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节选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一下这段文字的内容。
在走下悬崖的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着怎样的变化?请用文中句子作答。
→ 我的信心大增 →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句话中划线的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找出这段文字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孩子历险受惊,“我”的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我下来呢?如果是你的父亲,你觉得会怎么做呢?你觉得哪种做法更好?
幽谷探涧
①第一场雪降临,冰花挂满屋檐枝稍的时候,我顶着寒风,溯河埠头的坝口上行,去探望神交了8年的一个知己。
②8年前,我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车祸,血肉横飞中捡得了半条命,人生陡然拐了一个弯,此生注定要与磨难相随。性格就在这时候变化了,总是寻找幽静的去处,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自己说服着自己,心绪才宁静下来。
③那是一个初春,乍暖还寒。我在郊外荒地转悠,不觉就走上了这条小路。山也幽幽,心也幽幽,随它带领好了。直走下去,就撞见了这道从云雾里垂下来的涧。
④不及认清置身何地,只是一个转身间,阳光刹地明媚起来,冷硬的风也止步在山的垭口。暖暖的涧畔沙滩,连坚硬的石头也温暖亲切起来。亲水而生的草,一派碧绿正沉在水底妖娆轻舞。寸许长的鱼穿行其间,不时反转,用雪白的肚皮折射阳光,一转就是一束银色的光亮,一晃一摇,波光就粼粼地生动起来。再看与水草共舞的鱼儿,便不能说它因一生无语所以寂寞了。
⑤坐拥此景,渐由悲中生出欢喜来,开始有些可笑自己心浮气躁,相形之下,受不了得失臧否的打磨,遇点事儿,就非得大声嚷嚷,点滴委屈也放不下肚,确实不比小鱼儿们高明。
⑥从那个春天开始,我逐渐淡泊。
⑦那年夏天,连天的大雨之后,大地被污浊的洪水浸泡得面目狰狞,我的心里也翻涌阵阵恶浪,想那从山的怀抱涌出来的涧水该是何等模样,潜意识里是渴望洗濯我燠燥的身躯。
⑧那次目睹的是涧的暴烈。奔腾的洪水,挟带着小水桶般粗大的树,如一条遍体鳞伤突兀震怒的乌龙,呼啸着一泄千里。可怜的树像一根草棍似的轻飘,无助地一会冲向东一会撞向西。我沐浴在轰鸣中,无形的垢壳纷纷从身心脱离,瞬间被飞溅的雨雾吸走,前所未有的舒爽。
⑨涧道所通行之处,满目的变化令我惊诧不已。岸边不见任何泥沙和植物,只剩下硕大的石头,不远处还多出一个巨大的枯根,无疑是远道而来的新客。
⑩横在还微有浊色的水面上,一半没在水里,一半昂头朝天。走近身去打量许久才猛然知晓这乃是天降的神物:一兜硕大的枯树根,活脱两条曲身休憩的牛,一大一小,那小“牛”还娇憨地在大“牛”的怀中偎着,就是夏天常见的样儿:劳作后的牛儿们,偷得午饭后那半会儿闲,带着儿女在池中休憩,好一幅“母子偎香”的夏日胜景。不同寻常的是,蜕去腐朽,留下的只有乌铁一样的虬根。所以宁可称它们为母子,因为我相信,草木着意皆有情,舐犊之情更是万劫不灭的。这是涧有意送与我的礼物吧。
11从此,每到周末,我就会来这里小憩,涧也就成了我魂灵的修复地带。
12置身在那醉人的秋色中,一切有生命无生命的物质,经历了大震荡也完成了新一轮的排序,无一例外,全是松展开来的新一轮精彩,八分自得二分飘逸。片片秋叶,落地就是无言的诗签,插满山水间的沟沟壑壑。秋花灿烂果实累累,味已甘,香已醇。
13平静的,舒缓的涧水,在石头铺就的水道间叮咚回旋,一首首曼妙的圆舞曲连结着远古与未来,天地豁然开朗起来。自然如此坦然,生命有何不可超脱?
