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6分,每小题2分)
“生态炸弹”——电脑
“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一些环保专家这样大声疾呼。
生产一台电脑大约要消耗1.8吨燃料、水和化学物质等资源。即使是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也需消耗240公斤化石燃料,1500公斤水和22公斤各种化学物质。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如芯片则必须在高度清洁无尘的车间内进行,连使用到的水也要经过特别处理。可见,生产电脑消耗的资源多,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大。统计数字显示,生产电脑所需的化石燃料是电脑本身重量的10倍,而生产汽车和电冰箱所需的燃料只有自身重量的2倍。更令人担忧的是生产电脑显示器、芯片、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有毒物质如石棉、砷、汞、铅、含溴防火材料。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这些有毒物质有可能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电脑配置还包括一些看不见的隐形“配置”,如石棉、砷、水银、铅、放射性物质等等。它们就隐藏在显像管、电子电路、机壳和主板中。电脑报废后,这些有毒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它们随时可能变成我们身边的“生态炸弹”。
正因为电脑中存在这些有害物质,所以,电脑垃圾更难处理。如果采用焚烧的方 法,必将直接污染大气、水源,甚至引起人员中毒;如果采用深埋的方法,有毒物质还将慢慢渗透出来,污染地下水层、庄稼和人,仍可能惹出大祸;如果回收处理,由于代价不菲,此项工作进展缓慢。美国IBM公司为处理报废电脑支付的费用是30美元每台,回收公司却觉得无利可图。所以,大部分国家的电脑垃圾不是废物利用,而是直接被送到垃圾站,甚至非法走私到第三世界国家,电脑就成为“生态炸弹”。
测试表明,打印机、显示器、遥控器、摄录像机等所有电子产品在工作时,均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各种电子设备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都有大量的不同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释放出来,形成一种电子雾。这种电子雾充斥在空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它容易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痛、失眠、健忘等各种不良症状。电脑中的“隐形杀手”到底有多少,现在仍说不准。(摘自《百科知识》)
下列文中第一段加粗加黑句子的论据,错误的一项是:  

A.生产与电脑相关的元件,对生产环境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使用的水也有特殊标准。
B.生产与电脑所需的燃料质量要求高,而且消耗的燃料非常多。
C.生产电脑显示器、印刷电路、塑料机壳等配件时,使用了大量石棉、砷、汞、铅放射性物质和含溴防火材料等有毒物质。
D.打印机、显示器等电脑配件在工作时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电脑的生产流程、电脑生产工艺所需的材料、电脑工作和报废后的情况看,一台电脑实际上就是一枚生态炸弹。
B.焚烧、深埋、回收是处理垃圾的常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并不适用于处理电脑垃圾。
C.只要电脑工作温度升高时,材料中的有毒物质就会散发到大气中,损害我们的健康。
D.所有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均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电子雾充斥空间,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产一台17英寸液晶显示器的电脑所消耗的资源,要比平均生产一台普通电脑所消耗的资源少。
B.生产一台电脑所需的燃料,比生产一台汽车所需的燃料还要多。
C.处理电脑垃圾,关键是防止其中的有毒物质渗透出来危害环境,其难度比处理普通生产垃圾大得多,危险得多。
D.如果政府部门制定新标准,新法规来规范电脑生产厂家主动回收报废电脑,将大大减少电脑产品的危害。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疯狂比特币
王珏磊
11月27日,“疯狂货币”比特币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平台Mt.Gox上再度创历史高位,一度达到1020美元。而在中国,这样的疯狂在一周前已经来临。11月19日,比特币的币值一飞冲天。据中国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数据,18日比特币的成交价尚为每枚3226.01元人民币,19日,则飞快攀升至6570.88元,最高成交价达6989元,仅仅一天币值翻番。而若以年初的币值来计,比特币一年升值约90倍,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升值最快的资产。
比特币疯了!这一波疯狂走势里,当然也少不了嗅觉灵敏的中国“土豪”。他们的大举进场,被普遍认为是比特币暴涨的重要推手。
