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阅读。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共11分)
俄外长表示————反对武力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1)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4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动用武力解决与伊拉克武器核查有关的问题。
(2)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外交部发言人涅斯捷鲁什金的话报道,双方在交谈中强调了
伊拉克同负责武器核查工作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合作的重要性。
(3)普里马科夫同时重申,由此产生的问题用武力解决是不能接受的。
(4)涅斯捷鲁什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切问题均应通过对话解决。俄罗斯主张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应当更加平衡。这则消息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俄外长表示”称作引题;正题是_________ ____;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段,主体是____ ___段。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是这则消息的_______,它表明了消息发出的_____ 和______ ,它显示了消息的______ 性和_____ 性。
这一则消息的语言十分简明。以第2段划横线的句子为例,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伊拉克当局应当“合作”的对象是_____ ,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_______ _,它要销毁的是:_______ _ 。
现代文阅读
①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③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④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痛。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⑤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⑥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⑦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⑧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⑨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⑩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流露出“我”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文章第11段“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一句中“挑着”能换成“贴着”吗?为什么?
、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这个形象?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启示。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参加朝鲜战争,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他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A"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家里,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到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和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和美国佬打仗,我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回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逝,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大学,读研究生,又出国留学,她去的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很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A“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也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
想不到,两个月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
父亲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很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摸着父亲的白发说:“我从您身上,B看到了比好刀更宝贵的东西,中国总有一天会比美国好的。”
有两行眼泪,从父亲的老脸上缓缓地流了下来。 、读文中A处画线语句,回答:中国人凭什么打败了美国人?
、“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连看一眼也不允许。”父亲这样做说明了什么?
姐姐为什么会从美国回来?文中B处画线的语句中“更宝贵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会被深深感染。
①作为当代中学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该如何看待美国的好刀。
②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阅读《老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清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 ,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根据文段填空。
选文描写老王主要运用了描写和 描写。表现了老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文与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选文最后一段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作者怕什么?这里体现作者什么品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20分)
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
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
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
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
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第一段中“洗”字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说说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第④段中,作者说:“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你认为作者真能找到这样的一个地方吗?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散文化的时光”?
.说说最后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14分)
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①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
②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印度的恒河被佛教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河水中常常漂起尸体,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
③另一种现象也令人费解:世界各国往来的船只储存的恒河水,行经万里后仍能新鲜不腐。科学家发现,恒河的水质良好,其中的细菌并没有对人构成危险。原来,恒河河床里含有一种放射性的矿化物——铋,它能有效地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
④我国的长江也有这样特殊的自净能力。在支流较多的中下游地区,有色金属分布较集中。有史以来,长江的不少支流发生过金属污染事件,但长江干流及一些湖泊从未发生过此类事件。这是因为长江在流经三峡时带入了大量的碳酸盐,江水呈弱碱性,而它较多支流的水呈弱酸性。它们相通后,经中和反应,很多有毒的化学物质沉淀在入江口的三角洲,保证了长江水不受或少受污染。
⑤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了正常。
⑥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
⑦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本文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写出第④段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
.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密,请你对第⑤段中的划线句子作简要分析。
.本文结尾说:“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这句话给了你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