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3分)
巨大西貒
毕役
①一位荷兰科学家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东南地区的一处盆地发现了一个体型很大的西貒新科,并将其命名为巨大西貒。
②西貒属于中小型偶蹄目动物,生活在美洲大陆。粗看上去,西貒的外形和习性与猪非常相似,但也有许多地方与猪不同,因此,西貒的祖先可能与猪同属一个家族,以后在长期的生物进化历史中,逐渐与猪分了家,成为偶蹄目中单独的一类。它的体型比猪略小,吻粗糙而坚韧,鬃毛通常呈褐色、灰色或黑色,后肢仅具3趾,尾巴退化。它的上犬齿形成獠牙,但却向下突出而不像野猪那样向上翘起。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西貒比猪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猪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③面对敌害时,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它们的背腺会分泌出一种具有恶臭味的液体,把丛林中潮湿的空气弄得臭气冲天,使敌害被迫躲开;有时,它们还会纠集数十、数百只同类,用粗大的獠牙向凶猛的美洲虎、美洲狮等展开集体攻击,令这些威风凛凛的猛兽也不得不退避三舍。
④西貒类原有3个物种。其中领西貒又称颈锁貒、麝貒,体型较小,颈部有白环。它是最常见的一种西貒,分布于从美国西南部到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白唇西貒分布于从墨西哥南部到阿根廷北部一带, 体型较大,呈大群活动,战斗力强。草原西貒栖息在巴拉圭、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北部一带,它的尾较长,脚细小,可以在多刺植物间行走。它鼻子的结构也适合在炎热、干旱及多尘的环境中生活。由于最早发现的是它的化石,因此人们当时以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直到1975年才发现了仍然存活的草原西貒种群,现存只有大约3000只。
⑤巨大西貒被发现后,通过基因分析证实它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物种。通过测量巨大西貒的身体和骨架,发现它比其他几种西貒的体型都要大,体长可达1.2米,而且具有更长的腿。它身体外表皮毛上的花纹也比较独特。DNA分析结果显示,巨大西貒同领西貒的亲缘关系最近,但两者又有所不同。它们彼此分道扬镳的时间大致是在亚马逊河最重要的支流马德拉河从一条小河变成一条大河的时候。
⑥事实上,当地丛林中的居民——图皮印第安人对巨大西貒是很熟悉的,他们称其为“成双入对的大野猪”。而巨大西貒在科学上的发现则比较偶然。当时,这位荷兰科学家正在野外行走,忽然觉得身后有动物在活动,于是回过头来寻找,结果发现了3只巨大西貒。很快,它们便像幽灵一样消失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这个新物种的行为方式也不同于其他西貒,它们的群体较小,通常只是成双入对或以拥有1一2个幼仔的小家庭出现。再者,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很少有掘地挖根的行为。此外,巨大西貒也没有产生气味的臭腺。科学家解释说,这可能是另一种适应来自大型猫科动物捕食压力的进化方式。
⑦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因此科学家认为,巨大西貒的数量会很少,对它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是一件十分紧迫的事。他们还建议马上将这个新发现的动物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
(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12A)用简洁的话概括第②自然段的内容。
西貒有哪些天敌?它们是如何对付这些天敌的?
领西貒、白唇西貒和草原西貒各有什么特点?
巨大西貒与其它西貒有什么区别?