作为对经济风向最为敏感的群体,每一波资产暴涨的背后,总少不了温州人的身影。这一轮比特币狂潮,温州人同样没有错过。
上海资深投资顾问林端方说:“大约这个月初,好多位温州商人找到了我,向我咨询比特币的行情。①温州商人是经济狩猎场上的狼,他们对金钱的血腥味极其敏感。在我和他们的互动与磋商中,他们决定大规模地投入这个市场。”
在令人心脏狂跳的19日,温州商人又找上了林端方,问何去何从。“我建议他们抛,在6000多元的时候落袋为安。接下来两天,比特币的价格就跌了不少,这与温州人的炒作不无关系。”
20日,一枚比特币成交价下调至5110元,21日更跌至4256元。这以后,又开始回升,徘徊于5000-6000元之间,27日的平均成交价为5642元。
赶上这波行情的,不惟温州人。③上海专职投资客张伟民,因为踩准了点,也赚了一大票。“我在去年年底开始玩上了比特币。当时,我在美国一家网站上知道了这个新鲜事物,就搞了一台矿机‘挖矿’。纯属消遣,没太当回事,倒也挖出了几十个币,今年初的时候,还送给别人几个。”
上个月,张伟民预感,比特币来动静了,而且是大动静。他马上花大价钱又入手两台矿机,提高生产力,同时买进比特币。和温州人一样,他也是在6000多元的最高点抛出,“至少翻了一番”。
11月19日凌晨(美国时间18日下午)美国参议院首次就虚拟货币召开了听证会。在这次听证会上,美国司法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代表称比特币是一种合法的金融工具。而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在致参议院的信函中说:“虽然美联储通常会对虚拟货币和其他支付系统的创新发展进行监测,但目前还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直接干预和监管,我们应该为它们提供相对自由的市场。”
“这是很大的利好消息。美国政府对比特币的态度,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意味着美国方面不再存在法律风险,之前说比特币是传销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专职比特币的推介者、新浪博主“暴走恭亲王”分析。
“暴走恭亲王”也注意到,在场外交易市场,近两三个月内有不少中国买家在大批量买入。“很明显地感觉到大户多起来了。”
在北京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生胡翌霖看来,比特币的总盘子仍然偏小,目前也不过100亿美元,“一家小型企业的市值,都可能高于比特币的总盘子,因此,一个‘土豪’就有可能操纵币值。价格狂飙,很可能有人坐庄,只不过是庄大庄小、如何博弈的问题。”
此外,有业界分析称,过去的数月中,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接受比特币支付,并且这个名单每天都在变长;讨论、关心比特币的人越来越多,都是比特币大涨的理由。
无可否认的是,目前比特币的主要价值仍只是作为投资品。而实用价值太弱、面临较大的监管风险、交易平台的安全性缺乏保障,也使比特币的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
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看来,比特币由于供给总量固定,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使其需求在未来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在供需失衡的状况下,确有可能会不断增值。但,它不可能代替各国的法定货币,即便它获得合法性,也会限于特定领域,不会成为普遍的结算工具。“它对整个货币体系也只会形成非常边际性的冲击。”
(选自《IT时报》2013年12月2日,有删改)
造成比特币“疯狂”的原因有哪些?
这是一篇新闻报道,其语言兼有客观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请任选文中画线部分中的两处加以赏析。(请先在答题卷上写明序号,然后再进行赏析)
请结合文意分析,比特币的未来如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穿越巴山
陈益鹏
当我驾驶着我的宝来,从安康出发,沿着包茂高速一路向南行进;当道路在我的面前遇山开洞,遇沟架桥;当风在窗外霍霍有声,巴山以不同的姿态向我迎面扑来,又迅疾地向后退去,我确信,我仍然走在巴山的皱折里,即便手机显示,我已进入四川地界。
这些山,高大、清峻、奇崛、硬朗,在五月的阳光下,闪着绿色的光芒。房屋们,像筑在树上的鸟窠,择枝而栖,让这一片浩莽无际的沟壑山岭顿时有了亮色。蜿蜒的小路,像一根根绳索,串起房屋与庄稼、河谷与山岗、山里与山外。这些,我所熟悉的事物和景象,在巴山北坡,它们以故乡的名义存活在我的记忆中,它们还将以屹立不倒的姿态长久地存活在我无法看到的更遥远的未来。
巴山北坡,有一个叫岚皋的小地方,清朝宣统年间,我的祖先从两湖一带迁移至此,迄今已传六代人,历时百余年。
乡下的老家,承载过我的童年。我还能记起它早年的样子:三月的晨风里,姐妹们肩挎竹篮,头顶阳光,从东山追到西山,将鲜嫩的茶叶一枝一瓣从茶树上掐下来,丢进筐里;兄弟们在飘着雨丝的黄昏,将一捆捆从山林里打下的柴禾,抬着扛着,搬回家中。还有田坎边紫色的桑葚,门楣处筑巢的燕子,玉米地里甜得透心的苞杆……大年三十夜,家家门头的灯笼最红最亮,古色古香的造型,别致优雅,人见人爱。孩子们一群一伙,放鞭炮,打纸牌,呼进涌出,其乐融融。那年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老家大院节日里呈现出的吉祥和温暖,那些温暖,曾伴随我的童年,一点一点长大。
当然,也有过悲痛。悲痛始于一个黑色的夜晚。是我的祖母不在人世了。她身着盛装被人们抬到后山埋掉。二十年后,我亲手将父亲掩埋在更远的另一座山梁上。在岚皋,方圆五十里地,还有我的舅舅、伯伯、姑姑、姨姨们,他们也都长眠于此,再也无法走出岚皋的地界,巴山的地界了!
