,彩色的石钟乳,灰褐色和灰紫色的燕子窝,地下河,成百上千的蝙蝠,还有偶尔蹿出的一只鹰。
(11)走了这么远,小马见到鹰时还在疑心是旧友重逢——是他20岁那年在楼宇间见过的那只鹰,别来无恙?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8月,有删改)揣摩下列人物语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人物的心情。
段 落 |
语句 |
人 物 心 情 |
⑴ |
“仰头看,那叔叔是在拍电影吗?他是蜘蛛侠吗?” |
小男孩: 崇拜 |
⑸ |
小马挤出比哭还难看的笑:“你以为你是成龙?” |
小 马:① |
⑺ |
只听师傅在喊他:“小马,睁眼啊,睁眼啊,你看鹰!不知从哪里来的鹰!” |
师 傅:② |
参考第⑷段示例,请为第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批注。第⑼段中,为什么小马在“那天工作结束时”找到了“久违的安宁感”?
本文题目为“蜘蛛人”,可文章最后两段写小马当洞穴探险游向导之事。有人认为该删去这两段,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