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仔细阅读下面短文,并完成文后问题。
蜡烛能点亮电灯
铅笔芯是石墨制成的,能导电,小明根据课本中的“想想做做”,利用铅笔芯连成如图6-3-10所示的电路,当他改变连入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时,发现灯泡的亮度发生了改变。他想:如果铅笔芯的温度改变,电阻的大小是否改变呢?如果电阻受温度的影响,是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大呢。还是温度升高时电阻变小?为了检验自己的想法,他继续进行以下实验探究:调节连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刚好使小灯泡不发光,然后点燃一根蜡烛加热铅笔芯,小灯泡随着铅笔芯温度的升高开始发光了,蜡烛一旦熄灭,小灯泡也慢慢不发光了。小明思考了一下,知道了自己的哪个猜想是正确的了。
图6-3-10
(1)通过体验小明的探究过程,你能分析归纳出什么结论?
(2)你认为这个结论有什么应用?请举一例。
(3)小明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大致经历了怎样的思维程序?
下表是一些物质的比热容[J/(kg•℃)]:
水 |
4.2×103 |
铝 |
0.88×103 |
煤油、冰 |
2.1×103 |
干泥土 |
0.84×103 |
沙石 |
0.92×103 |
铜 |
0.39×103 |
根据表中数据,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B.100g水的比热容是50g水的比热容的两倍
C.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同的热量,铜块温度变化较大
D.寒冬季节,放在室外盛有水的水缸会破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舌尖上的中国2》聚焦于普通人的家常菜,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了中华饮食之美.如图所示,通过煎、炒、蒸、拌烹调的四种美食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认识正确的是()
A.煎:煎锅一般用铁制造,主要是利用了铁的比热容大 |
B.炒: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使藜蒿和腊肉的内能增加 |
C.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榆钱饭蒸熟 |
D.拌:香葱和豆腐要拌着才能入味,说明分子没有做无规则运动 |
下列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功率约为800W |
B.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220V |
C.一节电池的电压为1.5V |
D.中学生的正常体温是41℃ |
如图所示,能正确地测出小灯泡L1两端电压的电路是()
A.![]() |
B.![]() |
C.![]() |
D.![]() |
下列有关电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越大,表明导体的导电能力越强 |
B.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
C.导体中的电流为零时电阻也为零 |
D.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