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
|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
|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
|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
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
| B.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
|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
|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伏尔泰在这里主要赞扬科举制(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 B.提高了官员素质 |
| C.提高了行政效率 | D.废除了门阀制度 |
下列言论属于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是( )
|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也” |
| B.“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
| C.“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
| D.“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下面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
| A.①⑤ | B.②④ | C.③⑤ | D.①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