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中,将甲中的液体滴加到乙中,均有气泡出现,根据乙、丙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且正确的是
|
甲 |
乙 |
丙 |
丙中现象 |
结论 |
A |
盐酸 |
石灰石 |
硅酸钠溶液 |
溶液中出现浑浊 |
非金属性: Cl>C>Si |
B |
盐酸 |
FeS |
溴水 |
溶液褪色 |
还原性: Cl->S2- >Br- |
C |
浓盐酸 |
KMnO4 |
KBr溶液 |
无色溶液变为橙色 |
氧化性:KMnO4>Cl2>Br2 |
D |
浓氨水 |
烧碱 |
酚酞溶液 |
溶液变红 |
氨气是一种弱碱 |
不能作为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排列顺序的依据的是:
A.原子的核电荷数 |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
C.原子的质子数 | D.原子的中子数 |
19世纪中叶,门捷列夫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原子学说 | B.首次人工合成有机物 |
C.发现元素周期律 | D.发现氧气 |
短周期元家W、X、Y、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与Y、X与Z 位于同一主族.W 与X 可形成共价化合物WX2.Y原子的内层电子总数是其最外层电子数的2.5 倍。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WX2分子中所有原子最外层都为8 电子结构 |
B.WX2、ZX2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
C.WX2是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分子 |
D.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X <W<Y<Z |
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W得电子能力比Q强 |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
C.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
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我国是最早使用铜器的国家之一。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几乎无处不在,是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的金属。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将铁片置于硫酸铜溶液中有铜析出
(2)足量的铁粉和铜粉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分别生成FeSO4和CuSO4
(3)将铜片置于FeCl3溶液中铜片逐渐溶解
(4)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无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5)把铁片和铜片置于盛有浓硝酸的烧杯中,并用导线连接,铁片上有气泡产生,而铜片上无气泡产生
以上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有
A.两种 | B.三种 | C.四种 | D.五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