把握文中有关信息,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 虽同为杂食性动物,但野猪比西貒更适应植物性食物,胃的构造比西貒更复杂,适合消化粗糙的食物,肾则可以分解植物中所含有的酸。 ( )
(2) 面对敌害时,巨大西貒经常利用“团结对敌”、“以臭驱敌”两套特殊的本领来转危为安。 ( )
(3)科学家们建议把巨大西貒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濒危物种的红色名单中,是因为巨大西貒的生活区局限在干燥的森林地带,栖息地范围较小,野外数量十分稀少。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童年读书 (节选)
莫 言
①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反对我看“闲书”,大概是怕我中了书里的流毒,变成个坏人;更怕我因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羊;我看“闲书”就只能像地下党搞秘密活动一样。后来,我的班主任家访时对我的父母说其实可以让我适当地看一些“闲书”,形势才略有好转。但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②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等等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③后来又用各种方式,把周围几个村子里流传的几部经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之类,全弄到手看了。后来又把“文革”前那十几部著名小说读遍了。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④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很快就会烦,合上书,一掌把我推到一边去。但只要他打开书页,很快我就会凑上去。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就像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的地下党员李玉和藏密电码一样。但我比日本宪兵队长鸠山高明得多,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
⑤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我二哥一回来,看到我的模样,好像吓了一跳,但他还是先把书从我手里夺出来,拿到不知什么地方藏了,才回来管教我。他一巴掌差点把我扇到猪圈里,然后说:活该!我恼恨与疼痛交加,呜呜地哭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可能是怕母亲回来骂,便说:只要你说是自己上厕所时不小心碰了马蜂窝,我就让你把《破晓记》读完。我非常愉快地同意了。但到了第二天,我脑袋消了肿,去跟他要书时,他马上就不认账了。我发誓今后借了书也决不给他看,但只要我借回了他没读过的书,他就使用暴力抢去先看。
⑥有一次我从同学那里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三家巷》,回家后一头钻到堆满麦秸草的牛棚里,正看得入迷,他悄悄地摸进来,一把将书抢走,说:这书有毒,我先看看,帮你批判批判!他把我的《三家巷》揣进怀里跑了。我好恼怒!但追又追不上他,追上了也打不过他,只能在牛棚里跳着脚骂他。本文主要通过借阅的四本书讲述作者童年时因为迷恋读书遭遇到的一系列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
为读《封神演义》,;为读《青春之歌》,;为读《破晓记》,;为读《三家巷》,。阅读第①段,请说说为什么“我看‘闲书’的样子总是不如我背诵课文或是背着草筐、牵着牛羊的样子让我父母看着顺眼”?
童年时看”闲书”成为我最大乐趣的原因是:。
从词语运用、人物描写、修辞手法中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
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生气的成本有多高
林海峰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情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神经为了应对产生的心理变化,会调动身体的全部资源,进入应激状态。由于神经系统连接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所以,一旦神经启动应激状态,就像一个国家启动战争程序一样,所有相关系统都会投入战斗,正常的生产将停止,所有资源都用来备战。
③于是,原来用于生长、修复的内分泌,被改变为用于应激状态的内分泌,其结果就是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会因为应激需要而受到抑制;循环能力会因为应激而下降;消化功能会因为应激而减弱。机体为了应激,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以支持“战争”所需的供养,这就为心脏病的发生累积了条件。为了应激,机体不得不提高血压来保证循环需要,从而引发高血压。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就当然地引起糖尿病!
④可悲酌是,这场战争是假想出来的!并不是像兔子遇到老虎,猴子遇到蟒蛇那样,必须应激以保护生命!而是由于你自己大脑的思维模式,引起的神经紧张,牵动了机体的系统变更!
⑤别以为你有可以生气的理由,就可以理直气壮的生气;别以为你有值得怀疑的证据,就可以让自己疑神疑鬼;别以为情绪紧张所导致的压力,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对不起,你的身体不知道你在小题大做,你的神经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想象出来的可怕、紧张”。你的神经忠诚于你的想法,只要你往坏处想,神经就即刻为你准备!那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迅速备战,才有机会逃离危险。
⑥美国的生理学家爱尔马,为了研究心理状态对人健康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把人在生气时呼出的“生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几分种后大白鼠就死了。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⑦在导致疾病的五大因素中,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都没有不良情绪积累所带来的严重。因为,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
⑧人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不良情绪,引发坏心情,触动压力导火索的?原来,仔细研究发现,能够触动神经紧张的因素;来自这样几个方面: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达到。
⑨如何避免不良情绪,如何创造好心情?这是养生之道中最关键的部分。道家为此选择闭关;佛家进入深山老林,严格宣布“八戒”;儒家设法约束举止;武术家更是想尽办法让自己入静。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摆脱人为的思想压力所引起的生理病变,费尽脑汁!
