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宝间,署羽伶师署:官府 | B.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期:约定 |
C.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工:擅长 | D.岂徒尝镜水之鱼徒:仅仅 |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B.羽野服挈具而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C.命奴子与钱,羽愧之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
D.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
B.小时候,陆羽虽身在庙中,但不愿抄经书,禅师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陆羽并未因此屈服,他在放牛时就用竹画牛背为书。 |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子 究 孔 释 之 名 理 穷 歌 诗 之 丽 则 远 野 孤 岛 通 舟 必 行 鱼 梁 钓 矶 随 意 而 往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 则 为蝼蚁所食掌修其堤防补 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
义 是也人之所 以生者行善 是 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
(取材于《淮南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回君者,邑人,于予为表兄弟。深目大鼻,繁须髯,回聪慧,耽娱乐,嗜酒入骨。家有庐舍田亩,荡尽,赤贫。善博戏,时与人赌,得钱即以市酒,邑人皆恶之。
予少年好嬉游,绝喜与饮,邑人以之规予曰:“予辈亦可共饮,乃与无赖人饮,何也?”予曰:“君辈乌足与饮?盖予尝见君辈饮也,当其饮时,心若有所思,目若有所注,杯虽在手,而意别有营,强为一笑,身上常若有极大事相绊,偶然一醉,勉强矜持。夫人生无事不苦,独把杯一刻,差为可乐,犹不放怀,其鄙何如?回则不然,方其欲酒之时,而酒忽至,如病得药,如猿得果。耳目一,心志专;自酒以外,更无所知,于于① 焉,嬉嬉焉,语言重复,形容颠倒;笑口不收,四肢百骸,皆有喜气。与之饮,大能助人欢畅,予是以日愿与之饮也。”人又曰:“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予曰:“回为一身,荡去田产;君有田千顷,终日焦劳,未及四十,须鬓已白。回不顾家,君不顾身,身与家孰亲?回宜笑子,子反笑回耶?”其人无以应。
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饮即向人家住,不归,每十日送柴米归,至门大呼曰:“柴米在此!”即去。其妻出取,已去百步外矣。腰系一丝囊,常虚无一文。时予问回曰:“虚矣,何以为计?”回笑曰:“即至矣。”既实,予又谓曰:“未可用尽。”回又笑曰:“若不用尽,必不来。”予曰:“何以知之?”曰:“我自二十后,无立锥地,又不为商贾,然此囊随尽随有,虽邑中遭水旱,人多饥焉,而予独如故。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予曰:“善。”
予尝偕回及豪少年二十余人,结为酒社。大会时各置一巨瓯,较其饮最多者,推以为长。予饮较多,已大酣,恍惚见二十余人皆拜堂下。时月色正明,相携步斗②湖堤上,见大江自天际来,晶莹耀朗,波涛激岸,汹涌滂湃,相与大叫,笑声如雷。是夜,城中居民皆不得眠。
今予复以失意就食京华,所遇皆贵人,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且予近益厌繁华,喜静定,枯坐一室,将来酒皆须戒之,岂能如曩日之豪饮乎?而小弟有书来,乃云余二十少年皆散去,独回家日贫,好饮日益甚。予乃叹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取材于明·袁中道《回君传》)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聪慧,耽娱乐耽:沉溺 |
B.绝喜与饮绝:特别 |
C.此荡子不顾家顾:照顾 |
D.人不堪其忧堪:愿意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君辈乌足与饮 你们怎么配和我一同饮酒呢 |
B.回有一妻一子,然率在外 回君有一个妻子一个儿子,但是他大都在外面住 |
C.予自知天不绝我,故不营 我自己知道上天不会让我活不下去,所以我不去谋生 |
D.不敢过为颠狂,以取罪戾 |
我不敢过分自由随意,却因此招致罪过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乡人对回君嗜酒如命深恶痛绝,有人劝说作者不要再同回君饮酒。 |
B.作者认为回君为人坦率,是性情中人,与他饮酒,感觉十分轻松舒畅。 |
C.回君虽然生活贫困,但对钱财的有无毫不在意,从不刻意追求金钱。 |
D.作者对自己当年在酒社中与豪放少年共推回君为社长一事印象很深。 |
当同乡人说回君“此荡子不顾家,乌足取”后,作者的一番言辞使同乡人“无以应”。
请你用现代汉语写一段话,帮助同乡人反驳作者。(20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颎少明敏,有器局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颎,字昭玄,自云渤海蓚人也。颎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寻从越王盛击隰州叛胡,平之。
高祖得政,素知颎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进位柱国,改封义宁县公,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
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
