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身佩荷囊,衣袂飘香
王树金
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 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
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
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形制、质地方面,除了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
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
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
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
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
(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
(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
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
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
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
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
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
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
(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
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
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二) 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完成后面题目。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有何作用?
、为什么要插入“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这一段?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句话有什么象征意义?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面对眼前的紫藤萝花和回忆中的紫藤萝花,感情有何不同?为什么?
、为什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8—31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有删改 )、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阅读从《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回答19——21题
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甲】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引用朱子的话,从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应该是()
A.比喻论证 | B.道理论证 | C.对比论证 | D.举例论证 |
、对“甲”句的理解,正确的是()
A.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B.在俗人眼里,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从学理上讲,却有高低贵贱之分。 |
C.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
D.无论在俗人眼里还是从学理上讲,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都有高低贵贱之分。 |
、统领本段内容的一句话是()
A.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
B.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
C.第一要敬业。 |
D.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
阅读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15~18题。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段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
A.承上启下 | B.总结上文 | C.统领下文 | D.开门见山 |
.失去创造力的原因是()
A.经常保持了好奇心 | B.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
C.自我压制 | D.相信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拥有创造力的人的主要表现是()
A.没有渊博的知识 | B.没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
C.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 D.留意自己很小的想法或灵感 |
.段②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 | B.比喻论证 | C.因果论证 | D.类比论证 |
阅读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节选的文字,完成9—14题。
①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③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④“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⑤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⑥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⑦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段②中“一条新生路”指的是()
A.自夸“地大物博” |
B.信“国联” |
C.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
D.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
.段⑦中“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
.段⑥“这一类的人们”指代错误的一项是()
A.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等 |
B.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
C.被喻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们 |
D.“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人 |
.选文正面立论的论点句是()
A.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D.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
.段⑤中除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A.引用论证 | B.对比论证 | C.比喻论证 | D.正反论证 |
.作者在文中运用的驳立结合的方式是()
A.先驳后立 | B.先立后驳 | C.边驳边立 | D.边立边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