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理环境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比较单薄。关于南北方地域差异表述错误的是( )
| A.饮食方面南米北面 | 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 |
| C.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 | 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 |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小题.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发现是B地植被生长比A地更茂盛,原因是B地()
| A.位于向阳坡,光照更充足 |
| B.坡度更缓,土层更厚,土壤水份条件好 |
| C.地处迎风坡,降水更多 |
| D.温度更高,热量条件更好 |
图中18℃等温线分布( )
| A.受东部山脉影响向北凸出 | B.受低地影响,通过Q处 |
| C.受河谷地形影响,通过P处 | D.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纬线平行 |
下表为我国某地某年11月下旬天气信息统计表(表中气温数值分别为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回答下列小题。
| 时间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 天气 |
多云 |
中雨 |
小雨 |
小雨 |
多云 |
中雨 |
阴 |
多云 |
晴到多云 |
阴有小雨 |
| 气温(℃) |
12-18 |
13-15 |
8-l7 |
5-ll |
8一l3 |
6-15 |
3-ll |
7-l3 |
1--13 |
9--14 |
该地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 B.松嫩平原 |
| C.黄河三角洲 | D.珠江三角洲 |
此时期该地降水日数偏多的原因是()
| A.冷暖气团势力均等,形成准静止锋 |
| B.暖湿气流较强,且冷空气影响频繁 |
| C.位于山地的迎风坡,形成地形雨 |
| D.热带低压影响频繁 |
27日到29日,该地日最低气温变化大的原因是()
| A.风力大小的变化 | B.大气的保温效应 |
| C.日照时间的长短 | D.处于低压槽的两侧 |
中国城市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问题。下表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小题。
| 2002年 |
2012年 |
年均增长 |
|
| 城镇化率(%) |
30.09 |
52.57 |
3.01% |
| 户籍人口比率(%) |
27.89 |
35.29 |
2.38% |
| 举家迁移比率(%) |
22.38 |
20.66 |
-0.80% |
| 城市建成区面积(km2) |
25 973 |
45 565 |
5.78% |
注:(1)城镇化率是城镇常住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比率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举家迁移比率=农村举家迁移到城镇的家庭数÷农村拥有城镇化迁移人口的家庭总数×100%,它反映了家庭城镇化水平。2002~2012年间( )
| A.2002年以来我国城市进程慢 | B.个体城镇化快于家庭城镇化 |
| C.城市化水平已处于较高阶段 | D.农民工大多举家在城镇生活 |
表格中数据反映的突出问题是( )
| A.城市人口增长过快 |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
| C.城镇土地扩张过快 | D.环境污染逐步加大 |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 A.甲→乙→丁→丙 | B.乙→甲→丁→丙 |
| C.丙→乙→甲→丁 | D.丁→甲→乙→丙 |
下图是某大陆沿35°纬线的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丙处年降水量少的原因是()
①终年受高气压控制②位于背风坡③地处大陆中心,距海远④地形闭塞⑤受寒流影响⑥终年吹陆风
| A.①⑤ | B.①② |
| C.②④ | D.③⑥ |
该国对流经甲处的河流进行综合治理的目的,不包括()
| A.防洪 | B.发电 |
| C.提高水质 | D.抗旱 |
乙处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季风水田农业 | B.商品谷物农业 |
| C.游牧业 | D.乳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