14再放眼望去,满目都是应接不暇的新气象,那水,那石,那风全有了新的风采。始对“青山不老,流水常在”的机窍有了些新领悟。巨变的启动力从根本上说,是对那些现状极度不堪后的猛醒。
15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牵动思想的闸阀,涧是水道的极致。因为涧从来不用大红大紫来装扮自己,也不用喧嚣来鼓吹自己,它有的只有一脉飞湍的激流,一往无前的脉动,用自己的力量来刷新自己。
16眼前,隆冬的涧道只是幽谷里的一条曲折的沟壑,冰凌把涧的峭壁装饰成了一片晶莹,飞雪给涧底铺展了厚厚的绒被,但是,我听到了叮咚的声音,那是你为春潮到来留下的火种。
17远山传来一声融冰的咔嚓…… 结合语境,理解句中加线词在文中的含义。
山也幽幽,心也幽幽,随它带领好了。
答:文中的第四段划线句“暖暖的涧畔沙滩,连坚硬的石头也温暖亲切起来。亲水而生的草,一派碧绿正沉在水底妖娆轻舞。”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请仔细阅读第15段的划线句“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牵动思想的闸阀。”结合文章,回答问题
(1)“春夏秋”的涧水有哪些“绝然不同的风格”?
答:
(2)“春夏秋绝然不同的风格”又是如何“牵动”作者“思想的闸阀”?
答:请你谈谈第16、17两小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
①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老科学家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②这位科学家所说的是文明社会做人的最基本的规矩,而如今许多成年人却忘记了这些。一个普通人缺少文明,也就是影响周围的一些人,但缺少文明的是一位社会名人,就有可能危害广大公众和整个社会。
③今年夏天北京电视台记者在采访郭德纲别墅侵占绿地一事时被拒绝,并遭到郭德纲徒弟殴打。北京电视台栏目组举行了发布会,挨打记者讲述了被打全过程,并宣称郭德纲经纪人已来到北京台承认打人,但栏目组方面未接受道歉会保留一切法律权利。12月15日,郭德纲通过微博正式向北京台和全社会道歉。道歉固然可贵,但却来得如此之迟。被打的是电视台记者,试想,如果被打的是民工、保安、清洁员,会有这么大的社会反响,郭德纲们会道歉吗?
④其实,文明社会的道德规范全世界都一样,对男女老少一样,对普通人和名人也一样。不要以为自己当了官、有了钱、出了名就可为所欲为,不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
⑤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遇到事情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想想自己在幼儿园学过什么。郭德纲和他的弟子们,要是记得卡皮察先生在幼儿园学到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大概很多事情就不会发生。第①段写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的事有何作用?
答: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答: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
①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②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③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第①自然段举海拉细胞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从本文看,人类该怎样做才可能获得永生?
答:
工夫常负无心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几乎成了公认的真理。不知有多少文人做到“功到垂成”、“攻不十,不易器”。其实,对于古人这句话,只谈“工夫”,不谈“有心”,只谈了真理的一半,人世间,“工夫常负无心人”的事比“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甚至还要多。
“工夫”重要,“有心”、“无心”更重要。传说车和船都是黄帝发明的。我们的这位老祖宗,看见有一种叫“浮蓬”的草,秋后干枯以后,风一吹,在地上滚来滚去,于是发明了车;看见枯木在水面上漂,于是发明了船,而看到浮蓬滚来滚去,看到枯木漂到水上的,何止黄帝一人?为什么发明车船的“专利”属于黄帝?关键就是黄帝是个“有心”人,有人说,黄帝是人民群众的象征,发明车船的是人民群众,即便如此,人民群众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也是那些有心的人。
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奠基人,牛顿小时候躺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于是提出疑问:“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不向天空飞去呢?”多么简单的问题,看到这种现象,并非牛顿始,为什么别人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别人都没有像牛顿那样是个有心人。
被人称为药圣的李时珍,怎么写出了《本草纲目》这部伟大著作?一因为他是个祖传医生,从父亲手里接过药箱,二因为他是有心人。他看到有个同行给一个癫狂病人开了一服药,其中有一味叫“防葵”,病人吃了很快就死了。另一个同行给身体虚弱的病人用了一味补药叫“黄精”,病人也死了,按古书记载,这些药本来都是不错的,李时珍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钩吻弄混了,而狼毒和钩吻都是极毒的药,于是决定修订药典。那两位用药致人死命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这点。看来他俩都不像李时珍那样有心。
“工夫常负无心人”,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这样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劳民伤财的无效劳动,或许可以使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家成倍成倍地增加起来。每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是不是有心人?这篇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
本文提倡做“有心”人,请你用概括的语言写出这种人有什么特点?
