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
西汉时期,博士传授弟子的经书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的,后人把这样的经书称为今文经。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西汉初期,刘向刘歆父子在长期的校书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用古文字写的经传如《春秋左氏传》《毛诗》等,这些经传是由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以前的大篆和六国使用的文字书写的,大篆和六国的文字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是古文字,因此用古字写成的经传就叫做古文经。
从表面上看,今古文经学得名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实际上,古文经学要想流传必须改写成今文,而今文经学的原始底本就是古文,所以这种文字方面的区别是次要的。今古文经学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随着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按照日本学者本田成之的说法,古文学派源于荀子,因大师多为鲁人,又叫“鲁学”;今文学派源于孟子,因大师多为齐人,又称为“齐学”。今文经学派重微言大义,根据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解读经,为了需要甚至不惜歪曲经义来论证现实政治的合理性,以致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古文经学派则重名物训诂,即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今古文经学有区别,就难免会斗争。
西汉哀帝以前,古文经未出现,立学官的五经都是今文经,当时并没有今古文经的名称。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并与今文十四博士相抗衡的是刘歆,但刘歆的建议遭到今文博士们的抵制。直到王莽执政,重用刘歆,扶植古文经学,于是《春秋左氏传》《毛诗》等都立了学官,古文经才第一次取得了合法地位,可惜不久又被废除。
经过斗争,今文经学自身更加谶纬迷信烦琐化,而古文经学在意识形态领域及东汉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在学术上有造诣的著名学者如许慎、马融等,这样以来,古文经学最终由弱变强,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今古文经学并不总是水火不相容的。今古文经学的融合主要是由古文经学大师来完成的。古文经学大师都能博通群经,并对今古文经了如指掌。古文经学为了战胜今文经学,都重视并能够汲取今文经学的优点完善自我;相反,今文经学固步自封。许慎、郑玄等在今古文经学融合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如许慎的古文经著作《说文解字》就吸收了今文经学家对字义的解释,引用了大量的今文经学。
尽管今古经学在诸多方面不相同,并且上升到四次激烈的斗争,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秩序)从根本上相同的,决定了他们必将会最终趋向统一。
(摘编自“国学网”《试论两汉今古文经学的斗争与融合》)下列关于“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书写经书的文字形态不同。 |
B.今文学派源于孟子,最后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 |
C.如果说古文经学的特点为“合古”,今文经学的特点就是“合时”。 |
D.刘歆虽是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却为古文经学的发展做过重要贡献。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古文经学得名表面上是因为所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实质是因为经师源流和治经方法的不同。 |
B.刘向刘歆发现汉初《春秋左氏传》《毛诗》等经传用秦统一文字之前的大篆和六国用的文字书写。 |
C.古文经学按字义解释经文,力求弄清经文的本义,训诂较简明,不凭空臆造,迷信成分较少。 |
D.今文经学派走向阴阳五行和神性化的道路,是因为它重微言大义,据现实的政治需要解读经。 |
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 )(3分)
A.西汉经学的历史主要是今文经学发展的历史,而古文经到王莽篡位还未立学官。 |
B.刘歆大胆系统地提出古文经应该立为学官,但这一提议当时未能被今文经学派接纳。 |
C.今古经学派政治目标在根本上是相同的,这决定了它们之间最终必然既有斗争又有融合。 |
D.许慎虽然是古文经派大师,但他以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对古今文经融合做出贡献。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接受者应该透过作品的表层而抵达作品的深层,这种文学解读的方法和模式,在朱熹之前,就已经有理论家提出过。如北宋的诗论家苏轼就提出著名的“深观其义”说:“夫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义焉。”苏轼所说的“不可以言语求而得”,是说读者在接受和解读诗歌作品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从诗句及其字面意义去探寻诗的本意,因为这样是谈不上对诗意的真正理解的。苏轼所说的“以言语求”,其实就是朱熹所说的“随文解义”,即仅仅了解语言文字所传达的字面意义,对这种解读方法,他们都是反对的。而苏轼所说的“深观其义”与朱熹所说的“晓得意思好处”也是同一个意思,即要求读者透过作品的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把捉作品的深层意蕴。必须指出的是,对于接受者怎样才能“深观其义”,苏轼并未作进一步的理论说明,这个问题在朱熹手里才最后得以解决,这就是朱熹提出的“涵泳”的文学解读方法与途径。结合文段试解释第一句话中“表层”与“深层”的含义(回答均不超过10个字)
