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扁豆
苏雪林
①“多少时候,没有到菜圃里去了,我们种的扁豆,应当成熟了罢?”康立在凉台的栏边,眼望那络满了荒青老翠的菜畦,有意无意地说着。
②谁也不曾想到暑假前随意种的扁豆了,经康一提,我恍然记起,“我们去看看,如果熟了,便采撷些来煮吃,好吗?”康点头,我便到厨房里拿了一只小竹篮,和康走下石阶,一直到园的北头。
③因无人治理的缘故,菜圃里长满了杂草,有些还是带刺的蒺藜,扁豆牵藤时我们曾替它搭了柴枝做的架子,后来藤蔓重了,将架压倒,它便在乱草和蒺藜里开花,并且结满了离离的豆荚。
④折下一枝豆荚,细细赏玩,造物者真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呵!他不但对于鲜红的苹果,娇艳的樱桃,绛衣冰肌的荔枝,着意渲染,便是这小小一片豆荚,也不肯掉以轻心的。你看这豆荚的颜色,是怎样的可爱,寻常只知豆荚的颜色是绿的,谁知这绿色也大有深浅,荚之上端是浓绿,渐融化为淡青,更抹三层薄紫,便觉润泽如玉,鲜明如宝石。
⑤我们一面采撷,一面谈笑,愉快非常,不是为今天晚上有扁豆吃而愉快,只是这采撷的事实可愉快罢了。我想这或是蛮性遗留的一种,我们的祖先——猿猴——寻到了成熟的榛栗,呼朋唤类的去采集,预备过冬,在他们是最快活的,到现在虽然进化为文明人了,这性情仍然存在。无论大人或孩子,——自然孩子更甚,逢到收获果蔬,总是感到特别兴趣的,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
⑥我所禀受的蛮性或者比较的深,而且从小在乡村长大,对于田家风味,分外系恋,我爱于听见母鸡阁阁叫时,赶去拾她的卵!我爱从沙土里拔起一个一个的大萝卜,到清水溪中洗净,兜着回家;我爱亲手掘起肥大的白菜,放在瓦钵里煮。虽然不会挤牛乳,但喜欢农妇当着我的面挤,并非怕她背后搀水,只是爱听那迸射在冰铁桶的嗤嗤声,觉得比雨打枯荷,更清爽可耳。
⑦康说他故乡有几亩田,我每每劝他回去躬耕,今天摘着扁豆,又提起这话。他说:“我何尝不想回去呢。但时局这样的不安宁,乡下更时常闹土匪,闹兵灾,你不怕么?”我听了想起我太平故乡两次被土匪溃兵所蹂躏的情形,不觉深深的叹了一口气。
“扁豆”在行文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第⑤自然段猿猴“呼朋唤类”采榛栗的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
鲁迅在《社戏》里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苏雪林也说“有时候,拿一根竹竿,偷打邻家的枣儿,吃着时,似乎比叫仆人在街上买回的鲜果还要香甜呢”,是什么原因让鲁迅与苏雪林分别有类似的感受?
概括第⑥段划线句子所写内容,并说说此段文字有何作用?
行文结束时,作者为什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由此可推断,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灿烂的红柳花

①戈壁沙漠中的红柳开的最灿烂的夏日里,我们去新疆最边远的且末县。

②走到半路,轮胎被锐物扎破,我们只好换上唯一的备用胎。这时,距离我们抵达的目的地还有几百公里,如果路上再有点问题,就没有办法了。

③我们把车开到人居集中的路边,正要找个人打听修轮胎的地方,一位大约五十岁的汉子骑着摩托车驶过来。我们刚一张口,那个汉子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可以用摩托车驮着坏轮胎去修理,修好了就给你们送回来。”他的干脆利落,反而让我们起了疑心,万一是个骗局,轮胎可就有去无回了。我们迟疑地打量着他,只见这个汉子民工打扮,两道浓眉下一双眼睛清澈透亮。我虽然心里有些不踏实,但和司机交换了一下眼神,还是同意了那人的做法。