⑩淡定从容、泰然自若、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这些成语,道出了心智修养的核心,也道出了解决不良情绪伤害的途径。
11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你真正生气,因为生命一定远比那些事情重要;没有什么人值得你生气,因为你无需因为他们而伤害自己。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制造压力,不要出卖你的心情去累积负面的情绪!照顾好自己,首先要照顾好你的心情。
(摘自《济南时报》有删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紧张导致压力增加,机体不得不强化心脏的跳动来保证身体所需的供养,这就会立刻引发心脏病。
B.不良情绪积累对人造成的危害,远比营养失衡、毒素积累、损耗过度、自然衰老这四个因素加起来的损害严重得多。
c.陷入了不愿意面对的境遇、碰上了让人失望的事情、预期的意愿没有达到,是一个人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
D.道家闭关,佛家“八戒”,儒家约束举止,都是为了避免不良情绪,创造好心情。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加点词语的作用。
(1)你的每一次心情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2)为了应激,血糖也不得不升高,机体还要将肝糖迅速转化为血糖,将组织中的蛋白质也转化为糖,以支持能量的应激供应,这兢当然地引起糖尿病!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人生气10分钟,所消耗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
(2)不良情绪的产生,可以像导火索那样导致其他四个因素同时发生。读了此文,你认为避免不良情绪伤害的重要途径是什么?生活中,遭遇不良情绪时,你常用什么方法排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家书
胡凯
延叔喝完第一杯酒,雪花就柳絮般飘落下来。菊麻雀似的蹦进门,喊道:“哥来信了。”延叔接过信又递给菊:“快拆开念念。”菊娘一脸惊喜地从灶间跑出,坐到靠墙的矮凳上,认真地仰起头。菊小心地拆开信,抽出薄薄的一张纸。
“我一切都好,只是钱不够用。春节路上挤,不回家过年了。”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
延叔有些不高兴,问:“完了?”菊淡淡道:“完了。”
延叔长长地“嗯”了一声,倒满一盅酒,咕咚喝下。菊娘一看延叔脸色不对劲儿,忙打起圆场:“收到信就好。伢子在大学念书很忙,没工夫写许多话。”
菊问:“回不回信?”菊娘斜瞟一眼:“当然回。把家里事告诉哥,让他安心念书。”
菊趴到桌子上,从书包里翻出两张草稿纸,红通通的小手一把撰住笔杆裂开的圆珠笔。延叔叹了一口气说:“告诉你哥,信已收到,钱过几天凑好寄去。叫他放心。”说完回过头去,“我没什么说了。”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我说两句。对哥说家里的事都好。秋后老母猪生下9只崽。今年价好,涨到7块,有卖头儿。卖猪崽的钱还清了去年的债。
上个月,那只黑老母鸡被隔壁伢子打断了腿,我心疼了好几天,找到村上张兽医,他说不碍事。现在果真好了,只是有点跛。”
延叔腮帮子一鼓:“说这些干啥?菊,天冷了,叫你哥要当心自己,免得你娘挂念。告诉他家里人身体都好。”菊娘赶紧插上:“我就是晚上困不着,胃老是痛。叫你哥在学校吃饱吃好,想吃啥就吃啥。不要让人笑话咱。”菊烦透了:“哥是大学生,这点事都不懂?’’
延叔把酒沥下,不够一盅,只好慢慢喝,边咂嘴边说:“菊,把你的学习情况给你哥说说。”
菊咬起下唇,写道:“上次期中考试我第一名,得了一张奖状和一枝钢笔。娘还蒸了鸡蛋给我吃。那枝笔很漂亮,我舍不得用,收在枕头底下……大学里也发奖状吗?你也要好好学习,争取得到奖状,让全家都高兴高兴。”
菊写好抬起头。延叔收回盯着菊飞快移动的小手的目光,倒放起酒盅。菊娘就站起去灶间盛饭。延叔又想起来什么,叫菊接着写:
“前两天,上面分来救灾衣服。队长说你有出息,特地分给我家一件半新的呢子大衣,让你回家过年穿。腊狗说样式还挺流行,城里都作兴。你不回家我就托人寄去。”
菊娘端出饭,也突然想起什么,叫菊再加上几句:“娘初一到后山庙里替你求了签,签上说你有小灾损,要切切注意。”
菊嚷嚷起来:“没纸写了。”延叔见写了密密麻麻的三大张,说:“就不写了。”菊娘便说:“对。你哥不信这些。再说,写多了他没时间看,他的信就那么短。”
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拿起那薄薄的一张纸,延叔瞪着眼前没了热气的几碟菜,硬邦郑地甩出一句:“重写一封。”正在有滋有味嚼饭锅巴的菊愕然睁大眼睛,随即就按延叔的话庄重地写好第二封信:
信收到。钱就寄。选自《感动中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标题“家书”指哪几封家书?试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文中画线句表现菊的哥哥什么性格特点?试加以分析。
结合语境,回答问题。
(1)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菊娘心领神会,双手拢到围裙下,脸上漾出笑容
理解“延叔端起饭碗扒拉了几口,又放下,仿佛心里有什么东西哽着”这句话的含义。选出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最初的家书密密麻麻写了三大张,最后延叔又让菊将家书改成短短的六个字,一方面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的爱,一方面也表明父亲以这种方式表示对儿子的不快与不满。 |
B.“菊一字一顿地念出,脸上的喜悦一点点地消失”这个神情描写,表现菊对哥哥来信没有文采的不满。 |
C.文章开头写一家三口刚收到哥哥来信时的满腔喜悦,与下文哥哥来信时的简短、无情形成对比,增添了文章波澜。 |
D.标题“家书”,既是对哥哥无情、缺乏家庭责任感的批评,同时也表现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呼唤天下儿女对父母家庭多一份关心。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夜空为什么是黑的
陈默
①有时,天文学中最简单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夜空为什么是黑暗的?你会说:因为太阳下山了。但是还有恒星在闪耀啊。如果宇宙是无限的,充满着无数颗恒星,那么夜晚将和白天一样的明亮。这种理论和观测之间的矛盾被称为奥伯斯悖论。
