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①国学和周杰伦,两者搭界吗?
  ②从歌曲《菊花台》可见一斑,几百字的歌词中,处处凝结中国元素,“谁的江山,马蹄声狂乱,我一身的戎装呼啸沧桑”。而另一曲《青花瓷》,则是一幅江南泼墨山水画,“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犹如绣花针落地”。回首周杰伦的成名作,《东风破》《将军》《本草纲目》《发如雪》,大半与古中国的意象有关。他以“马钱子、决明子、苍耳子”做引,以“牡丹、宣纸、宋体字”入画,追问着“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吐词不清,又郑重其事,以最时髦的方式“复原”了旧河山。
  ③由此引发的潮流,令人惊叹。很多年轻人,之前对国学漠然视之,“所谓中国风,不就是画着脸谱的戏曲唱腔,孔孟之道,太极八卦,四书五经,或一套刚猛的少林拳吗?”可因为周杰伦,他们爱上了国学,发现了流行音乐深藏的“五千年的精髓和传承”。而2009年初在成都举行的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干脆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有什么语法错误?”
  ④不仅是周董。流行偶像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诀别诗》,无一走的不是“复古路线”。台上轻轻唱,台下高声和。都是年轻的面孔,眼神稚嫩而投入,叫你动容。
  ⑤是好是坏?争论者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媚俗”,把“国学”低俗化了。另一派则认为“刚刚好”,“阳春白雪”早就该和“下里巴人”联姻,青少年不感冒,国学怎么可能兴旺得起来?对这个问题,方文山(台湾金牌词人)这么看:“自五四运动词诗彻底分家后,新诗基本上已经成为纯文学的一员,极少与旋律产生互动。而歌词则完全依附于音乐发展,词意不再讲究文学性。这次将歌词知识化的举动,应该是流行歌词首度对国学领域作较为整体的显着贡献吧!”
  ⑥在内地,长期以来国学与流行音乐,被有意无意地分隔。一个居庙堂之高,一个处江湖之远。其实,如今高高在上的《诗经》也曾是“歌集”。古代的高人雅士,从不讳言“诗”可以“歌”,苏轼的《水调歌头》,柳永的《雨霖玲》,都是写来唱的,传播得越远越成功,至于“凡有饮水处,皆能歌柳词”,简直就是最高的赞美了。而近现代,1915年李叔同写下着名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哀而不伤,一时传唱。但它也是古典“诗歌”的“绝唱”。1920年,刘半农作词、赵元任谱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摩登的意象开始替代“长亭”“古道”走上“歌”的殿堂。
⑦在内地,一沉默便近90年。而在香港、台湾,一直“文脉未绝”。古典诗词与流行文化的分野,没那么大,二者互相嵌入,彼此滋养,焕发勃勃生机。着名华语作家金庸、梁羽生、琼瑶,很多时候直接以词牌名标注小说的章回。
  ⑧对此,内地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积极思忖如何让国学与时尚元素相结合。教育部一位分管语言文字的司长曾表示:“现在有些地方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穿古装,甚至手拿戒尺摇头晃脑,太拘于形式了。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⑨秦时明月汉时关,月光今照菊花台。古老庄重的国学,要善于借力时尚轻便的方式做好传播。要知道,年轻人喜欢素坯为胎的青花瓷瓶,也喜欢瓶身上花纹曼妙的牡丹花。
  (选自《中国青年》,有删改)
联系全文,说说《菊花台》等“中国风”歌曲中包含哪些“中国元素”。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为什么当今很多年轻人对国学没兴趣,甚至“漠然视之”。
仔细阅读下列选项,找出符合文意的一项。

A.作者认为,周杰伦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完全是他的歌词吸引人。
B.北大、清华独立招生考题中,把《青花瓷》的歌词作为考题,表明在批判周杰伦的歌词。
C.专家认为,国学没落主要是因为教育者太拘泥于形式了。
D.流行歌曲对国学领域的显着贡献是把音乐旋律与词意的文学性结合在了一起。

联系全文,简述标题“月光今照菊花台”的含义。
读了本文,请围绕“国学与时尚”的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展开讨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没有人会看不起你》一文,回答各小题。