除了大山,家乡岚皋还有三条穿境而过的大河,一条名叫岚河,轻舟慢摇、岚雾缭绕的一条河,发源于平利化龙山,流经平利八仙、岚皋花里、县城、佐龙,自杜坝注入汉江瀛湖;另一条源于岚皋与重庆城口交界的巴山之巅,名叫四季河,春夏秋冬,四季长流,在水围城岚河漂流码头汇入岚河;还有一条河位于岚皋西部,同样源于大巴山,河流没有统一名称,随流经地域各喊各叫,从上游至下游分别叫横溪河、小沟河、石门河、民主河、大道河,经大道镇流入汉江。三条河,均归入汉江,归入大海。大海,是所有河流最后的归宿,也是唯一的归宿。
家乡的河流,在我的心中,是一条长长的青藤,缠绕着乡情,解也解不开;家乡的河流,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连接着我的前世和今生。
父亲在世时,曾站在家门口,指着远方的一座大山对我说:你不是想知道山那边是什么吗?那得靠你自己去走,走过去,翻过去了,你就什么都知道了!可那些山,高大、险峻,层层叠叠,绵长而悠远,令人望而生畏,岂可轻易翻越?但我终究是翻过来了,一步一步从山里走向山外,从县城走到了省城。只可惜,父亲没有看到这些,原本,我是为了走给他看的。如今回头再看那些曾被我走过的巴山,仍觉有许多迷茫。我不能说对它不够了解,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但也不敢说对它的了解有多么透彻。在我的眼中,家乡的大巴山,如同被壳叶包裹着的玉米棒,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深不可测;又如一颗即便砸开、里面也是布满沟壑的野核桃,需用针尖,才能挑出深藏其中喷香的美味。
每年春节,都还是要回去的,纵使那条通往小学的道路已被河流改变了方向,无从辨识;纵使亲人坟头的蒿草,长了又割,割了又长;纵使再也找不见当年盛装青茶的竹筐、燃烧殆尽的柴禾,以及老家门楣朦胧模糊的大红灯笼……龙潭里裸浴的身影还在,小沟里摸鱼的笑声还在,岚河里摇船摆渡的喜悦还在。可什么东西不在了呢?
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穿行,路过紫阳,与家乡岚皋的土地擦肩而过,没有停留。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
(有删改)
文章结尾说,“这一次穿越巴山,我是一个真正的过客,一个对我的人生而言再也回不去的过客!”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第四段作者描写童年的记忆,为何只选择了“三月”和“大年三十夜”这两个时间?请作简要分析。
在对故乡的描绘中,作者表达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结合文意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乐坛“神曲”频出,是创新还是雷人?
上官云
日前,一首名为《狐狸叫》的歌曲进入中国网友的视线,并迅速受到热捧。在这首歌曲的配套MV中,歌手用无厘头的唱腔演绎了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此前,如《忐忑》、《江南Style》也因其强烈的节奏感纷纷走红,并被网友统一称为“神曲”。这些歌曲在走红的同时引发不少争议,科幻作家郑重就曾表示,这样的歌毫无生命力可言。人们纷纷质疑,“神曲”到底是音乐形式的创新还是雷人?
