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羽,字鸿渐,不知所生。初,竟陵禅师智积得婴儿于水滨,育为弟子。及长,耻从削发,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始为姓名。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天宝间,署羽伶师,后遁去。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者也。
上元初,结庐苕溪上,闭门读书。名僧高士,谈宴终日。貌寝,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与人期,虽阻虎狼不避也。自称“桑苎翁”,又号“东岗子”。工古调歌诗,兴极闲雅。著书甚多。扁舟往来山寺,唯纱巾藤鞋,短褐犊鼻,击林木,弄流水。或行旷野中,诵古诗,裴回至月黑,兴尽恸哭而返。当时以比接舆也。与皎然上人为忘言之交。有诏拜太子文学。
羽嗜茶,造妙理,著《茶经》三卷,言茶之原、之法、之具,时号“茶仙”,天下益知饮茶矣。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初,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喜茶,知羽,召之。羽野服挈具而入,李曰:“陆君善茶,天下所知。扬子中泠水,又殊绝。今二妙千载一遇,山人不可轻失也。”茶毕,命奴子与钱。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与皇甫补阙善。时鲍尚书防在越,羽往依焉,冉送以序曰:“君子究孔释之名理穷歌诗之丽则远野孤岛通舟必行鱼梁钓矶随意而往。夫越地称山水之乡,辕门当节钺之重。鲍侯知子爱子者,将解衣推食,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集并《茶经》今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天宝间,羽伶师署:官府 B.与人,虽阻虎狼不避也期:约定
C.古调歌诗,兴极闲雅工:擅长 D.岂尝镜水之鱼徒:仅仅

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古人谓“洁其行而秽其迹”也今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B.羽野服挈具入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C.命奴子钱,羽愧之赢而不助五国也
D.与皎然上人忘言之交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羽是名弃儿,不知父母是何许人,后被智积禅师在河边拾得收养。他的名字源于《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B.小时候,陆羽虽身在庙中,但不愿抄经书,禅师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陆羽并未因此屈服,他在放牛时就用竹画牛背为书。
C.陆羽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叶专著——《茶经》。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知道陆羽擅长茶道,就召陆羽煮茶交流。
D.陆羽喜欢独行在旷野中,吟咏古诗,来往徘徊直到月亮下山,他时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楚国的狂人接舆,但遗憾的是陆羽并未避世。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子 究 孔 释 之 名 理 穷 歌 诗 之 丽 则 远 野 孤 岛 通 舟 必 行 鱼 梁 钓 矶 随 意 而 往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
(2)鬻茶家以瓷陶羽形,祀为神,买十茶器,得一鸿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古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人相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娶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鬐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于常鱼,藏其骨于郁栖①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数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人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即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玉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粪土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尝见也。伺:等待
B.鱼即出首,因斫杀之。因:趁机
C.女觉遽反遽:急忙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命其左右履之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B.因诈女曰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C.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
将以遗兮远者
D.一夕,为海潮所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叶限所得鱼乃神奇之物”和“后母虐待叶限”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
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甚似姊也。
B.膳其肉,味倍于常鱼。
常令樵险汲深。
C.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后令汲于他泉,计里数百也。
D.其轻如毛,履石无声。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
翻译文中划线句
(1)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3)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阅读《论语》中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物类之相摩①,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②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③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相摩:相互联系。②袭:掩藏。③窜:隐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内:买入
C.民有罪当刑刑:惩治
D.必先卑体弥耳弥:竖起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谓若然而不然 B.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今日之事何如知来者之可追
C.以其窜端匿迹 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
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4小题,共12分)
  柳庆字更兴,解人也。父僧习,齐奉朝请。
庆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治章句。时僧习为颍川郡,地接都畿,民多豪右。将选乡官,皆依倚贵势,竞来请托。选用未定,僧习谓诸子曰:“权贵请托,吾并不用。其使欲还,皆须有答。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选吏之日,有能者进,不肖者退。此乃朝廷恒典。”僧习读书,叹曰:“此儿有意气,丈夫理当如是。”即依庆所草以报。大统十年,除庆尚书都兵郎中。
广陵王元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推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言毕,便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榜。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榜下,因此尽获党与。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逾怒曰:“王茂当死,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曰:“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选自《周书·列传第十四》,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时僧习为颍川郡为:治理
B.其使欲还,皆须有答使:令、让
C.庆辞气不挠,抗声曰抗:抗议
D.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旌:表彰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汝等各以意为吾作书也。
成以其小,劣之。
B.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
吾欲之南海。
C.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D.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明柳庆机智多谋的一组是()
①庆乃具书草云:“下官受委大邦……此乃朝廷恒典。”
②庆于是大集僚吏,盛言孟氏依倚权戚侵虐之状
③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
④乃复施免罪之榜
⑤庆乃进争之
⑥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的父亲在选拔乡官时,有很多京城附近的权贵纷纷请求托付安排相关人员。柳庆代父写信,明确提出了选择乡官的标准,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权贵们的无理要求,受到了父亲的赞赏。
B.广陵王元欣是皇亲,他的孟姓外甥曾经因偷别人的牛而被柳庆捕获。但这个姓孟的人气焰嚣张,根本不把柳庆放在眼里。柳庆召集众多僚属吏员聚会,当众用笞刑打死了这个人,极大地震慑了那些豪强贵戚。
C.有一胡姓人家遭贼人打劫,贼人中有人通过写匿名信的方式,表达自己想自首却又担心治罪的心情。柳庆就张贴了一份自首免罪的告示,促其自首,终于全部抓获了这批劫匪。
D.太祖因怒要杀掉王茂,朝中大臣都知道王茂没有犯罪却不敢进谏。只有柳庆挺身而出,冒着与王茂一起治罪的风险,替王茂鸣冤。最终使太祖认识到误杀王茂的错误。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乃谓庆曰:“今若加以桎梏,后复何以脱之?”
译文:
(2)傥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译文:
(3)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王夫之《读通鉴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厉布衣之节厉:劝勉。 B.征欲擢用纲擢:提拔
C.南州晏然晏:安定。 D.言弭盗者侈为美谈侈:夸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B.思以爵禄相荣以乱易整,不武
C.公其深计之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惧其不已,告之于帝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纵容宦官,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却因出言不逊,得罪了高官耆儒,也让皇帝很不高兴,于是得不到重用。
C.广陵寇乱积十多年,朝廷派张纲任太守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单车径至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广陵安定。
D.张纲在广陵任职只有一年,却深得百姓爱戴。他去世后,百姓老幼相扶前去吊唁。张婴等人还穿着丧服,背土筑坟。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王夫之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夫之认为张纲单车至贼营,劝得张婴归降,虽然是有智有勇之举,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B.王夫之认为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反叛,这是张纲的悲剧,说明他的方式并不能平息寇乱。
C.王夫之认为反叛的民众已经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没有了顺从的意愿,不是容易归顺的。
D.王夫之认为张纲只是缓和了一时的灾祸,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值得效法。

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
(1)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
(2)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
(3)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