②奥伯斯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天文学家,也是一位医生。白天他行医,晚上观察星星。他发现了5颗彗星,并提出了彗星尾形成理论。奥伯斯指出,按照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天空中散布着无数个均匀分布的发光恒星,尽管离得越远,单个恒星的亮度越小,但考虑到所有星光在宇宙中任一点的光照总和,以及近距离恒星对后面星光的遮掩效应,整个太空就和太阳一样明亮,而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与实际观察结果就是这样矛盾。简单地说,黑夜应是白夜。
③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多种理论加以解释,但都不能自圆其说。
④有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空中存在着吸光物质,物质吸收了来自恒星的星光,使天空黑了下来。但实际上,空中的吸光物质无法使夜空变暗。物质在遮挡光线的同时,也会被光线所加热,进而发光,它们将会和恒星一样明亮。这就像大雨中的树,起先叶子还能保护地面而不受雨淋,可是,不久雨水便会从叶子上滴落下来,最终地面还是会湿的。有人则认为奥伯斯的理论是根据恒星均匀分布在宇宙中计算出来的,而实际上恒星分布并不均匀,有的星区恒星多,有的星区恒星少。因此在宇宙中存在亮区和暗区,而地球就处在暗区,所以天空是黑的。还有天文学家用大爆炸理论解释这一现象,认为大爆炸后出现了许多星云,逐渐凝聚成各种天体,宇宙不断向外膨胀,大量恒星远离地球而去,这些恒星的光也不能到达地球。所以,在地球上看到的星空是黑的。似乎,这些理论都有道理,但又不能很好地解释奥伯斯悖论。
⑤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个为奥伯斯悖论给出最合理解释的人不是装备齐全的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而是一位美国诗人——爱伦·坡。爱伦·坡认为,之所以遥远恒星的光没有照亮星空,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地球,我们无法看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用现在的话来讲,我们无法看到150亿光年之外的东西。所以,黑暗的夜空是宇宙诞生的证据。1901年,物理学家开尔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量化,开尔文的计算表明,若要夜空变得明亮,我们至少要能看到数百万亿光年远的范围。由于宇宙的年龄现在远小于1万亿年,所以夜空是黑的。从爱伦·坡开始,天文学家已对黑暗的夜空有了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还太年轻。1964年,哈里森发现了另一个正确的解释:宇宙拥有的能量太少。哈里森的计算表明,若要照亮夜空,可观测宇宙需要的能量为现今的10万亿倍--每颗恒星的发光度要上升10万亿倍,或者恒星的数目要增加10万亿倍。另外,恒星不可能永生,就算宇宙无限老,夜空仍旧是黑暗的,原因是恒星总是会死亡的。
⑥爱伦·坡和哈里森的解释为夜晚的黑暗上了双保险。点亮整个宇宙就像是用一根蜡烛花上一个小时来加热一幢房子:一个小时太短了,即使你能等更长的时间,可在完成这项任务前,蜡烛也已燃尽了。什么是奥伯斯悖论?
为了解决奥伯斯悖论,天文学家提出了哪几种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
第⑧段中画线句有何作用?
天文学家对夜晚黑暗的双保险解释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壁画
简媜
①我在台大①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②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③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④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⑤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美;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
⑥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画里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常常,我便在窗前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⑦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⑧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我走进大自然的画廊里,发觉处处都是俯拾不完的美,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
⑨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有改动)
【注】国立台湾大学的简称。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四字标题。①②阳光诗情③④⑤
题目“壁画”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描绘壁画的?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认为“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风景视作壁画,来自于高中时一次看画展的错觉,从此她喜欢上了真正的壁画。 |
B.文中的壁画很多都是作者透过窗户来欣赏的,可见“窗户是中国建筑的眼睛——潘嘉良(建筑学家)”。 |
C.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既有柔美的一面,也有充满力量的一面,但是这种美,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发现的,“不太欣赏”体现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
D.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文寓理于景,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