④我们在路边等了两个多小时,不见那人回来,心里有些发毛。忽然,摩托车的轰鸣声,打断了我们的猜测,那个汉子真的回来了。轮胎拴在摩托车后座上,那个汉子满头大汗,路上飞扬的尘土把他的脸弄得灰蒙蒙的,但那双眼睛依然清澈透亮。

⑤他下车后,有些气喘地说:“让你们久等了,修理铺的人吃饭去了,找了一阵子,这才修好。”说着他把修好的轮胎递给我们,又递给我们一只半新的充气筒。我们要给他修理费和充气筒的钱,他执意不要,若无其事地说:“修理铺是我亲戚开的,只是花了点工夫,材料不值钱。那只充气筒放在家里也没什么用,送给你们应急吧!”反复推让之后,他还是没有收下我们的钱。

⑥我们在向他表达谢意时,问了他的尊姓大名,他只说姓王,说完骑上摩托车调头就走了,消失在飞扬的尘土里。我忽然想到,在整个过程中,他并不问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一副见多识广的样子,好像我们曾经相识……

⑦真是“祸不单行”,返程的那天,在茫茫胡杨林里,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失去了控制,四轮朝天。我和另一位轻伤的同事拖出了另外两位伤势较重的,拦住一辆车,车上的人二话没说,就把重伤员送往油田医务所急救。但由于我们所处之地偏僻,手机没有信号,剩下我们两个人只得托过路人捎信求援。晌午的胡杨林异常闷热,地上的小虫子爬来爬去,蚊子似乎铆足了劲,成群结队地“问候”我们,风好像睡着了,一点动静都没有。偶尔路过的车辆,临近出事地点,放慢一点儿速度,又疾驰而去。

⑧太阳移到了西方。我们坐在地上,背靠着树干,呆呆地任凭塔里木的热浪蒸煮和蚊子亲吻。就在我们又累又饿昏昏欲睡的时候,一辆半旧的北京吉普鸣着喇叭,停在我们附近。一位扎着花头巾,上穿粉红色花格短袖上衣,下着花裙子的中年维吾尔族大嫂从车上下来,一名汉族司机帮她从车上拎下两包东西,向我们走来。

⑨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茯茶,几个盘子和茶碗,几双筷子。维吾尔族大嫂用不太流利的汉语一边招呼我们吃饭,一边回答我们的问题。原来,她是路边开饭馆的,听过路的人说这里出了车祸,就做了饭菜,拦了养路段的车,和司机一起给我们送来了吃的。吃完饭,那位大嫂嘱咐我们不要担心,她已经托人送信到县政府,会有人来救援我们的。

⑩说罢,她和司机上车,我们诚恳地躬身谢别。吉普车拐了个弯儿,消失在一大片开得正艳的红柳花丛后面。我们张望着那簇红柳,目光久久不愿移开。

⑪红柳在戈壁大漠无人栽培,独自生长的灿烂的红柳花自由绽放,丝毫没有取悦于人的意思,它的美是自然流淌的,让我总是想起那些在沙漠中帮助过我们的人……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二至六段所写的事件。(3分)

(2)选文第三、四两段两次写汉子的眼睛“清澈透亮”,请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这样写的用意。(3分)

(3)选文第七段画线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下面A、B两句的表达效果哪句更好?说明理由。(4分)

A.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一盆拉条子面,一盆香味扑鼻的炒菜,一壶茯茶,几个盘子和茶碗,几双筷子。

B.那两包东西摊在一块树荫下的平地上,有吃的,有喝的,还有碗筷。

(5)结尾段有什么含义?(4分)

(6)选出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3分)

A.选文以“灿烂的红柳花”为线索,讲述了我们去且末县途中的见闻。

B.选文第二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起因,为下文写我们出车祸做了铺垫。

C.选文的第五段中对那个汉子进行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细心周到。

D.选完第七至十段写了维吾尔族大嫂和路人帮助我们,有详有略,突出了中心。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白岩松