第二段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联系现实生活举出一个“工夫不负有心人”的事例。
世上最好的地方
冯雪梅
①母亲总说,这世上最好的地方就是家。我不这么想。
②最早的时候,我的家在大院中,里外两间的平房里。那个城市对于我的父母而言曾经很陌生。他们一无所有,就那么靠着自己的一双手开始营建一个家。我记得小院里的槐花香,记得在大树下跳皮筋时唱的儿歌,记得母亲在公用的自来水龙头下洗一大盆的衣服,父亲在家门前的空地上刨木板做家具。那时候我对家的理解就是小院里那间挂着竹帘的小屋——院子里的房子都是相同的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各家挂在门口的竹帘。父亲把买来的竹帘细细打磨光滑,以免扎着人,母亲用旧的格子布将竹帘的边细细缝了,既好看又耐用。父亲是那种闲不住的人,就那两间小平房,也被他动着脑筋规划过——家具都是比着屋的尺寸做的。我实在不知道父亲如何有这样的手艺,只是觉得天底下没有他做不了的事儿。原先屋里的地上铺着砖,父亲弄了水泥来,将地重铺了一遍。那在全院是独一无二的。那个夏天里,我最得意的事就是在地上铺了席子,摆上跳棋,然后请同伴来玩,并让他们参观我带着书架的小床。
③我一直认为我的家是最好的家,直到有一天,我去了同学住在高楼里的家。当我站在阳台上看着都市的车水马龙,看着远处暗红的云彩和一点点落下去的夕阳,突然觉得我的家和这里相比实在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不再是躺在水泥地板上看小说,而是在高楼的阳台上支一张椅子,看风景。
④这样怀想了许久,我的家就真的到了高楼上。楼房建造的那段日子,只要一有时间,我就跑去看,然后想象着阳台的位置和摆一把什么样的椅子在阳台上。家搬进高楼的那天,我几乎在阳台上站了一下午。我不仅有了可以看夕阳的阳台,还有了自己的一间小屋。家真的不一样了。当我坐在阳台的藤椅上,悠然自得地看着楼下的人群和远远的树影时,觉得再也没有比家更好的地方。初夏的黄昏,风轻轻吹着,天气好极了,能见着远远的一抹青山。
⑤那一抹青山让我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幻想。那应该是秦岭的一点影子吧,山这边的景色我知道,山那边呢,是什么模样?由此而来,想象也一天一天地扩大,这种不着边际的幻想终于使得我离开家去了他乡,因为我重新觉得有比家更好的地方。
⑥我在江南江北穿行了几年之后,找到一个停留的地方,开始自己的生活——与我的家,我的父母完全不同的生活。我挑选明快的装饰布,让屋里的色调一致,而不是像母亲那样计算哪一种布做窗帘更耐用或是哪一种床单的价格更实惠;我打掉屋的墙让客厅适应我喜欢的家具,而不是比着屋子的大小买家具;我找小时工做家务忘记了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家训;我甚至不开伙今天肯德基明天麦当劳。我按着自己的想象构建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⑦突然有一天,当我在西餐桌上舞刀弄叉对付意大利通心粉的时候,猛地记起父亲说的一句话:还是自家的手擀面好吃。母亲的笑和家的影子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眼前。
⑧隔着电话线,听母亲的乡音。北方的冬日,阴着天,风很冷。暖暖地母亲在问:过年回家吗?
⑨冬天的晚上,我回到了家乡的城市。车晚点了,当我远远地看到家时,长长地出了口气。天晚了,楼梯的灯都熄了,走到家所在的那层楼,却见那盏灯亮着。猛然间明白,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
⑩这世上最华丽的地方也许不是家,但他永远是一个最好的归处,是牵扯不断的惦念和牵挂,是在不知不觉中渗入的生命的一部分。
⑾家是那盏燃起的灯光,为着行色匆匆、漂泊的脚步。第②自然段作者幼年在大院中生活情景有何特点?详写这一段情景有何作用?
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我只是飘在天上的风筝,线牵在家的手里。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作者对家的感受也有变化。请概括其心理变化过程。
作者认为“世上最好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通读全文扼要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