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阅读(共15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句式是( )
A、省略句 B、判断句 C、被动句下面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爱者甚蕃(多)
②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③亭亭净植(种植)
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⑤陶后鲜有闻(陶渊明的后代、后裔)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③⑤⑥ |
用上面文段中的原句回答。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
是: 。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
是: 。《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牡丹”比喻
“莲花”比喻
看法: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从字面的角度而言,是说爱牡丹的多而爱莲者少,作者的言外之意是: ,这句话讽刺的社会世态是: 。
下列诗句中咏菊的有 ,咏莲的有 ,咏牡丹的有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
C.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D.惟有绿荷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
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加点词语。(要与课文注释一致)
①皆次当行()②以数谏故()③为天下唱()④夜篝火()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只划一处)
发闾左适戍渔阳陈胜吴广为起义所作的舆论准备是和。
陈胜吴广打出公子扶苏和项燕的旗号,是因为这两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前两空各1分,后一空2分)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2分,共4分)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就此段文字说说陈胜具有哪些才能?
阅读《捕蛇者说》,完成后面小题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请用“/”为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
①几死者数矣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当其租入②乡邻之生日蹙
③时而献焉④往往而死者相藉下列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专其利三世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B.时而献焉余闻而愈悲 |
C.故为之说野语有之曰 |
D.告之于帝苛政猛于虎 |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文中加点部分蒋氏的两次“戚”,各因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什么而“悲”?请用自己的话叙述。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我之死”中的“之”相同的是()。
A.本在冀州之南 | B.汝之不惠 |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D.告之于帝 |
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②方七百里()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④何苦而不平()翻译句子。
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请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16分)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居十日()⑵不应()⑶望桓侯而还走()⑷无请也()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可以已大风已逃秦矣 |
B.不治将益深精益求精 |
C.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为之说 |
D.君之病在肌肤则久已病矣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使人问之智叟笑而止之 |
B.聚室而谋曰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C.臣是以无请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D.桓侯遂死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
翻译句子
⑴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这里可以引出什么教训?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4处,2分)
吾 闻 二 世 少 子 也 不 当 立 当 立 者 乃 公 子 扶 苏 扶 苏 以 数 谏 故 上 使 外 将 兵解释加点词。
死国为天下唱
念鬼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的口号,并为起义做了以下的舆论准备:①②(分别用四字短语来概括),然后才发动起义。
选段中我们感受到了陈胜怎样的形象呢?
请简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