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谏成帝营陵寝 刘 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埤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迫卒:急促 |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故:死亡 |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顾:回头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3分)( )
A.①棺椁之作,自黄帝始②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
B.①丘陇皆小,葬具甚微②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
C.①以北山石为椁②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
D.①始营初陵,其制约小②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句子。(8分)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南垣传
(清)吴伟业
张南垣名涟,南垣其字,华亭人,徙秀州,又为秀州人。少学画,好写人像,兼通山水,遂以其意垒石,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在他人为之莫能及也。
君为人肥而短黑,性滑稽,好举里巷谐媟①以为抚掌之资。或陈语旧闻,反以此受人调弄,亦不顾也。与人交,好谈人之善,不择高下,能安异同,以此游于江南诸郡者五十余年。自华亭、秀州外,于白门、于金沙、于海虞、于娄东、于鹿城,所过必数月。其所为园,则李工部之横云、虞观察之予园、王奉常之乐郊、钱宗伯之拂水、吴吏部之竹亭为最著。经营粉本②,高下浓淡,早有成法。初立土山,树石未添,岩壑已具,随皴③随改,烟云渲染,补入无痕。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山未成,先思著屋,屋未就,又思其中之所施设,窗棂几榻,不事雕饰,雅合自然。主人解事者,君不受促迫,次第结构;其或任情自用,不得已骫骳)曲折,后有过者,辄叹息曰:“此必非南垣意也。”
君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情。每创手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倚,君踌躇四顾,正势侧峰,横支竖理,皆默识在心,借成众手。常高坐一室,与客谈笑,呼役夫曰:“某树下某石可置某处。”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甚至施竿结顶,悬而下缒,尺寸勿爽,观者以此服其能矣。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初见或似,久观辄非。而君独规模大势,使人于数日之内,寻丈之间,落落难合,及其既就,则天堕地出,得未曾有。曾于友人斋前作荆、关老笔,对峙平墄,已过五寻,不作一折,忽于其颠,将数石盘互得势,则全体飞动,苍然不群。所谓他人为之莫能及者,盖以此也。
君有四子,能传父术。晚岁辞涿鹿相国之聘,遣其仲子行,退老于鸳湖之侧,结庐三楹。余过之谓余曰:“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荡于兵火,没于荆榛,奇花异石,他人辇取以去,吾仍为之营置者,辄数见焉。吾惧石之不足留吾名,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作《张南垣传》。
选自《梅村家藏稿》
[注]①谐媟(xiè);诙谐不恭敬。②粉本:建筑物的草图。③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④骫骳(wěi bèi):曲折委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举里巷谐媟以为抚掌之资资:材料,笑料。
B.窗棂几榻,不事雕饰事:做,治。
C.若金在冶;不假斧凿假:借助。
D.而欲得子文以传之也传:作传。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遂以其意垒石②反以此受人调弄
B.①君为人肥而短黑②而君独规模大势
C.①使人于数日之内②没于荆榛者
D.①又思其中之所施设②吾仍为之膏置
11.下面六句话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南垣擅长“营建”的一项是()
①故他艺不甚著,其垒石最工
②不择高下,能安异同
③即一花一竹,疏密欹斜,妙得俯仰
④每创手之日,乱石林立,或卧或倚
⑤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
⑥将数石盘互得势,则全体飞动,苍然不群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南垣生得黑而矮胖,性格滑稽,喜欢讲些街头巷尾荒唐不经的传说。有时受别人调笑耍弄,但他心胸宽阔,不记恨人。
B.他每到一处,都被别人聘请营建园林,常常要逗留数月,有很多名园都是他指挥营建的,像李工部的横云山庄、虞观察的予园等。
C.他营建园林与别人不同,几乎不用画图,能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地选用各种山石来垒出假山的脉络,烘托它的气势,而不留下人工的痕迹。
D.他在动工之初,先细心观察,将材料的特点记在心里。开工后,不必现场察看,常常是一边与客人谈笑,一边安排工匠去做。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为此技既久,土石草树,咸能识其性情。
(2)人有学其术者,以为曲折变化,此君生平之所长,尽其心力以求仿佛,初见或似,久观辄非。
(3)自吾以此术游江以南也,数十年来,名园别墅易其故主者,比比多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每盛怒,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崔并受之,母乃食。
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日:“唶!又欲尔耶!”崔乃止。既吊而归,不语亦不食,兀坐直视,若有所嗔。妻诘之,不答。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
是夜,有人杀某甲于床上。官疑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见,卒无词。积年余,不堪刑,诬服,论辟。会崔母死。既殡,告妻日:“杀甲者,实我也。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今大事已了,奈何以一身之罪殃他人?我将赴有司死耳!”自首于庭。官愕然,械送狱,释中。中不可,坚以自承。官不能决,两收之。戚属皆诮让申。申曰:“公子所为,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彼代我为之,而忍坐视其死乎!”执不异词,固与崔争。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会恤刑官赵部郎,案临阅囚,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未期年,援赦而归。
(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
【注】剟(duō);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屡戒不悛悛:改悔 B.配以少婢,事乃寝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见:显现 D.不堪刑,诬服,论辟论;争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崔并受之,母乃食①兀坐直视,若有所嗔
A. B.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①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①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
C. D.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崔猛“性刚毅”“事母孝”的一组是
①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①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