①2012年,我参与了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伦敦奥运会最重要的口号,叫“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②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们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为什么我们从来不给孩子们教“十有八九”时该有的心态和应对能力?相反,十分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为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④所以,我们更应该补上如何面对失败这一课。

⑤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要论失败的话也登峰造极了,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中。如果不是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词句吗?不会。这个失败对于李后主固然惨痛,但对于文学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一种美妙的意境。

⑥莫扎特,生前在家乡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屡受排挤,命运多舛。但他又是一个天才,他一生中创作的音乐作品,交给普通人抄谱,终其一生都未必抄得完。但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你听不到失败,听不到挫折,听不到身世的飘零和难言之隐。他的音乐,永远是人间原本美好的那种存在。

⑦还有多少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磨难,才创作出那些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诗词作品很有价值,但苏轼的仕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他屡屡被排挤、贬谪,但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佳作。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必需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力。

⑧此处,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和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遇。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不必做出决定,但在失败的时候必须要做出决定。

⑨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节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白说》,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证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下面哪个材料能作为第八段的论据?请说明理由。(3分)

A.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一次,前进一步,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由失败堆垒而成。

﹣﹣徐迟

B.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我会把人生的每次不幸都当成一次转机,也唯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绝境中的上帝,而非甘愿被束缚的奴仆。

﹣﹣韩庚

(4)请简要概括第5、6、7段的论证思路。(3分)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如何对待失败。(3分)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废旧手机:被忽视的“资源”

王元元

①据统计,中国90%以上的废旧手机没有进入回收渠道;进入回收渠道的废旧手机中99%没有经过环保处理,流入了贵屿这样的地方,带来严重污染。

②并非所有的废旧手机都是完全无用,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能够二次使用。只需进行简单处理便可二次售卖。

③一部回收价格200元的智能手机,翻新后卖出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利润高达400%。

④那些完全报废的手机则通过地下交易流入了贵屿这样的地方。贵屿采取的处理方式是最原始的焚烧,通过焚烧将电子产品中的金、银等贵重金属提炼出来,而焚烧后的电子产品废料则以掩埋的方式就地解决。废旧手机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反而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⑤而电子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噁英是公认的一类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可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导致癌症。

⑥公开报道显示,贵屿当地空气中二噁英含量是国家标准的60140倍,儿童支气管哮喘病比例是全国平均值的2倍,新生儿血镉水平是全国的15倍。

⑦其中手机液晶显示屏的主要成分﹣﹣金属铟和玻璃金属铟和玻璃都极具利用价值。 线路板是废旧手机中最具回收价值的部件。线路板含有金、银、铜等贵金属和镍等有色金属,研究发现,一吨手机线路板能产生450~800克黄金、4000~7000克银。

⑧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一部手机拆解后以电子垃圾形式售卖的话,最高可卖2.21元,其中最值钱的电路板大约1.95元。按照这个价格,1吨(约6700部)废旧手机约值14807元,而1吨废旧手机中仅黄金含量就有100克,价值高达22700元,是前者的1.5倍,废旧手机中的金、银两钟物质的价值就远超手机其他部件的价值。把原来有价值的资源当作垃圾一样贱卖是废旧手机回收的最大误区。

⑨这是也魅族副总裁李楠最初设计手机回收计划时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构建了一个包含手机厂商、回收企业、处理企业在内的生态圈。李楠说,所有回收手机会根据外观、系统、功能等各方面差异分为环保机和销售机,前者不具备使用价值、无法修复;后者能进行二次销售和使用。对于环保机,魅族会将其交由专业的环保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销售机,魅族合作商会将其批发给经销商进行二次销售。

⑩“真正不具备使用价值的环保机只占8.5%,绝大多数手机仍可再次使用。”李楠说,这样的分类能把废旧手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节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第37期,有删改)

(1)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废旧手机的加收?(3分)