炀帝即位,拜为太常。时诏收周、齐故乐人及天下散乐。颎奏曰:“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帝不悦。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谓太常丞李懿曰:“周天元以好乐而亡,殷鉴不遥,安可复尔!”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颎谓太府卿何稠曰:“此虏颇知中国虚实、山川险易,恐为后患。”复谓观王雄曰:“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有人奏之,帝以为谤讪朝政,于是下诏诛之,诸子徙边。
颎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及蒙任寄之后,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
(选自《隋书》卷四十一,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颎少明敏,有器局局:胸襟
B.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辞:告辞
C.迁相府司马,任寄益隆寄:倚托
D.时帝遇启民可汗恩礼过厚遇:对待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高颎是高祖心腹重臣的一组是
①年十七,周齐王宪引为记室。
②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
③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
④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
⑤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
⑥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主持朝政时,知道高颎精明强干,并且熟习军事,计谋丰富,
就将他召入丞相府,随着其他官员因奢侈放纵而被疏远,高祖更
加看重高颎,并将其当作心腹。
B.高祖命令攻击叛军,官军到河阳,诸路大军都不敢领先出战,诸
将也没有统一的指挥,在这种情况下,高颎主动请缨,临危受命,
以他的智慧与勇敢,同叛军作战,终于大败叛军。
C.对于官职,高颎从来不刻意乞求,相反,当自己处于上升势头的
时候,他却很注意避开权力地位,上表章请求辞职,并推荐他人,
但皇上从没给他解除过任何职务,毫不通融。
D.高颎有较高的文武才能,被委以重任后,他忠于君主,以天下为
己任,人们推重佩服他。然而,隋炀帝的时候,由于对皇帝当朝
后的所作所为感到忧虑并有坦言,高颎最终以诽谤中伤朝政之罪
而被诛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
(2)帝时侈靡,声色滋甚,又起长城之役,颎甚病之。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之馆,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承颜色日浅,未敢敷布腹心;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
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三四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王曰:“然敢问何先?”尊卢沙曰:“是不可以空言白也。”王曰:“然。”即命为卿。
居三月,无异者。已而晋侯帅诸侯之师至。王恐甚,召尊卢沙却之。尊卢沙瞠目视,不对。迫之言,乃曰:“晋师锐甚,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王怒,囚之三年,劓而纵之。尊卢沙谓人曰:“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
君子曰:战国之时,士多大言无当,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尊卢沙,亦其一人也。使晋兵不即至,或可少售其妄;未久辄败,亦不幸矣哉!历考往事,矫虚以诳人,未有令后者也。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宜也。 (取材于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君子:指作者宋濂自己。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师:以……为师。 |
B.王趣见,未至趣:催促。 |
C.闻晋约诸侯图楚图:谋取。 |
D.或可少售其妄售:实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瑕客之,问之如大夫 / 顷之,烟炎张天 |
B.尚得奠枕而寝耶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C.盖往往藉是以媒利禄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
D.然则尊卢沙之劓,非不幸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尊卢沙“大言无当”的一项是
①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②不祸楚国,无相见也
③使尊卢沙为卿,楚不强者,有如日 ④是不可以空言白也
⑤为王上计,莫若割地与之平耳⑥吾今而后知夸谈足以贾祸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③⑤ | D.②⑤⑥ |
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卢沙大言不惭,声称自己能游说楚王,因此一到楚国就受到楚国官吏的礼遇。 |
B.尊卢沙的大张声势和故作高深的表现,帮他先后几次过关,终获机会进见楚王。 |
C.尊卢沙以对晋等诸侯图楚形势的分析打动了楚王,并且很快就被楚王任命为卿。 |
D.尊卢沙大言无当以致于最后被劓鼻,作者认为他的引祸上身实际上是自作自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