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倡导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二: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称为碎片化阅读。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发展趋势,推动全民阅读要研究如何使阅读内容更加适应碎片化时代,以碎片化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有价值有营养的内容。可行的举措是研究机构进行相关研究,使优秀阅读内容如何更有效地转化为适合碎片阅读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参考。为推动阅读,我国已将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但这仍未改变我国公共阅读资源的稀缺、公共文化服务所提供的阅读与公众自身常常关系不大等现状。因此,全民阅读活动要真正有成效,不能仅仅限于一般的号召,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点、区分不同的人群,做到有针对性,还要持之以恒。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的知识,分析如何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
材料三:当下中国的国民阅读呈现功利化、实用化等倾向。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有关人际关系、升学升职、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往往热销,而文学、哲学、史学等滋养心灵、奠定文化基础的书籍则少有人问津。某权威网站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人认为“人们注重现实利益,功利化阅读明显”;56.7%的人认为“人们偏重书籍的实用性”。
(3)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对国民阅读中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进行评析。
材料一:“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国家》这首歌感动了很多人。千百年来,爱国成为人类至高无上的品德和情怀。不同时期,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行动,书写着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1)国家与个人是1和0的关系,没有前面的那个1,后面的无数个0便失去了意义。请分析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
材料二:“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导弹之父孙家栋朴实的话,代表了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心声。“航母英雄”罗阳因过度劳累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中国第二届最美乡村教师”、“80后”大学生吴金城,放弃去深圳教书的机会,回到贫瘠的家乡,一边教书。一边磨豆腐,用卖豆腐的钱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豆腐老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大爱。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应如何学习他们的爱国行为?
(3)某校高二年级文科班,准备走进社区,以“爱国”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及当前现实,拟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字以内。
材料一:经济增长正能量不断累积
(1)你如何认识图2中数据的变化?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国家如何继续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材料二:《人民日报》从2015年03月02日开始推出系列报道《中国品牌 中国故事》专栏,讲述中国品牌背后的中国故事,向世界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美丽窗口。
(2)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相关知识,阐述华为成功的原因。
(3)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如何理解“世界对中国品牌的认识,就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的认识。”
春暖花开之际,我省某校高二年级开展以“走出书本,走进社会”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邀你同行。
走进企业:感悟民营经济活力
同学们参观了我省一家著名高新科技民营企业,了解到安徽省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2014年,民营经济发展提速,活力进一步激发.
2014年安徽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表
注:截至2014年底,全省私营企业45.6万户、个体工商户183.4万尸,但同江浙相比,安徽民营企业在数量、质量、规模上仍有较大差距,制约安徽经济的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安徽省重视发展民营经济的经济依据。
走进乡村:体味新型城镇化
安徽省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2015年2月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原则,围绕“人、地、钱、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增强要素保障能力,形成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广包容的城镇化道路。
(2)安徽试点方案的总体要求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方法?
参观安徽好人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安徽好人馆以图片、实物、视频、互动等多种形式,直观生动展现了829位入列“中国好人榜”的安徽好人事迹。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好人是人民的好公仆,企业的好职工,邻里的好心人。
(3)请从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角度,说明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
(1)结合材料,分别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阐释“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为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政府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亚欧国家大多持欢迎态度,美国认为西方社会应该联合起来冷落亚投行,日本暂时不考虑加入。截至2015年4月12日,已有57个国家同意加入,其中亚洲34国,欧洲19国。专家指出:不同国家对亚投行所持的态度,既有地缘政治的关切,也有国家利益的考量和外交政策的贯彻。
(1)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评析专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