(2)下列说法中对选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采用最原始的焚烧方式处理废旧手机,焚烧后的电子产品废料已掩埋的方式就地解决,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B.废旧手机中含有的金、银、锰、锌、镍等重金属,经焚烧均可以提炼出来,经济价值非常高。

C.手机液晶显示屏中主要成分是金属铟和玻璃;线路板中含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这些都是极具利用价值的资源。

D.回收的废旧手机会根据外观、系统、功能等各方面差异,通过两个渠道进行处理。

(3)第六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4分)

①一部回收价格200元的智能手机,翻新后卖出的价格在1000元左右。利润高达400%.(第③段)

②真正不具备使用价值的环保机只占8.5%,绝大多数手机仍可再次使用。(第⑩段)

(5)下面的语段是从文中摘出来的,请根据文章的说明内容和思路写出应把它放在文章中哪两个段落之间,并说明理由。(3分)

很多人觉得废旧手机就是垃圾,其实废旧手机本身也包含很多可用的资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这一锅汤

翟敬宜

①妈妈爱煮汤,深信“先喝汤,胃不伤”,菜色再简单,汤不可缺。妈绝对是有天分的家厨,再简单的汤进了她的锅,美味立刻向上加乘。以家常的玉米排骨汤来说,她嫌排骨油重,用乌骨鸡脚代替,再多加一个西红柿,汤色更清美,还多了讨喜的微酸与胶原蛋白。

②费工的当属除夕团圆饭的一品锅,那可是年度压轴戏。鸡汤当底,海参、花枝鱼、鲜笋丝、鹌鹑蛋……好料结伴来,但绝不加芋头,以免浊了小清新。锅一上桌,就是爸从口袋摸出压岁钱的时候。香气与热气,把一大家子暖暖团在一起。

③一年年过去,吃一品锅的人变少了。哥哥们在海外成家,还在父母身边的只剩出嫁的女儿。我的运气太好,婆婆全面包容长媳的任性,让我得以在除夕夜回娘家守着一品锅,还不断带来新吃客,先半子,再孙子。外孙对姥姥的汤超迷恋,好汤煲粥,小小孩一口气碗底朝天,毫不啰唆。

④对于我的拒绝长大,老天终究给了一个大警示。妈病倒了,两个月来回检查被确诊为胃癌晚期。手术加化疗让她的胃口与体力尽失,看到饭菜就皱眉,遑论下厨。她的洁净厨房让给了钟点工、回娘家的我和不再远庖厨的老爸。

⑤眼看钟点工的菜不合妈胃口,爸又实在上不了手,老买外食也不是办法,青黄不接之际,我也只好硬着头皮在家做实验,猛看食谱外加想象力,勉强做出接近妈妈风格的汤。但火候跟调味的掌控太差,滋味如何,我心中有数。

⑥“一点都不像姥姥做的!”负责试喝的儿子每次都说中要害,但妈总是很捧场地多喝半碗。好在新来的煮饭阿姨厨艺好多了,妈终于不必再忍受女儿做的汤。

⑦曾经,我想过把妈的汤谱一道道记下来,但时间没站在我这边。她的病情很快恶化,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我只能尽量陪她,提防着任何的猝不及防。

⑧有一天,她嘴里尽是我听不懂的话,我知道死亡可能逼近了,紧急联系护理师,决定次日送她住院。中午时,妈突然字字清楚地对我说:“我想吃饭。”

⑨直觉告诉我,这顿饭,我得自己做。七手八脚地做了不辣的咖喱鸡饭,想着妈吃不下,重口味的比较开胃。我把饭端到床边,一口口喂她,见她勉强咀嚼吞咽,突然想起怎么忘了做汤,妈习惯要先喝汤的呀!

