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21分)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李智红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在我的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30多年的时光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竟然放下了手中那总也忙乎不完的活计,破例为我做了一辆小巧而精致的红色风车。
(3)可以这么说,那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多年后,每每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我依旧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
(4)毕业于省地质学校的父亲,在“文革”运动刚一开始,就被当作“臭老九”遣送回乡“劳动改造”。被造反派打入“另册”,多年的忍辱负重的父亲,最终盼来了“解放”并“结合”进了生产大队的领导班子。父亲“解放”的那天,又刚好是我的生日,父亲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心里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便找来竹篾、面糊以及为大队书写标语墙报时用剩的边角废纸,专门为我做了一辆六角形的红色风车。
(5)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空明净得没有一丝流云。也没有风,哪怕是一丝微风也没有。父亲帮我把风车做好以后,却怎么也转动不起来。父亲见我一副非常失望的样子,便微笑着对我说:“傻孩子,要让风车转动起来,你就必须学会奔跑。你跑得越快,风车也就转动得越快。”听父亲一说,我恍然大悟,便手举风车,在门前那片宽阔的田野上,兴奋而快乐地奔跑起来。
(6)果然,由于我的奔跑,手里的风车不停地转动了起来。我跑得多快,风车也就转动得多快。因为奔跑,因为不停地转动着的风车,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一种奔跑的快乐,转动的快乐。
(7)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
(8)上高中的时候,在语文课任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文学,梦想着能够考上云南大学的中文系,并希望自己将来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命运却与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高中毕业那年我以两分差名落孙山,只好别无选择地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云封雾锁的大山深处。此后,我便接过了父亲手里的农具,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涯。那段时间,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整个人都好像变了模样,整天像丢了魂儿似的沉默着、颓废着。面对着生产队分给的一亩三分薄田,我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希望。总是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消极态度,用繁重的劳作来麻木自己的心灵。所有的文学书籍和稿纸笔墨,都被我锁进了木箱。
(9)父亲见我完全一副“老水牛下泥潭,以烂为烂”的生活态度,便对我说:“孩子,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舍弃,譬如荣誉、地位、金钱等等,但惟独不能舍弃希望。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只要希望还在,你就会有明天、有未来。如果你舍弃了希望,那么你就什么也没有了。”父亲接着意味深长地说:“你还记得小时候有一年过生日,我曾给你做过一辆风车吗?……”
(10)听了父亲的一番教诲,我深受启发。从那一天开始,我便把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全部投入到了人生不懈的“奔跑”之中。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十年过后,我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先后在海内外近千家报刊发表了数以万计的文学作品,而且出版了个人的作品专集。
(11)通过希望的道路并不平坦,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坎坷,但人始终高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辆风车,勇敢地向前奔跑着。
(选自《语文世界》)在第(10)段中有“我奔跑着,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这句话中“奔跑着”指什么?“希望的风车也在转动着”具体指什么?
如果将第(7)段“我不停地跑啊,跑啊。手里的风车,也在我不知疲倦的奔跑中,飞快地转动,转动……”改成“我不停地跑着,手里的风车也飞快地转动着。”你认为它们在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文章第(5)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六岁那年过的生日”“是我30多年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铭记的一个生日,也是记忆中我所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个生日。”你认为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
第(9)段后省略号省略的是父亲的话语。联系上下文设想一下父亲当时会怎样以风车为例去启发儿子感悟生活哲理的,将父亲的话补完整。(符合人物身份和具体情境)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尊贵的骡子
