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下面题目。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含义。(2分)
(1)才美不外见。 见:
(2)执策而临之。 临:
(3)愿子还而视之。 子:
(4)去而顾之。 顾: 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乙]文中卖马人所卖的马为什么最终会“一旦而马价十倍”?
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下列句中的“以”与“重赏以令死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B.扶苏以数谏故 |
C.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 D.以啮人,无御之者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 |
B.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能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
C.文段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 |
D.本文着力刻画了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恭敬孝顺、热爱国家的烈妇形象。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2)其必济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乘城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下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①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⑴悉如外人()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容否()⑷麻枲之属()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C.具答之 | D.辍耕之垄上 |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__(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狄青出奇兵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之出战。虏望其旗,易之,全军径①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②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③;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④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梦溪笔谈》沈括)
【注释】①径:一直。 ②预:事先。 ③阳却:装着退却。④遽:突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未习战阵()(2)尝以寡当众()
(3)度必以奇胜()(4)士卒皆如其教()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之出战具答之(《桃花源记》) |
B.尝以寡当众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
C.虏望其旗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D.再声则严阵而阳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
翻译下面句子。
(1)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文章在塑造狄青出兵之奇时为何反复写到虏人?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下列句中的“以”与“人皆以予自上国往”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以尉首 | B.以其境过清 |
C.杀之以应陈涉 |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将陋其地(2)于是人之及吾轩者
(3)因名之曰 “何陋”(4)记之以俟来者
(1)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2)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译文: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2)微斯人,吾谁与归微: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翻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仔细阅读以上两个选段,将下面的分析补充完整。(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范仲淹遭遇贬谪之后,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仁人志士应该具有“①”的政治抱负;这一年,同样因“庆历新政”被贬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对②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自己 ③的情怀。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彰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