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客此用“︱”划分下列一句的朗读节奏。
此 时 欲 下 一 语 描 写 不 得。请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标点变化之后语义上的区别。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写景方法的不同。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同舍生皆被绮绣()⑵骈死于槽枥之间()
⑶造 饮辄尽()⑷策之不以其道()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⑵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①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②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
【注】①浆:古代一种酿制的微带酸味的饮料。②此“直”“八”两字也:古书为竖排,故有此说。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识此字,馈汝浆()②执子反以告 ()
③父如前示之()④艾子饮而甘之 ()
⑤使执子乞浆于田舍()⑥写出原文中的任意一句倒装句:与“执子揖而请”中的“而”用法一致的是()
A.艾子饮而甘之 | B.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拔山倒树而来 | D.学而不思则罔 |
翻译句子
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这则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① 单弱②之中,宦③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④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⑤,不减扬雄⑥,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减)
【注释】①委废:家境衰败。②单弱:弱小,无所依靠。③宦:出仕。④工:擅长。⑤行义:行为道义。⑥杨雄:人名。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奉继母益至()②一出其力()
③鲜能过也()④帝然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巩导之于欧阳修
A.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 B.太医以王命聚之 |
C.嘱余作文以记之 |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曾巩为什么认为王安石“吝”?结合选文说说曾巩的哪些品性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链接】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日:“陈不可伐也。”庄王日:“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⑧日:“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说苑》)
【注释】①陈:国名。 ②洫:护城河。 ③宁国:楚国大臣。 ④罢:通“疲”。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 (2)亲戚畔之
(3)楚庄王欲伐陈 (4)民怨上矣 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两处。
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对楚庄王伐陈这件事,使者和宁国的意见为什么会截然相反?联系选文分析。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完成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
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A.其妻献疑曰 B.惧其不已也 C.其如土石何 D.帝感其诚
之:A.河阳之北B.以君之力 C.笑而止之曰D.毁山之一毛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
二是 。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顶针,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
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 D.无穷匮:无穷无尽。 |
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