⑩饭才吃了几口,妈就不肯嚼了,我用棉花棒替她清了口腔,出门上班,打算跟公司多请几天假。道再见时,妈抬手向我挥了两下。

⑪傍晚,我的手机响起,来电显示“爸妈家”。通话键一按,手机那头传来爸爸悲切的嘶喊。

⑫多年来,我庆幸着那天中午亲手做了饭,却后悔着为何要上班,不多留一会儿替她煮碗汤。

⑬妈走后,寂寞的爸体力日衰,再也不下厨,也不想习惯阿姨做的菜,开始在餐厅外食,除夕夜也喊我们一块儿上饭店。直到前年的年夜饭,他虚弱得出不了门,我决定把大菜交给外卖,卷起袖子,做几道妈常做的菜。

⑭我做菜很慢,脾气很大,绷紧神经怕出错,谁都不准来打扰。站了一整天,我做了如意菜、蒜薹炒腊肉、青蒜拌莴笋,以及大年初一早上爸要吃的茶叶蛋、韭菜饺子和煎年糕。腰酸腿麻地端到爸家,瘦削的老人笑眯了眼。只是,菜肴摆满了一桌,正中间是买来的佛跳墙,不是一品锅。没人想点破。

⑮我好想完美复制一品锅,但太明白自己的能力。一如妈走后的每个腊月初八,我都想做咸腊八粥给爸吃,那是我们的私房粥,全球没处买,网络找不到,可我就是记不清,那一锅神秘的美满丰盛的粥,妈到底是用了几种米粮、多少种食材?

⑯前年5月,爸也走了。原本对做菜缺乏兴趣的我,开始注意到自己的一个转变。只要走进厨房开始炖汤,锅里的丝丝香气就像蒸气熨斗,可以神奇地抚平我的压力与焦躁

⑰炉边的我竟然不再紧绷暴跳了。会不会是妈妈在对我说:“妹妹啊,这是你煮的汤,你不必做得跟我一样,就用你的想法,做出你的味道,让孩子永远记得……”放松后,汤变好喝了,于是我又做了疙瘩汤。儿子惊讶地望着我,说:“妈,像耶!”

⑱平静无波的汤,内敛的表情藏着海一般的深情,无边无际,永远宽容,让接下汤锅的下一代真实体会,传承并非复制,而是情感的延续。细火慢炖的滋味或有不同,但永远不变的是那一锅入魂、无从仿冒的独家真爱。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3分)

时间

事件

“我”的情感

  

母亲擅长煮汤,家人分享

喜爱、享受、依赖

母亲生病的时候

  

焦急、无奈、愧疚

父母去世后

“我”做出了有自己味道的汤

  

(2)结合语境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①香气与热气,把一家子暖暖团在一起。(第②段)

②但妈总是很捧场地多喝半碗。(第⑥段)

③对第⑯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3)文中有三处对儿子进行了描写,请分析其作用。(3分)

(4)概括文中妈妈的性格特点。(3分)

(5)结合文意,谈谈对结尾段“传承并非复制,而是情感的延续”这句话的理解。(3分)

现代文阅读。

泡桐花开不寂寞

①好像在一夜之间,春天就来临了。以往很不在意的那树泡桐花开了,从窗口望去,开得十分张扬十分热闹。对面花园角落里的这株泡桐树,如撑开了一把白色的大伞,一嘟噜一嘟噜的泡桐花,像一串串用丝线串起的铃铛,像一只只白色的小喇叭,白色中有几许紫色,在迎春花尚未绽放的时候,在杜鹃花刚刚挂蕾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盛开了,好像是用一串串铃铛敲响春天的序曲,好像是用一只只小喇叭吹响春日的欢乐。

