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中:
(1)用 的方法收集人体呼出的气体。
(2)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如下表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分析现象及结论 |
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
|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
取一瓶呼出的气体和一瓶空气, |
燃着的小木条在呼出的气体中立即熄灭,在空气的瓶中持续燃烧了一会儿再熄灭 |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 |
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其中一片放在空气中,向另一片呼气 |
|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 。 |
(3)此实验的探究方法是 。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上图字母),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填上图字母)。
(4)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I、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若要证明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水中产生的物质是碳酸,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几滴。
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P2O5能溶于水,且有毒性。
【交流讨论】(1)图一实验中水的作用是。
(2)图二装置与图一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拓展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氢氧化钾和氢气,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小明和小军根据所学,分别做出了下列猜想:
小明的猜想:含碳、氢两种元素;
小军的猜想: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实验设计】小明和小军根据猜想制订了下面的实验方案,请填空:
(1)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干冷的玻璃片,一会儿
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2)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的
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
实验(1),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实验(2),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则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碳元素。
【分析与交流】小红认为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不能证明原料中是否存在氧元素,她的理由是,要证明原料中是否存在氧元素,还需测定参加反应的蜡烛及生成H2O、CO2的。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酸雨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燃煤约占70%),此外,各种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提出问题】通过实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SO2 + 2KMnO4 + 2H2O="==" K2SO4 + 2MnSO4 + 2”资料上这个化学方程式中最后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印刷不清楚,请推测其化学式:。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根据上述资料,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1)甲同学:
【进行实验】甲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A、B两步实验:
【观察现象】A中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你认为该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2)乙同学:
【进行实验】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部分装置在图中略去):
B装置的作用是。
【观察现象】
(请写出B、C、D中的现象)。
【得出结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实验室有失落标签的4瓶无色溶液:MgCl2、NaCl、HCl、NaOH,现实验桌上只有1瓶酚酞试液。请你设计只用该瓶酚酞试液鉴别上述溶液的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