陈之杂
①一头骡子,它成天在主人的农场干着粗重的农活。它很不甘心,但又很无奈。它害怕主人的鞭子,那鞭子"啪"地抽在身上,辣疼辣疼的。更可气的是,主人如此对待它,它只能认命;可那些跟它毫不相干的人,也常常欺侮它。
②一天,一个木雕师牵着一头驮着神像的驴经过农场。驴伤了脚,无法继续行走。
③"朋友,我的驴走不了啦,我想借你的骡子驮神像去寺庙,可以吗?"木雕师指了指骡子,看着骡子的主人,满脸期待。
④"当然可以。"骡子的主人看着木雕师,点了点头。
⑤"谢谢,谢谢!"木雕师向骡子的主人连连点头。
⑥骡子的主人帮助木雕师把神像放到骡子的背上。
⑦ A 骡子心里是很不爽的,又是跺脚,又是甩尾巴。
⑧木雕师牵着骡子,向寺庙所在的方向走去。
⑨骡子很不情愿跟着木雕师走,脚步迈得很沉重。但走着走着,它发现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停下脚步,向着它跪拜。 B 它觉得自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脑袋举得格外高,步子迈得格外轻松,尾巴甩得格外欢快……
⑩走到一个菜场旁边,木雕师把骡子栓在一棵大树下,便匆匆去寺庙汇报。
⑪木雕师离开以后,菜场里的人和菜场外的人纷纷到骡子身边,向着骡子跪拜。那些卖菜的人还拿出可口的青菜喂给骡子。
⑫"没想到,我竟然是一头如此尊贵的骡子!我再也不回农场了,在这里过着受人尊敬的生活,多么美妙呀……"骡子心里想道。
⑬骡子就这样开心地吃着,想着。
⑭过了一会儿,木雕师带着几个僧人来到菜场旁边。僧人把神像迎走了。木雕师于是打算牵起骡子往回走,可骡子站着不动。他用手拍打骡子,骡子还是不动。他推骡子的屁股,骡子还是不动。不管他如何驱赶,骡子就是不肯迈步。无奈之下,他只好回农场去叫骡子的主人来想办法。
⑮这时候,骡子吃惊地发现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C 人们先前敬它如神,而今厌弃它如狗屎。它很是茫然、失落。
⑯"这头讨厌的骡子是谁家的?为什么停在这里?"一个老者走过骡子身边,看着骡子,满脸厌烦。
⑰一个年轻人走过骡子身边,抬脚在骡子的屁股上踢了一脚。一个小孩走过骡子身边,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扔到骡子身上……
⑱骡子很悲哀,但还是默默地忍受着人们对它的欺辱。
⑲过了许久,木雕师回来了,带来了骡子的主人。骡子的主人要牵骡子走,骡子依然不肯迈步。主人高高地扬起鞭子,在骡子的屁股上"啪"地抽了一鞭。骡子浑身一颤,抖了一下脚,乖乖地跟着主人离去。
⑳大树下,木雕师看着渐渐远去的骡子,陷入沉思。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请阅读全文,理解情节,在下表甲、乙两处补写情节的相关内容。
|
驮神像前 |
驮神像时 |
不驮神像后 |
主人到来时 |
|
甲: |
骡子受到人们"跪拜" |
骡子被人们厌弃 |
乙: |
(2)文中骡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3)本文语言很有特色,文中A、B、C三处画横线的句子,A处和C处已做批注,请从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这两个角度给B处做赏析句子的批注。
A处批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表明骡子不情愿驮神像的心理。
B处批注: 。
C处批注:运用对比修辞和心理描写,表现骡子发现人们对它态度改变后的茫然、失落心理。
(4)文章以"尊贵的骡子"为标题,你认为有哪些妙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柳州: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①"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1985年,著名人类学家、白莲洞博物馆创始人裴文中教授为白莲洞遗址题词。
②柳州作为南方古人类发源地,因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大龙潭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以柳州白莲洞遗址为古人类遗址群落揭开了南方史前文化、古人类的神秘面纱。
柳江人:中国最早现代人活化石
③1958年9月,一具疑似古人类的较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被发现。这一信息上报国家后,中央立即通知在柳城进行巨猿研究中国考古界泰斗裴文中、贾兰坡组织专家派人前往考察。经清理发掘,在人头骨化石发现地附近又发现了部分椎骨、股骨等化石。这些化石装箱妥善保护送到北京。当人头骨化石进行系统研究后,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专家吴汝康院士认为,这块人头骨化石是分化和形成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当时在中国以至整个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代表。这块人头骨化石被定名为"柳江人"。
④"柳江人"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通天岩也因此得名为"柳江人洞",吸引了许多国家的人类考古学家前来考察。2001年,"柳江人"研究进展取得了质的飞跃,确定"柳江人"的年代距今7万年左右。"柳江人"如今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柳江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并列放置在一个展柜里。
白莲洞:无数先民繁衍生息之地
⑤随着"柳江人"研究的深入,有专家学者在考察发掘发现,"柳江人洞"低矮狭小,黑暗潮湿,并不符合古人类选择居住地的标准。那么"柳江人"为何出现在这里呢?白莲洞遗址为"柳江人"的身世之谜提供了一个答案。
⑥白莲洞遗址位于柳州市郊白面山南麓的一个山洞内,距离"柳江人洞"仅2公里。经过专家们历次的发掘,白莲洞遗址出土了两颗人类牙齿化石、大量石器、骨器和哺乳动物的化石。根据其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特征,确定"白莲洞人"年代为距今37000~7000年。