没有人会看不起你

①10年前,我第一次坐飞机。

②那次是一个人出差,我在机场摸索着办好登机牌,忐忑地随着人群登机。我很怕别人看出来我是第一次坐飞机。

③可刚上飞机我就遇上了难题:安全带死死地扣在座位上,我根本解不开。邻座的男生看我摸索了半天,给我示范了一遍,我羞愧得恨不得钻到座位底下去。

④飞机升空后,浩瀚的云朵映入眼帘,仿佛一下子进入仙境。我雀跃不已,却强忍住了拿手机照相的冲动,生怕别人知道我没见过这种场面。

⑤空姐推着车子,换个问"要果汁还是牛奶"。我猜想飞机上的饮料应该很贵,一边纠结要不要喝,一边用余光扫着周围的人。我的邻座要了一杯白开水,我也学着他的样子点了白开水,心想:即使收费,白开水也是最便宜的那一种。

⑥餐车过来的时候,我内心又开始了一场拉扯:这饭贵吗?

⑦也是看着大家都拿了,我才硬着头皮接了一份。直到下飞机,我悬在半空的心才落下来:原来,飞机上的食物不要钱啊!

⑧这场经历让我印象深刻,但从未向人提起。即使后来习惯了飞机这种交通工具,想起第一次的经历,我心里还是有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

⑨去年,因为工作需要,助理小莲要出一趟远差。

⑩小莲跟10年前的我一样,一直生活在工业区,除了工厂和家,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她也是第一次搭飞机,而且是第一次住酒店。

⑪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⑫小莲出差回来,兴高采烈地跟我提起路上的经历。她说,飞机上的小包湿巾她没舍得用,看到上面有航空公司的LOGO,就带回家做纪念了。她还说,酒店里的一次性拖鞋有两双,有一双没穿,她带回家了。

⑬我不得不承认,她做了许多我曾经想做却不敢做的事。她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打着交道,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她,这份坦荡让我汗颜。

⑭我一直在检讨,自己的羞耻感从哪儿来,为什么小莲没有。后来我发现,在我力求完美的表现背后,其实是深深的自卑:我认为自己进入了一个超出我能力范围的圈子。我努力扮演着当前"身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现了形。我处处装作与周围相融,但心底的声音却是:我没见过世面,我不够好,我会被人嘲笑。

⑮小莲没有这种思想包袱。她并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做着自己世界里的主角。她对自己是全然接纳的,她的内心是富有的。

⑯小莲的纯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每当我的自卑心出来作祟的时候,我都会跟自己说:这是我自己的人生,不必把自己当客人。

⑰原来对自己诚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大大方方告诉别人"我羡慕你",也不丢人。真实一点,反而更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善意。

⑱正因为我们向往世间一切美好,所以才会羡慕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也正是这种动力,让我们不断追逐着成为更好的自己。成长,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稀罕"变成"寻常"的过程,总有一天,你会踏上你向往过的路,成为你羡慕过的人。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第①段"我以为小莲会和当年的我一样拘谨"中"拘谨"具体指哪几件事?

(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羞愧"的理解。

(3)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悟?

阅读《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一文,回答各小题。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①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有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迈向新征程,扬帆再出发,急需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亟待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更加深入人心。

②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营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③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 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永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④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行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⑤自2019年起,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为"工匠日",成为全国第一个为工匠设立专属节日的城市。设立"工匠日",是为了激励工匠们创新创造,也是为了培厚工匠精神的土壤。无论是开展"杭州工匠"评选与表彰、打造劳模工匠文化公园与工匠元素特色街区,还是创立"杭工云课"等线上线下教学平台、建立健全"工匠带徒"制度,众多举措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时尚。

⑥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工匠精神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一位劳动者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更精彩更动人的"工匠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将如何书写自己精彩动人的"工匠故事"?

阅读《今别月宫去采得月壤归》一文,回答各小题。

今别月宫去 采得月壤归


①2020年12月3日23时10分,嫦娥五号上升器月面点火,3000牛发动机工作6分钟后,顺利将携带月壤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成功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起飞。

②点火起飞后,上升器经历垂直上升、姿态调整和轨道射入3个阶段,进入预定环月飞行轨道。随后,上升器将与环月等待的轨返组合体交会对接,将月球样品转移到返回器,后者将等待合适的月地入射窗口,做好返回地球的准备。

③据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面后,开展了太阳翼展开、机构解锁等相关准备工作,之后就进入了"挖土"的工作模式。 此次嫦娥五号探测器自动采样任务采用表钻结合、多点采样的方式,设计了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模式。