表层:□□□□□□□□□□;
深层:□□□□□□□□□□。试根据文意,推测“把捉”一词的含义。
答:。根据全段解说,准确概述“涵泳”一词的含义(回答不超过25字):
答:□□□□□□□□□□□□□□□□□□□□□□□□□。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杜诗的会心(节选)李书磊
同许多阅读古诗的同好们一样——我觉得在当代如此摩登的生活中还阅读古诗的人可从单独地被划为一个族类——我少年时代最喜欢我的同性李白,而立之年以后则最喜欢我的同乡杜甫。也许等进入老年,真正饱经过杜甫式的坎坷后还会回归李白,还是需要李白式的豪情来一扫颓败,但至少现在初履人生艰辛的时候竟是如此耽溺于杜甫。杜甫的诗,在当代最著名的自然是描写人民苦难的“三吏三别”,而最打动我的却是他的几首七律《登高》《登楼》与《秋兴》。八首秋兴悲世悯人,一篇登楼祝今怜古,都是一种对人世,对江南爱之如伤的大情怀。而我认为杜甫最好的诗是他自慨身世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悲秋”却是“万里”,虽“多病”怎奈“百年”!在□K1的感伤之中忽有□K2的无限的蓬勃,真是□M1。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豪迈,大概也只有艰难苦恨的老迈之人竟会有这样的□M2豪迈,每诵此诗都使我有惊心动魄之感,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七律句子的绵长以及只有这种绵长才会带来的真正的铿锵,它的整齐严肃以及与这种整齐严肃并生的□M3,都最能表达杜甫丰富而多情的英雄心。如果诗史上没有杜甫,七律这种形式会多么地枯瘠而单薄乃至于轻薄啊,一个人就会使一种形式伟大起来。我读金圣叹的《杜诗解》发现他竟不收《登高》,使我对这位才子从此不再佩服了。
当然杜甫的诗还有很多使我倾倒的地方。“□甲”之中这温和的自潮,“□乙”之中这温柔的宁静,“□丙”之中这随手的却又是天工般妥帖的词藻雕饰,都使我感到一种入心的愉悦。
除了那首实在是好的《赠卫八处士》,我一直不太喜欢杜甫的五言古诗,尤其是那两首大家都称赞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先县咏怀五百字》与《北征》。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常翻翻,说不定哪天就会改变主意。一次我闲读《北征》,几句闲笔跳入我的眼中,是写山景的:“□丁”。杜甫的北征之途本是万方多难,有家园堪忧,见生民涂炭,本来无心看景,而山景却蓦然袭来。山果确实是琐细,确实是深红如丹、纯黑如漆,杜甫无意的一瞥也真是传神的很。这几句恍惚中写下但又逼真入微的景语,竟使这首诗生出意外的□M4,让我们体味到了苦难中的生趣,体味到了在无限愁苦的人生中忽被无情的美景所恼的无奈心情,体味到了自然生物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对我们沉痛心情的嘲弄与抚慰,也体味到了诗的□M5。结合语境,请在□K1、□K2处填上恰切的诗句。
答:□K1:
□K2:甲、乙、丙、丁四处,作为例证的诗句各是哪一项?(只填序号)
A.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B.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
D.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E、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F、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霈,甘苦齐结实。
G、诗史孤忠在,文星万古存。只应忆李白,到海去相寻。
H、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I、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答:甲乙丙丁文中“有时我觉得七律这种东西就是为杜甫准备的”一句与下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找出来,抄在下面横线上。
答:文中划线的“不过,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抽空经党翻翻,说不定那天就会改变主意。”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阅读龚铁鹰的《丰碑与坟墓》,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越南北方,有一处深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河内市胡志明主席工作和居住过的高脚屋。
②高脚屋是一栋木结构高脚瓦房,坐落在主席府花园,建成于1958年5月17日。从高脚屋建成后,胡志明主席就一直在这里工作和居住。
③这是一幢太过简朴的建筑,就如同我国南方普通百性的民居。室内摆设简单,楼下会议室,有一张条桌和十把木椅,那是胡志明主席召集会议和会见客人的地方;楼是的卧室和办公室用书架隔开。办公室里只有一桌一椅,卧室里有一张单人木床,床上铺着草席,席上是一枕和一床被单。床边的木凳上是一把葵扇。
④胡志明从22岁在法国海船上做杂役起,就立志让祖国摆脱法国的殖民统治。此后,他赴法留学、组织革命队伍,为了奋斗了几十年!1949年9月2日,在主席府花园外的巴亭广场上,胡志明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了!