“神曲”的风行,大致以歌曲《忐忑》的出现为标志。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曲《忐忑》并无歌词,全部为“啊啊啊啊哦,啊啊啊啊哦额……”的演唱方式,节奏变化多端,并配以歌手夸张的面部表情,从而被网络赋予娱乐色彩,广大网友称之为“神曲”。
在《忐忑》风靡乐坛之后,又出现了更多的“神曲”。2012年夏天,一首《江南Style》以极强的节奏感配合“骑马舞”,让来自韩国的“鸟叔”声名远扬。
而在2013年即将结束时,据《广州日报》报道,在YouTube上,一曲《狐狸叫》只用了30天的时间就突破了1亿点击量,打破鸟叔《江南Style》52天的纪录。在《狐狸叫》的MV中,一群舞者演绎狐狸叫声的多种版本,多为不断重复的拟声词汇,如“铃-叮-叮-叮-叮格铃格叮”、“哇-啪-啪-啪-啪-啪-泡”等。
就在不久前,龚琳娜又推出串烧戏曲名段的升级版《忐忑》,这首歌曲似乎很快得到认可,央视导演宋延在提到这首歌时表示,“龚琳娜的艺术造诣非一日之功,她游刃有余地驾驭各路戏种唱腔精髓,她亦将‘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表现得淋漓尽致。”
盘点诸多“神曲”,它们似乎并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据《长沙晚报》报道,知名音乐制作人吴娈将“神曲”分为三类。一种是《忐忑》、《狐狸叫》,有创意,是很好的艺术品;第二种类似于《最炫民族风》,本身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第三种像《伤不起》,涉及了时事热点,但不那么深入。在吴娈看来,某些已经被定位为“俗”的神曲其实也有着独到之处,“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成功的神曲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民意的体现。改变艺术走向的审美,从来都诞生于江湖,而不是庙堂。”
其实,神曲的走红,关键或许并不在于音乐本身。有业内人士这样认为,《江南style》走红是因为骑马舞,没有MV就可能不会被注意;《忐忑》里龚琳娜那些夸张的面部表情,也是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据《北京晨报》报道,陶喆在谈到神曲时曾说:“作品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点击率和榜单,而在于有没有让音乐变得更好,”陶喆认为,能够打动人的,无论什么类型都是好的音乐。”
虽然火爆程度非寻常歌曲可比,但“神曲”却并不因为传唱度高而成为一种高雅的歌曲,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是“山寨机”的标配,代表着“雷人”与“庸俗”。
科幻作家郑重在谈及当下风行的“神曲”时曾说,社会文化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事实表明,社会上许多道德失范行为都与不良文化的诱导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些所谓的“欢乐”文艺作品,亵渎艺术、消解崇高、泯灭人类尊严。这股低俗浊流,虽然不是文化发展的主流,却破坏了国家的文化形象。
郑重表示,像《江南Style》、《狐狸叫》这样的歌,没有生命力可言。真正能让人记住的,是打动人类心灵的歌声,是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
有专家称,“神曲”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也使得身处共同文化背景和历经共同社会事件的人们产生心理感受共鸣,这是一种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是民族共同心理的反映,因为好的歌曲会和人的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关怀形成共鸣。至于“神曲”是否具有音乐价值与审美意义,则有待时间验证。
(选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11月7日,有删改)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2010年,龚琳娜的《忐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首歌曲的出现大致标志着“神曲”开始风行。
B.2013年即将结束时,《狐狸叫》打破了《江南Style》1亿点击量的时间记录,鸟叔时代宣告结束。
C.央视导演宋延认为,龚琳娜掌握了全部戏种唱腔精髓,其“身眼手法步”戏曲功底十分深厚。
D.《最炫民族风》的流行在于它契合人民的客观需求,即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人人渴望实现中国梦。

E.神曲作为一种文艺作品,它们会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于“神曲”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神曲”中多会都包含着无厘头的演绎,这是它们迅速受到热捧的一个重要原因。
B.变化多端的节奏、夸张的表情、重复的拟声词汇都是“神曲”引起观众注意的“点”。
C.盘点诸多“神曲”,它们没有统一风格,走红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神曲”无标准。
D.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神曲代表着“雷人”与“庸俗”,它们虽然流行但与高雅无缘。

对于“神曲”,文中有两种对立的观点。请作概括总结。
因一曲《江南Style》而红遍全球的朴载相在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当我写这首歌时,脑海里只有一件事——创作一首有趣的歌曲。”在吴娈为“神曲”的分类中,《江南Style》属于哪种类型?请结合文意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流浪的二胡
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浪的二胡。
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的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
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韵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
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撞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个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