⑦有专家学者认为,"柳江人"可能就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外出寻觅食物遇到意外而被泥石流推进通天岩。"柳江人"遗址、"白莲洞人"遗址两方面相互结合对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⑧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柳州陆续发现了九头山人遗址、陈家岩等洞穴遗址,另外还发现了兰家村、曾家村等台地遗址。各类遗址有40多处。
⑨这些以白莲洞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其连续完整的文化堆积如一部古老的地书,为探索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证材料。
(选自2020年6月15日《柳州日报,有改动)
(1)关于"柳江人"的解释,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柳江人"头骨化石是在柳州市郊东南的新兴农场内的通天岩发现的。
B."柳江人"头骨化石曾被中国科学院著名古人类学专家吴汝康院士系统研究。
C."柳江人"已经成为教科书上定义的古人类名称之一,载入人类发展史。
D."柳江人"是白莲洞早期文化的创造者,是"白莲洞人"的祖先。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浓缩柳江人、白莲洞人、鱼峰山人等数万年史前文化积淀,柳州成为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热点。
B.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个展柜里,并列放置着柳州的"白莲洞人"头骨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头骨。
C.根据白莲洞遗址的地层堆积和文化遗物的特征,专家们确定"白莲洞人"的年代为距今3700~7000年。
D.以兰家村遗址为中心的古人类遗址群落,未探索华北地区史前文化、现代人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裴文中教授题词,目的是强调广西在世界古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B.本文的语言平实准确,使用严谨的科学术语,充分说明柳州市南方古人类发源地。
C.第⑤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由写"柳江人"过渡到写白莲洞遗址。
D.第⑧段运用摹状貌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柳州陆续发现的洞穴遗址和台地遗址。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泥土温润的光芒
刘学刚
土,能育生万物,古人称为"地母"。人们在土地上种植五谷,繁衍生息,唤醒深藏于泥土之中的无尽能量。
小时候,她是一个爱玩泥巴的女孩;长大后,她成了许多泥人的"妈妈"。她的故事从和面烙油饼开始。
那年,她从山东安丘县城的一家毛巾厂下岗,然后开了一家油饼店。她用一双灵巧的手揉面成团,擀为大饼,将饼搁到鏊(ào)子上,旋转、翻动、刷油,面饼由白转黄,开满金黄的烙花,香味丝丝缕缕飘到街巷上。
她从油饼的香气中嗅到了泥土的味道,她似乎置身于故乡的广阔田野,仿佛看见,有一个扎马尾辫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向她跑来。加上在毛巾厂时,她已能够用纱线呈现花鸟虫鱼的千姿百态,离了厂,这技艺却没有离身。于是,在空闲的时候,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制出一个个小小的泥人。
她捏的那些泥人摆在店铺的窗台上。店铺不大,临街的一间平房,前面是柜台,往里,面板、鏊子分列左右,最里边放着面粉和花生油,小店的格局一目了然。不过,再仔细看,发现在面粉上面的窗台,站了一群小泥人。有一天,店铺柜台外边排队买油饼的人群里,有一位在县城文化部门工作的干部。他看见了那些可爱的小泥人,然后对她说:"专心捏泥人吧。" 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
后来,她真的专心捏泥人了。接的第一件活儿,是为本地酒厂捏制一组泥塑群,以此复原酒镇熙熙攘攘的旧日场景:坐着的烧锅,悬着的酒旗,酒肆的店家吆五喝六,赶集的人们摩肩接踵……彼时,她已在县城东郊的青云山上安家落户,终日与泥土厮守。
山上,泥土强大的能量以植物春华秋实、绿叶红果的形式呈现。清晨,山风裹挟着泥土的馨香扑面而至。她抓起一团泥巴,捶打摔揉,要把宁静的时光和甜美的想法揉进泥团里。泥人们站在她的身边,她听得见它们的呼吸,她的内心漾起层层涟漪,一种幸福的涟漪。 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骨架早早搭好了,一些木板钢筋铁钉会让泥人更加牢固。接着是上泥堆大形。先在骨架上喷一层水,然后,她把泥团一块一块地往骨架上堆,继而,手持木槌将泥团砸实,那捶打的声音邦邦作响,应和着她心跳的节拍。
山中有很多美妙的声音,树叶的簌簌声、飞鸟的啾啾声、枝条喀吧喀吧的拔节声……这些天籁都为她设定泥人的艺术细节带来了灵感。她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泥人更加坚固。她选用土质细腻、含沙量少的黄河土渠河泥,加入适量棉絮,让泥土们紧紧抱成团。她又心怀敬慕,远赴陶都宜兴,求教紫砂艺人,变泥人为陶人。最终,她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让更多的人看见了泥土温润的光芒。
她在城里捏泥人。仔细听,那些质朴的泥人,似乎在讲述着熟悉、鲜活的人生故事。定睛看,那是一幕幕蓬勃、喧闹的生活现场。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0.有删改)
(1)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主人公的从业经历,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应的内容。
毛巾厂下岗→ →空闲捏制小泥人→ →变泥人为陶人,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那个瞬间,油饼的热气熏得她的脸有些发烫,她手抓着面团,眼睛却接上了那些小泥人的目光。"她的脸因何"发烫"?
