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为什么需要哲学
①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里呢?
②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科学的回答,因为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类似“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生活在每天有N个人死于饥饿的世界里”这样的答案。我们无需知道更多关于所发生的事件的信息,而是要知道:我们所拥有的信息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它?如何将它与之前或同时产生的信息联系起来?这一切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总体条件下又意味着什么?我们在这样一个境遇中能够或者应该怎样去做?这些恰恰就是我们称之为哲学的东西所要严肃对待的。
③我试着界定“科学”和“哲学”之间的区别。不论是科学还是哲学,都试图回答由现实产生的问题。事实上,从它们的起源来看,科学与哲学曾经是一个连体婴儿,只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逐渐从它们共同的母体——哲学——中独立出来。今天科学试图解释事物是如何构成、如何运转的,哲学将自己的任务集中在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上;科学在谈论自己的主题时必须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哲学则总是自觉地保持这样一种意识:知识必然具有一个主体,人类必然是它的主角;科学渴望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哲学则会去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科学可以增加知识的视角和领域,即将认知分割和细化,哲学则坚持将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联系在一起,试图通过人类思考这个统一的活动形式,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之中;科学寻求知识而不是纯粹的假设,哲学家则想要知道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哲学甚至还要对到底是真正的知识还是经过伪装的无知进行发问,因为哲学通常要对科学家们(包括普通人)认为是不言而喻的道理进行质疑。如数学家会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哲学家则会问:数是什么?
④无论如何,不管是科学还是哲学,都是在回答由现实引发的问题。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令人十分满意,以至于由此而取消和化解了该问题。当一个科学的回答如此有效时,就没有必要坚持原来的问题了,因为它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相反哲学家并不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只是提供各种回答——这些回答并不就此取消问题,而是允许我们理性地与它们共存,尽管我们仍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扪心自问。我们已知有许多关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的哲学回答,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停止问自己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我们永远不会将以往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视为无关痛痒的或是已经被超越的。哲学回答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们实际上是培养了问题,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并帮助我们一直追问下去,使我们一次比一次问得更好,使我们能够与追问永久性地和谐共存。因为如果人不是一种能够追问的动物,一种能够继续不断的对任何一种想像的回答进行进一步追问的动物,人又能够是什么呢?
⑤哲学和科学之间还有另外一个差别,这个差别不是体现在两者的结果上,而是体现在达到各自结果的途径上。一位科学家可以直接利用以往科学家所找到的解答,而无需自己再亲历一遍为找到该答案所需的推理、计算和实验。哲学家决不能满足于照搬其他哲学家的回答,或是以某位哲学家权威作为论据。哲学历程意味着一个个体的独立思考,尽管思考的基点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智识传统。科学上的成果可以随时为想查阅它们的人服务,哲学上的成果只服务于那些决意独立思考它们的人。 (选自《哲学的邀请·人生的追问》)下列对“哲学任务”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立一种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从而建立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 |
B.思考我们所知的发生的事和存在的事物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
C.采取一种客观化的视角去认识存在的事物和所发生的事件。 |
D.欲了解我们的知识整体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例如物理、化学、天文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都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 |
B.科学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令人十分满意时,可以取消和化解该问题。 |
C.哲学坚持试图通过人类思考将每种知识都安置在一种超越多样性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
D.对于“什么是正义、什么是时间”,今天的回答已经远远超越了以往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各种回答。 |
作者认为,哲学与科学二者有何不同?(写出三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染绿的声音
徐 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目前已知惟有地球是生命的“诺亚方舟”。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奥妙无穷、异彩纷呈的世界,从最小的藻类到最大的蓝鲸,地球上的芸芸众生都有其狭小的环境。
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在池塘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古老寓言,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自然正是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万物兴歇皆自然。地球上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的生物各得其所,共存共荣,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然而,自从“小小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数以亿吨计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进入20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全球环境恶化的步伐随之加快。科学家忧虑地看到,“地球保护伞”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每天都可以听到关于滥伐森林、物种消失、海洋红潮、食物中毒、水质恶化、疾病流行的消息。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享受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地球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而且与人类生死攸关。因此,人类已经到了非反躬自问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生态平衡。这样,人类的前途才会美好。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对有关概念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 |
B.食物链是地球上各种动物彼此间由于摄食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也是各种动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C.大自然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D.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叫自然生态平衡。 |
对“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B.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 |
C.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生物在这个网络中各得其所,共存共荣。 |
D.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
对“诺亚方舟”的危机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
B.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 |
C.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 |
D.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中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的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吧!
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让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色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绿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卟卟”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柯,在我听来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的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
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与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999年第4期)结合全文概括:文中“染绿的声音”是指怎样的声音?
答:作者为什么说“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答:结合全文内容分析“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使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答:文章中两次描写了松涛之声,你认为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目前已知惟有地球是生命的“诺亚方舟”。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生物圈是一个奥妙无穷、异彩纷呈的世界,从最小的藻类到最大的蓝鲸,地球上的芸芸众生都有其狭小的环境。
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在池塘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滋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古老寓言,形象地展示了地球上各种生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大自然正是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生态系统。
万物兴歇皆自然。地球上大量的生物和生物之间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的生物各得其所,共存共荣,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然而,自从“小小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数以亿吨计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进入20世纪,社会高速发展,全球环境恶化的步伐随之加快。科学家忧虑地看到,“地球保护伞”臭氧层出现了空洞,每天都可以听到关于滥伐森林、物种消失、海洋红潮、食物中毒、水质恶化、疾病流行的消息。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望享受清洁的空气和清澈的水源。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地球生物圈的危机实际上就是人类的危机,而且与人类生死攸关。因此,人类已经到了非反躬自问不可的时候了。人们必须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地球,审视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然生态平衡。这样,人类的前途才会美好。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对有关概念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地球上的全部有机体,以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环境统称生物圈。 |
B.食物链是地球上各种动物彼此间由于摄食关系所形成的一种联系,也是各种动物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C.大自然依靠生物间一定的结构和食物链关系,不断进行能量的传递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并产生一定的功能,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
D.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各种生物总是处于一种微妙的、彼此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叫自然生态平衡。 |
对“生物在生物圈里不能孤立地生存”的原因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地球上各种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竞争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
B.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摄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的方式而流动和转变。 |
C.无数食物链编织成了一个无形的网络,所有生物在这个网络中各得其所,共存共荣。 |
D.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了繁荣的生命世界,使地球充满了勃勃生机。 |
对“诺亚方舟”的危机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不健康、不舒畅的环境中。 |
B.地球上1/5的物种将惨遭灭绝的厄运。 |
C.整个生物圈失去了应有的平衡、地球的忍耐超过了极限,它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的过失。 |
D.飓风、干旱、洪水、林火、飞蝗等自然灾害结伴而至,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那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病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一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认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徙……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诺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续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有改动)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下列对这
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
C.作者在第一段中,连用比喻,把家乡村庄比作![]() |
D.“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妁感觉。 |
E.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一个难舍的人生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