④这两种模式并不是同时进行。首先开启的钻取模式,钻具钻取主要获得月面以下样品。截至12月2日4时53分,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接着,机械臂表取装置开始自动采样并封装,机械臂表取则主要获得月球表面样品,截至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专家介绍,为确保月球样品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保持真空密闭以及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探测器在月面对样品进行了密封封装。

⑤为了顺利完成采样任务,着陆器随身携带了钻取采样装置、表取采样装置、表取初级封装装置和密封封装装置等"神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机械臂表取可以想象成类似人手的装置,在腕关节设有两个采样装置,很像挖土的铲子;钻具钻取则可以钻入月球内部,钻取月壤岩芯。它们科学分工,精密配合,采取深钻、浅钻、"铲土""挖土""夹土"等各种方式,采集月壤样品并进行密封封装。

⑥距人类上一次从月球采样至今,已有40多年的时间没有拿到新的月球样品。科学家表示,对月壤的研究不仅涉及月球本身,还包含太阳系空间物质和能量的重要信息。将月球的月壤等关键性样品运回地面实验室供科学家精准分析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深化对月壤、月壳和月球形成演化的认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第⑤段中的"神器"具体指什么?

(2)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主要"能否删除?为什么?

(4)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除了本文介绍的内容外,请你再列举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项科技成就。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枝茂盛的长青,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县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修--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爪哇国,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过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惟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无地的。

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1)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段玉裁怎样的情感?

(2)选文写"愚池"的用意是什么?

(3)选文第⑥段加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第⑦段中,为什么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5)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拦路虎

①初学古文,势必会遇到一些文字障碍,这就好像是遇到了拦路虎。有的人见了被吓倒而退缩,不再读下去;有的人见了就千方百计努力擒住它、降伏它,扫清障碍向前,顺利地读下去了。

②那些完全陌生的难解语词,现代汉语中已见不到或很少见到,这倒是不难对付的,翻词典、查看注解、请教旁人,都是解决的办法。

③有些看来很熟悉似乎并不难解的语词,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的,往往正是"拦路虎"。这种难以觉察的潜伏的"拦路虎",字面上同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语词相同,而在意义和用法上相差甚大。学古文,接触古汉语,特别要留心提防这种"拦路虎"。

④例如《世说新语•政事门》记载东晋陶侃搜集竹头木屑的故事,其中有一句说:"后正会值积雪始晴,听事(厅堂)前除雪后犹湿。"粗粗一看,这句里没有不识的字,各个语词都是常见的熟悉的。其实这里也有"拦路虎"。

⑤例如"积雪"和"除",并不就是堆积的雪和扫除的意思。这里的"积雪"指接连下雪,"除"指台阶。这个"除"同古话常说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除"含义相同。不解决这两个障碍,误以为堆积的雪放晴,就不透了误把语句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就歪曲了原意,应读成"听事前除/雪后犹湿"。古人形容写诗作文的人才气高、文思敏捷,常说"笔不停缀,文不加点"。不少人以为"文不加点"就是文章一气呵成不加标点。这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⑥古人著文本来不用标点符号、无所谓加不加标点,不过,才气高、文思敏捷的人写出东西来句读倒是分明不乱的,决不至于点不断、读不断的。原来这里的"点"乃是涂抹、涂改的意思。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史通》有《点烦》一篇,意思就是把多余烦琐的语句涂抹掉。看,这小小的一个"点"竟是只潜伏的"拦路虎"!杭州有一个名胜叫虎跑泉,相传有个和尚到此没有水喝,于是有二虎跑地作穴,泉水就涌出来了。虎跑泉由此得名。这个"跑"就是刨挖的意思。不少游客不假思索地以为完跑的"跑"是奔跑的意思,其实老虎并没有奔跑,有只潜伏的"拦路虎"倒是跑出来了,它没有被擒住、被降伏,但是人们往往心安理得,以为很安全,没有关系。

⑦可见,潜伏的"拦路虎"比一望而知的"拦路虎"更加值得注意,为害很大,常妨害了对文义的理解而人们还不能觉察。这种"拦路虎"最爱找粗心大意者的麻烦.粗心大意者不认真,不细心,满不在乎,自以为是,于是常出岔子。这种学习态度上的问题,其实也是一种"拦路虎",而且是危害最大的"拦路虎"。

(1)选文以"拦路虎"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到的几种"拦路虎",所指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B.选文所举的例子丰富、典型,有说服力。

C.选文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D.选文观点明确,对我们学习古文具有指导意义。

(3)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