②在百花丛中,泡桐花大概是很不起眼的。漫步唐诗、宋词的文苑中,有吟咏牡丹、樱花、郁金香的,有礼赞菊花、海棠、栀子花的,有赋诗腊梅、君子兰、水仙花的,有讴歌荷花、睡莲、茉莉花的,就连草儿也有诗人歌吟——含羞草、薰衣草、金鱼草……就是泡桐花几乎没有诗人问津。在百花家族中,泡桐花是很不令人瞩目的,她没有牡丹的贵族气,没有君子兰的优雅风,没有郁金香的姹紫嫣红,没有茉莉花的暗香涌动。泡桐花属于百花中的平民女子,不搔首弄姿,不羽扇纶巾,不摇曳多姿,不环佩叮当,她只是如伫立池塘边一块普通的石头,她只是像绽开在山野间一丛朴素的芦苇,普普通通,朴朴实实,踏青赏春者不会拜会她,花前月下者不会依恋她。

③泡桐属于繁殖易、生长快的落叶乔木,“三年成林,五年成材”,其材质好、用途多,成为许多地方扩大绿化的首选植物。泡桐花还可以入药,常被用于祛风散热、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当年焦裕禄带头在兰考栽种了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泡桐树,改变了兰考的地貌和生态,也成为兰考经济作物的重要来源。如今,每年春天,兰考的泡桐花开了,紫莹莹的,绵延不绝。

④以往曾经向往这样的境界:懒懒地坐在沙发上,品一口新茶翻几页闲书……现在这种清净与闲适境界都已实现了。然而长期的足不出户,没有了与友朋的交往,没有了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内心便涌动着难以名状的寂寞感。初春的太阳升起,初春的花香飘来,便如同心湖里被投入了一块碎石,寂寞的涟漪便一圈圈一阵阵地漾开了。

⑤昨夜下了一夜的雨,从窗前望去,对面花园那株泡桐花开得更盛了。我推开门拾阶下楼,独自来到花园角落上的泡桐树前,一树泡桐花经过春雨的洗礼,更加繁茂更加清新更加滋润,在金钟般的花骨朵上,紫色就更加分明,遗留的几滴露珠在阳光下如珠似玉。高大的泡桐树下,掉落了一地的泡桐花花瓣。徘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管羽毛撩拨你的心扉,内心就痒痒的、酥酥的、柔柔的。

⑥篱笆上的几枝迎春已经绽开了猩黄的花,池塘畔的一丛杜鹃也绽开了几朵猩红的笑靥。这株泡桐无论有没有人关注,无论有没有人欣赏,它总是悄悄地开花、静静地绽放,既不想炫耀什么,也不想获取什么,绽放成为其生命历程中的一个步骤,绽放成为其冬去春来的一种告示。

⑦望着满树的花朵,看着满地的落英,我突然想到,泡桐树年复一年就这样默默地生长:春来悄悄地绽放一树甜香,夏来默默地滋生一树阴凉;少时默默站成一道风景,壮时任人裁锯成材。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人们特意关注时才会发现它的重要。诸多平时默默无闻的白衣天使,在人类遭遇到疫病的侵袭时挺身而出,无私无畏,兢兢业业,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赞赏,他们不就像泡桐花吗?

(文章有改动)

(1)第①②段写出了泡桐花 的特点。

(2)自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徘徊在泡桐树下,泡桐花的香气隐隐约约,像谁用一管羽毛撩拨你的心扉,内心就痒痒的、酥酥的、柔柔的。

(3)下面对本文题目“泡桐花开不寂寞”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泡桐花开时,有篱笆上绽开的迎春花,池塘畔绽放的杜鹃花相伴,所以泡桐花开不寂寞。

B.泡桐花开不为被人欣赏,不为获取什么,开花是它要完成的一个生命步骤,开花也实现了它的生命价值,所以不会寂寞。

C.泡桐花开排遣了“我”这个赏花人长期足不出户产生的寂寞心绪,让“我”心神得到安慰。

D.“泡桐花开不寂寞”喻指生活中许多像泡桐花样的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即使不被关注也不会感到寂寞。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由泡桐花想到了白衣天使,你会想到哪些人呢?请举例,仿照本段划线句子,加以表述。

或许很多人就像这不被人瞩目的泡桐花一样,默默地生长,悄悄地绽放,只有在人们特意关注时才会发现它的重要。  ,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赞赏,他们不就像泡桐花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