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 众宾团坐(同“座”)
B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妇抚儿乳(名词作动词,喂奶)
C宾客意少舒(伸展,放松) 群响毕绝(消失)
D两股战战(大腿) 几欲先走(逃跑)下列加粗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既而儿醒(不久,紧接着) 当是时(这时候)
B稍稍正坐(渐渐)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
C妇拍而呜之(并列连词) 力拉崩倒(用力拉拽)
D于厅事之东北角(结构助词,的) 撤屏视之(代词,指屏障里面)对课文的理解,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运用反衬,以声衬静,加重了一家四口由醒复睡后的静谧气氛,为下文即将表现的大火蓄势,也加大了故事情节的曲折与波澜。 |
B.结尾又用“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与第一段照应,并以道具之简单,反衬出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
C.“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是写听众的反应,他们如临火灾现场一样,虽然很害怕,但仍然能把持自己,所以急于要逃离现场。 |
D.全文围绕“善”字展开,抓住表演者和观众两个方面,通过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来烘托。 |
翻译下列句子
1、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文言文阅读。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无敢:不要。②筹策:计策。③子房:张良的字。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③羽仁而爱人()②皆次当行()
③不绝粮道()④腊之以为饵()
⑵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例句:吾能用之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C.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
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试根据选文概括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2 分)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D.衡/乃穿壁/引其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 |
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
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 |
D.“饭疏食饮水 (热水)太丘舍去(离开)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B.匡衡勤学而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
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课内外文言文阅读(8分,每题2分)
(甲)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下列各句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B.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D.衡/乃穿壁/引其光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主人怪(责怪),问衡 |
B.好之者不如乐(乐趣)之者愿(希望)得主人书遍读之 |
C.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报偿) |
D.“饭疏食饮水 (热水)太丘舍去(离开)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衡乃穿壁引其光( 于是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
B.匡衡勤学而无烛 (表顺接,就)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却)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指学习)下车引之(他,指元方)
D.以书映光而读(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下面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
C.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读书的勤奋刻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
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
阅读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齐景公为高台,劳民。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君不胜欲,既筑台矣,今复为钟,是重敛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敛民而以为乐,不祥,非治国之道也。”景公乃止。
【注】为:筑复:又敛:征收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齐之习辞者也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君不胜欲既筑台矣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君者,不以民之哀为乐甲文中晏子运用的故事反击楚王,乙文则反映晏子具有的思想。
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赛跑定案
有老姥①遇劫于路,唱贼②。路人为逐禽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③见而笑日:“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④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 ”贼遂服。盖因贼若善走,必不被禽,故知不善走者贼也。(选自唐·房玄龄《晋书》)
【注释】:①老姥(mǔ):老妇人②唱贼:呼喊捉强盗。古代“贼”:强盗。③融:苻融,晋朝人。④凤阳门:当地的一座城门。⑤正色:神情严肃。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路人为逐禽之:战胜 | B.乃俱送之:于是,就 |
C.可二人并走:跑 | D.盖因贼若善走:善于,擅长 |
对于划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老妇是谁,于是把她和路人都送回家了。 |
B.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那个路人是谁,于是把他们都送走了。 |
C.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他们都押送到官府。 |
D.这时天色已经昏黑,不知道谁是真的(强盗),于是人们就把老妇先送回家。 |
对于这则短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苻融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理性判断力,找出了真正的强盗,智慧过人。 |
B.苻融为了查明真相,让强盗和路人赛跑,跑得快的那个就是真正的强盗。 |
C.真正的强盗面对大白于天下的真相无力狡辩,只能低头认罪。 |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机智冷静,善于观察,就很有可能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