⑤热爱人民的人便会同样受到人民的热爱。今天,胡志明主席已经逝世30年了,人民仍不断地前来瞻仰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在参观的人群里,我看到一个幼儿园的小故娘,在老师的带领下走上高脚屋的木梯,忽然,她的一只鞋带断了。她脱下两只鞋,用手提着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过……像是怕打搅了胡爷爷的工作。
⑥越南南方胡志明也有一处历史遗迹——原西贡政权的总统府。这里原是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总督府。建成于1870年。1962年被炸破。当时的吴庭艳总统下令拆除,另建新总统府。建筑完成后,吴庭艳已在政变中亡命,真正使用的是后来的总统阮文绍。
⑦总统府的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有100多间房屋。地下为防弹军事指挥室,地上三层,包括会见厅、内阁会议室、大宴会厅、呈递国书室……三楼是家人活动的场所,有电影放映室、夫人会客厅、娱乐室,中间还有一个室内花园。楼顶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建筑结构呈汉字“吉”字型。
⑧阮文绍本以为在美国的扶持下,南越的政权可以吉字当头长治久安,他哪里想到,美国也有撑不下去的一天!1975年阮文绍看到大势已去,于4月21日辞职,继任的陈文香作为28日又交权给杨文明,杨只当了两天总统就投降了!4月30日,此越203坦克团390和843号坦克撞翻了总统府围墙的大铁门,将一名越南国旗升起在总统府楼顶。
⑨历史就是这样告诉我们这个朴素的道理:。原文还有以下三个句子在抄录中漏掉了,请将其还原到原来的位置上(独立成段)。
甲:一幢朴素的高脚屋,但却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
乙:这豪华的总统府就成了葬送总统前程的坟墓!
丙;胡明志主席独身一人,终身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里的陈设正是他崇尚节检生活的写照。
答:甲:乙:丙:文章第③段详细地描写高脚屋的陈设,是为了说明
第⑤自然段具体描述了“幼儿园的小姑娘鞋带断了后提着鞋子,轻轻地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走过”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全文在行文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从□□、□□、□□、□□、□□等方面介绍高脚屋与总统府,并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构,即文未所说的朴素的道理。请用对比手法概括这一结论(70字以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6—18 题。
在虚无、享乐中迷失的节日(节选)
彭富春
岁末年初的时候,往往也是一年中盛大节日来临的时候,如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人们一般都忙于过节,吃喝玩乐,喜气洋洋。当然也有人借此机会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但人们大多不愿去思考节日的意义。
什么是节日自身的意义?节日首先呈现为时间的现象,它是一年中的某月的某一天。但节日并不是一个一般的时间,而是一个特别的时间。节日是对于一般时间的中断和区分。这个时间的特别性在于,它或者具有自然的意义,如春节作为一元复始;或者具有历史的意义,如圣诞节作为基督的诞生。所谓的节日正是这个特别时间的重复或者轮回。重复是回到同一天去,并回到这一天所发生的事情中去。重复的基本方式表现为庆祝。庆祝具有狂欢的特性,它体现在许多方面:身体的、心灵的、语言的等活动。通过这种种方式,人们陶醉于节日之中,也就是与节日合为一体。对于节日的庆祝是对于节日的纪念。纪念是过去时间的回忆,即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因此回忆也是当下的呈现,是此时此地的人们生活世界本身的意义的生成。同时回忆也成为了期待,也就是让节日过去之后再度来临。在这样的意义上,节日作为时间的本性是回忆、当前化和期待的统一。
虽然我们现代人也依然过节,而且过各种形形色色的节日,但人们感觉到,节日越来越不像节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节日的“非节日化”现象呢?这在于人们庆祝节日时发生了问题。
首先是节日的虚无化。人类的节日都具有自然和历史的意义。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与自然相关,并且往往就是自然的节律。但这种自然的节日又被人伦化和准宗教化。如春节不仅是家人的团圆,而且也是对于天地的膜拜和对于祖宗的追思。西方的主要节日大多与宗教相关,是基督出生和死亡的日子。如人们过圣诞节时,在家里和亲人相聚,到教堂去赞美上帝。但这种节日的意义在当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如现在的春节完全改变了其本性。在饥饿的岁月里,它是饱餐的时机;但在温饱的年代里,它几乎只是一个例行公事。人们不敬畏天地,但未必就崇拜上帝。在中国的圣诞节,人们往往和朋友们狂欢。人们更热衷的不是庆祝上帝的诞生,而是庆祝自己和亲友的诞生。
其次是节日的技术化。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的时代。技术试图以其万能的作用而控制一切,包括自然、人类和思想。当代的节日也逃脱不了技术的控制。节日的技术化表现为:技术在拼命地“制造节日”。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在宣传各种节日的信息,通知人们去过节。同时各种公共场所,如商场、饭店、剧院、街道等也拼命地装扮自己,给人们营造节日的感觉。各色人等在这种种技术手段的支配下不得不去过节。如果不去过节的话,那么人们好象与时代脱节了。
最后是节日的享乐化。这种没有了自然和历史意义并被技术化了的节日变成了享乐和娱乐的代名词。于是节日成了欲望的节日,是欲望的舞蹈和呻吟之时。在节日里,欲望的刺激和满足主要是身体性,因此是身体的消费和被消费,吃喝穿戴、游山玩水、唱歌跳舞等。总之,让身体处于陶醉状态,让感觉处于亢奋和宁静的变奏之中。
这些问题的提出无非要求我们去思考:究竟如何去庆祝节日?同时究竟如何去生活?