A. B.
②姑饿濒死,子窃啖之②崔并受之,母乃食
①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①我将赴有司死耳
C. D.
②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②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猛性情刚毅,喜好打抱不平,幼时老师赐给名与字,希望他有所收敛,但他依然抑强扶弱,不避怨嫌,前来向他诉冤陈事的经常室盈院满。
B.崔猛因邻家悍妇虐待婆婆、诟骂丈夫而一时性起,将其惩戒致死,受到了母亲的杖责。并被刺臂涂染朱红,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并决心悔改。
C.崔猛在吊丧途中遇到不平,鞭马向前,想要动武,迫于母亲的威严而未敢发作;回到家中不语不食,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当夜将恶人除掉。
D.崔猛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孝敬母亲的大事完成,于是到官府自首,使蒙冤的李申无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5分)
(2)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杨存中,代州崞县人。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慨然语人曰:“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学孙、吴法,善射骑。宣和末,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存中应募击贼,积功至忠翊郎。
靖康元年,金人再围汴京,诸道兵勤王,存中与张俊、田师中从信德府守臣梁扬祖以万兵入援,后隶张俊部曲。上问将于俊,俊以存中对。召见,赐袍带。时元帅府草创,存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帝知其忠谨,亲信之。剧贼李昱据任城,久不克,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召视之,皆污贼血,壮之,饮以酒,曰:“酌此血汉。”存中请复往,帝止之。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遂大破之,复任城,迁阁门祗候。
绍兴元年,从俊讨李成。诸将议,多欲分道进,存中曰:“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俊然之。整军至豫章,存中率兵数千,首破贼于玉隆观,追至筠州。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存中谓俊曰:“彼众我寡,击之当用奇,愿以骑见属,公以步兵居前。”俊从之。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俊以步兵夹攻,俘八千人。诸将夜见存中曰:“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存中曰:“杀降吾不忍。”诸将转告俊,竟夜坑之。乘胜追至九江,成遂遁去。迁宣州观察使。
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孝宗以为旧臣,尤礼异之,常呼郡王而不名。父、祖及母皆死难,存中既显,请于朝,宗闵谥忠介,震谥忠毅,赐庙曰显忠,曰报忠。又以家庙、祭器为请,遂许祭五世,前所无也。祖母刘流落蜀、陇,存中日夜祷祠访问,间关数千里,卒迎以归。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绝:超过
B.帝乘高望见,介胄尽赤,意其被重创意:意思
C.贼骁将以众十万来援,夹河而营营:扎营
D.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私:偏袒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 /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B.存中既显,请于朝 /首破贼于玉隆观
C.焉用俯首为腐儒哉! /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
D.常呼郡王而不名 /御军宽而有纪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杨存中“忠勇”的一组是( )
①魁梧沈鸷,少警敏,诵书数百言,力能绝人
②中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
③令存中以数骑入,击杀数百人
④存中曰:“此贼胆碎,即成擒矣。”
⑤存中夜衔枚渡筠河,出西山,驰下击贼
⑥存中曰:“杀降吾不忍。”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存中年青时就机智灵敏,熟读经书,极富力气,学孙武、吴起兵法,善于射骑。宣和末年,因为山东、河北群盗四起,志向远大的杨存中便应招攻打贼寇,建立了功勋。
B.皇上非常欣赏信杨存中,令杨存中昼夜护卫皇上寝帐,片刻也离不开他。在杨存中与李昱作战时,皇上非常赞许他的勇敢,并且赐给他酒以示褒奖。
C.讨伐李成时,诸将多主张分路进军,杨存中认为分兵就导致力量削弱,又加上诸将地位相同,不能互为所用,因此不能分兵。张俊听从了杨存中的意见。
D.杨存中的父亲、祖父及母亲都死于国难,他贵显之后,朝廷主动给他父亲、祖父加赠谥号、赐庙,又允许祭祀五代。祖母刘氏流落他乡,朝廷也帮助寻访、迎接回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中请复往,帝止之。
译文:
(2)战未休,降卒多,忽有变,奈何?非尽歼之不可。
译文:
(3)御军宽而有纪,所用将士,专以才勇选,不私部曲之旧。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①,昼所为,夜必书之。媪袍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日:“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②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日:“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日:“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③。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④,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杨凤苞《黄贞文传》)
注:①日历:指日记。②徇:屈从,顺从。③伯氏:大哥。④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此处乏指史书。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缊袍粝食,不苟取一钱粝食:粗粮
B.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上人:僧人
C.益以品节自厉自厉:自豪
D.甫就傅,即向学就傅:从师,入学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少即以圣贤自期 B.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不赂者以赂者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日 D.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19.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已在括号内补出,都正确的一项是
A.有要人谕意,欲荐(之)为榜首,(或)峻却之。
B.(淳耀)偕弟渊耀,暨侯峒曾……诸人固守(于城)。
C.城亡与(之)亡,此儒者分内事耳(欤)。
D.入砖(有)寸许,其迹(于)历久不灭云。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是嘉定县人,少年时就以圣贤作为道德修养的理想目标,众人的“争趋之”和淳耀的“独不赴”构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的正直品行。
B.黄淳耀在嘉定城被攻破后,与弟弟黄渊耀一同到城西竹胜庵自尽,对话、遗书、动作等描写生动、传神,彰显悲壮之气,读之令人扼腕长叹。
C.黄渊耀生性率直,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就被录取为生员,平日同兄长一起谈论道德学问,连黄淳耀也自叹不如,有《谷帘学吟》一书传世。
D.“贞文”是学生们赠与黄淳耀的谥号,从而不难看出他生前的操行学识深得人们赞赏,而他的文章同样赢得人们推崇和喜爱,可谓文德双绝。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3分)
翻译:。
(2)就义时,见兄头帻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3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
中山王元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让:辞让
B.渡南岸,当深处置之置:放置
C.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规:谋划
D.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扪:摸着
6.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入侵齐军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8.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语句断句。
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量齐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②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