《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洒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泪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笼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凉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
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哇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里,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
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
作者在文章第2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这是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文章的第(6)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请简要分析这里的“极致”在文中的含义。
文章的标题为“流浪的二胡”,请结合全文,概括“流浪”的两层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不同的“中国观”
张华
①在全球化的当下,英国和美国“回应”中国的热情却不尽相同。众所周知,赴美签证需要面签,而且较难获签;赴英签证已无须面签,而且相对容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位于美国波士顿的哈佛大学仍到处都是中国人,只要出门必能遇到;而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中国人要专门去找才得一见。
②尽管伯明翰学派倡导以平民为视野的大众文化,但其文化骨髓仍是精英的,是“端着架子”的贵族式的,多数人包括知识阶层的英国人对中国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好奇阶段;美国社会多元、综合、自由、开放,每种文化在这里都不难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同时与他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许多美国人充满对中国的热情,知识阶层中许多人对中国社会了解相当深刻,研究相当深入。更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中美之间高层往来频率远超中英之间,中美贸易总额亦远超中英之间。
③如果再给出一些例子,也许很能说明这些不同。
④例一,美国日用品多数由中国制造,美国人若一周内不用中国产品,生活质量会明显下降,会感到不舒服;英国当然也有中国日用品,但离开中国产品还可以“端着架子”生活。
⑤例二,在美国很容易收看到专门的中文电视频道,在英国想从电视新闻中得到一点关于中国的信息都很难,更不必奢望中文频道了。
⑥例三,美国银行ATM、地铁售票机等很多常用的电子设备设有中文提示和操作系统,公用电脑有多种中文输入法,很多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设有中英文提示,而英国没有这些。
⑦例四,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有20%的中国学生。学校亚洲研究中心、东亚系、燕京学社、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中国研究享誉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中攻读学位的学生,90%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多数没有中国血统。另外,其他学院也有依相应专业设置的针对中国问题的研究中心,许多金发碧眼的学者能说流利的汉语,更多学者到过中国。而英国伯明翰大学,甚至剑桥、牛津这样的大学,即使有从事中国学研究的,也是凤毛麟角。
⑧例五,在哈佛大学附近的书店随便逛逛,就能拍到关于中国的图书照片,读者可以自行诠释哈佛人对中国的研究热情;至于英国,像伯明翰、牛津、剑桥等地最大的书店,有关中国的图书寥寥无几,也不会有专门的分类书架,即使偶尔找到两本,也多类似于ZHANG RONG著的WILD SWAN或MAO。
⑨还要说的是,2006年,英国政府再次提高国际学生学费。英国大学不仅普遍吝啬,很少提供奖学金,而且两眼紧盯国际学生腰包里父母的血汗钱;美国大学则用丰厚的奖学金吸引年轻有为的学子前来学习深造。英国大学通过教育赚国际学生的钱,美国大学则是花钱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⑩英国已从殖民时期的所谓“日不落”帝国,经过世界反殖民运动和世界各国的普遍发展与进步,逐渐变成后殖民时期的“日日落”帝国;美国虽然也曾不断经历挫折和滑坡,尤其是“9.11”的冲击,但是经济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两国这种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它们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态度和政策,无论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而态度的不同多半取决于人的头脑。
(选自《凤凰周刊》2007年第30期)
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国人赴美签证较难,赴英签证相对容易,说明英国对中国的“回应”较热情。
B.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伯明翰大学中国人多寡的不同,反映了两国签证制度的不同。
C.英国人较少使用中国日用品,说明英国人对“中国制造”信不过,怀有偏见。
D.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比中英之间的相关交流频繁得多。

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能从国际往来的纷繁表面现象之中,看到英国与美国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
B.英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英国大学只会赚钱,美国大学则能培养有潜力有才华的学生。
C.头脑(观念)是一切行为与表象的源头。英美两国对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也多半取决于他们的观念。
D.在全球化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世界的胸怀与文明的视角,我们要学习美国的气度与远视。

文章中间几段文字用诸多事例来说理,请具体分析这部分内容说理上的特色。
根据文章内容,概述英国和美国出现不同“中国观”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