16.下面关于“节日”的内容,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节日是一个具有自然或社会意义的特别的时间现象。 |
B.节日是回到过去的一个特别的时间,让它复活,具有新的生命。 |
C.庆祝节日是人们通过身心的语言的狂欢方式,与节日合为一体。 |
D.现实中的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由节日文化生成的。 |
17.当今人们热衷于庆祝节日,但作者却认为人们已经“迷失”了节日。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这种“迷失”具体表现?
18.以探讨庆祝节日为契机,作者对“如何去生活”给出了怎样的暗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案头清供是君子之心
黄亚明
①张中行先生撰过一篇《案头清供》。一黄色的大老玉米棒,一鲜红椭圆而坚硬的看瓜,一上下两截一样粗的葫芦,鼎足而三,构成了张家植物谱系的独特书案风景。张先生明言自己是常人,有想望,也有寂寞,故清供三件,一系“为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躯”;二是说得积极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他的思路和情丝会常常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周围确有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②作为北大佳话,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曾被颂为“北大三老”,三人虽性格各异,却均属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如今,硕果独存的季羡林先生也已进入耄耋之年,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神思焕发,散文随笔有“井喷”之象。季羡林的新书《忆往述怀》正是对“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诚恳实践。倘此书做案头清供,清的意义是花钱不多,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因为它老派又亲切,像兄弟闲聊,像师友交流,包含了一颗朴素的绵绵旧心。
③《忆往述怀》也就两辑,“阅尽沧桑”和“学林漫步”。一忆旧交,叙旧事,兼及人生感慨;一谈治学,追真求实,不做妄言谵言,皆是率真本性。如《爽朗的笑声》《园花寂寞红》《我的妻子》,似点滴之水折射出人间的真善美;如《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回头看看》《送礼》,有对青年的热望,有对现实的感喟,有对旧梦的追寻;如《谈西学东传》《治学的态度和方法》《学问中没有捷径》,谆谆教诲,不摆架子,不人云亦云,对于当今一些治学无术或只术不学者,无异于一声棒喝,对于懵懵懂懂、高枕不醒者,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季老的真、善、力、气,全在那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最终归于“情”字,恰似其自述:“我有情,有多得超过了需要的情。”此乃季老毕生奉行不二的准则。
④但反复拜读后,感觉季老的文章未必有格外的过人之处。它似乎缺乏圆熟的技巧,鲜见新派的手法;它对当下学术界的不够满意,并以自身的际遇和见解来回答“应该如何如何”,也不见得别的批评家没说过;对生命的重新认识,似乎也没有远超同时代的人,甚至,比他年轻的,可能说得更通透。
⑤慢慢一想,有点明白了。一位,真诚的老人,一位学问家,德与身齐,统一了人与文,其魅力既有文字之内的思想。思想和真理一样,许多人明白、懂得,却难就难在能终生践行之;也有文字之外的,消退了华衣美裳般的光环。他是个过来人,他没有强加于你,他只是提醒、启发,所以华丽的技巧和手法、新奇的思想,统统见鬼去吧,要的就是来自人性、人生深处的东西。守得住“笨功夫”的人,才是真聪明、大智慧。把它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想必不会让人发笑。
(摘自2008年 4月 21日《京华时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张中行先生明白地说自己是平常之人,有想望,也有寂寞,所以书房案头清供三件物事。 |
B.张中行先生家的独特书案风景经常使他的思路和情丝会忽然一跳,感到周围有不少温暖。 |
C.季羡林与金克木、张中行都是治学有道做人有德的大家,因性格各异,被颂为“北大三老”。 |
D.季羡林先生是“北大三老”中唯一健在的大师,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散文随笔创造较丰。 |
16、阅读第③自然段,简述《忆往述怀》中表现了季羡林先生怎样的君子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文本看,为什么可以把《忆往述怀》“奉作现时代的案头清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