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        (2)日更定矣
(3)湖中得更有此人      (4)
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
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标点变化之后语义上的区别。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景方法的不同。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南霁云①之乞救于贺兰②也,贺兰嫉张巡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④,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①南霁云:唐代张巡部下的重要将领。②贺兰:唐代河南节度使。③浮屠:佛塔。
下列句中的“以”与“贼以刃胁降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
C.一儿以日初出远 D.以其境过清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前后主要叙述了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的英雄形象。
B“拔所佩刀断一指”,“抽矢射佛寺浮屠”这些举动分别可以看出南霁云忠贞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
C南霁云向贺兰求救,但是没想到贺兰胆小怕事,不肯出兵救援,最终导致睢阳城失陷。
D南霁云和张巡都是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之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延霁云坐延:②云虽欲独食: 虽:
③以示贺兰示:④贼以刃胁降巡降:
翻译句子。
(1)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2)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语义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余闻之也/久
C.宋之地/方五百里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陈胜、吴广谋曰当立者公子扶苏
B.扶苏数谏故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C.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辍耕垄上
D.卜者知指意安陵君许寡人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为天下⑵乃丹帛曰“陈胜王”
⑶广故言欲亡⑷尉果广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起义能顺利进行,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陈胜的才能。他有哪几个方面的才能?请简要作答。

古诗文阅读
【甲】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丙】凿壁偷光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dài达到)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③大姓④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其言与之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③邑人,同乡人。④大姓,有钱的大户人家。⑤佣作,被雇佣劳作。)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无从书以观言行一 B.慕圣贤之道多弊少
C.又无硕师名人与游 D.未尝稍降色婉言

下面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弗怠之:代词,指代抄书
B.遇其叱咄或:或者
C.俟欣悦其:代词,指老师
D.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下列对【甲】诗赏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怀人,表达政治上失意、思念兄弟的抑郁惆怅之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直接描写的月光的移动,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豁达开朗的心理变化。
D.全词将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词人对月怀人、乐观旷达的情怀。

下列对【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常向藏书之家借书来抄。隆冬时节,十指冻僵仍毫不懈怠,足见“我”求学之“勤”。
B.遇师斥责,表情更恭顺,礼节更周到,没有争辩一句,足见“我”求学之“诚”。
C.寒冬大雪,身背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足见“我”求学之“艰”。
D.处服饰华丽的同学之间,虽然羡慕,却坚守心中之乐,足见“我”求学之“精”。

下面对【丙】文《凿壁偷光》理解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衡乃穿壁引其光”一句是说匡衡就穿过墙壁引来了邻居家的亮光。
B.“主人怪问衡”一句中“怪”可理解为“感到奇怪”。
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一句可翻译为“(我)想读遍您家里所有的书。”
D.本文讲叙了匡衡凿壁偷光、佣作只求书两则的故事。

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画两处)
主 人 感 其 言 与 之 书 遂 成 大 学。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名损,鲁人也。父娶后妻,生二子。骞供养父母,孝敬无怠。后母嫉之,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其父不知。冬月,遣子御车,骞不堪甚,手冻,数失韁靷,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遣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后母改过,遂以三子均平,衣食如一,得成慈母。孝子闻于天下。
注释:①子骞与芦花絮衣:(后母)用芦花花絮给子骞做棉衣。②韁靷:这里指缰绳。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⑴孝敬无怠:⑵遂以三子平均: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
闵子赛的行为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与“无丝竹乱耳”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愿陛下亲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D.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表现 “陋室”不陋的?从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