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5日以来,利比亚爆发的骚乱及流血事件不断升级;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在利比亚设禁飞区;3月19日,多国部队开始打击利比亚军事干预正式拉开。
(1)"联合国"是哪次会议决定成立的?"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什么?"一战"的导火线是什么?"一战"结束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2)"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冷战"结束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4)针对当前国际局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阅读下列材料: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
请回答:
⑴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⑵中国共产党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什么政策?实行此政策有什么意义?
⑶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原则?有什么意义?
提建议:你以一个改革开放者的身份收集身边农村或城市改革开放的资料,提出你认为哪些还可以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建议。
请同学们通过走访自己的长辈,了解他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变化情况的亲身体会。
材料1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人民公社时期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材料2“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材料1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怎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2中提到的协议书出现在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
材料2中的协议书签定后,对参与其中的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材料3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什么情绪?
农民对“大包干”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什么?
下表是安徽省凤阳县农业生产的三年统计表,认真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980年产粮 |
5.02亿公斤 |
1981年产粮 |
6.70亿公斤 |
1982年产粮 |
7.15亿公斤 |
我国的农村改革在这里走出了第一步,请问这里采取了什么政策?
从表中简单分析该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并简要说明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