②"心满意足的她,手指在泥土里蠕动,那种感觉恍若游鱼归渊,又如飞鸟入林,自在欢畅。"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文主人公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4)请简要分析文题"泥士温润的光芒"的妙处。
(5)本文主人公由玩泥巴的小女孩成为"泥人妈妈",最终成了"泥人王",成了非遗文化传承人,她的成长历程,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身佩荷囊,衣袂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 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
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
(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
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
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
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
(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
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师傅点燃的一盏灯
马宝山
①很多年以前,在一间职工宿舍里住着四个人,一个师傅和他的两个徒弟。两个徒弟大的十九岁,小的十七岁。另一位也是一个青年工人。四个人里边数师傅的年龄大,师傅那年二十六岁。
②他们四个人早晨一块出门上班,晚上一同出厂回宿舍,四个人形影不离亲热得就像一个家庭中的亲兄弟似的。亲兄弟似的四个人在星期天、节假日也总是在一起或逛公园,或看电影,也坐在小店里喝酒,酒喝得不多,喝得高兴就行。他们有时也去书店,那是陪喜欢读书的小徒弟去的。
③一天,他们又来到书店,小徒弟在新书架上看到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的《羊脂球》和《温泉》两本小说集,眼睛一亮,从书架上取下来翻过几页后激动地把书压在胸前。一个月只开18元学徒工资的人哪能买得起这两本精美的小说集呢?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一直站在小徒弟身边的师傅悄悄摸了一下口袋,踌躇一下也悄声离去。
④这天晚上,他们宿舍里就发生了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那位青年工人压在褥子底下的一张五元钱的票子不见了。这是青年工人半个多月的膳食费呀。急得他在屋里团团转。他们四个人同住一个宿舍好几年了,还从来没丢什么东西呀,师傅说:"你好好找吧,丢不了的。"
⑤青年工人就把被子褥子掀了个儿又翻了一遍,还把床底下的小木箱叉拉出来仔仔细细倒腾了一遍,仍是不见那张五元的票子。
⑥师傅还是安慰青年工人说:"你别急,慢慢想,说不定你放在什么地方一时想不起来了,在咱这个宿舍里是不会丢的。"
⑦宿舍里丢了钱,谁心里都难受,又仿佛有一层灰色的迷雾压在每个人心上似的。那天晚上,大家都早早地躺到床上辗转反侧,很晚很晚了才走入梦乡。
⑧第二天早展,师傅起得最早,他给大家打来了一桶洗脸水。在大家洗濯的时候,师傅拿起扫帚扫地,他一帚一帚扫得特别认真,一下子从暖气片下边扫出一张五元的票子,举在手里大声说:"看,这张五元的票子我从暖气片下面扫出来了,我说在咱宿舍里丢不了吧!"说着把钱递到那个青年工人手里。
⑨这一下子大家都轻松下来了,他们又高高兴兴地去上班。这天下午,师傅领着小徒弟来到书店,掏钱买了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送给徒弟,师傅在徒弟瘦削的肩膀上拍了拍,说:"好好读书,也要好好做人啊!"
⑪小徒弟接过书,哭了:"师傅,我……我……"
⑫师傅没让徒弟再说什么,他指了指西天一片绚烂的云霞说:"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
⑬多年以后,那位小徒弟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作家,他已拥有几大架子的图书,书架上还摆放着他自己写的几十本书。但是,当年师傅送给作家的那两本莫泊桑的小说集,他没有摆放在书架上,而是珍藏在一个十分精致的小木盒子里,同时也把他的一个耻辱永远地隐秘在那个小木盒子里。
⑭作家一生中最难忘怀的人,就是那位当年只有二十六岁的师傅。
⑮作家说:师傅在我心里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照得我一生的岁月一片灿烂。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徒弟就爱不释手地在书上摩挲几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到书架上。
(3)第⑪段中运用省略号有什么妙处?
(4)"徒弟你看,落日晚霞多么美呀……"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文中师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