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11.22)

一名华裔妈妈蔡美儿倡导的“华人家庭教育”——以严苛辛辣的教育让孩子成才,在全球引起激烈讨论。紧接着上海的教育出“哈佛女儿”的常智韬先生自认为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似乎又代表了另一种教育的成功。前有“虎妈”,后有“猫爸”,究竟哪种中国式家教更好?(节选自报载文章《虎妈妈PK猫爸爸》)
从“甲文”看出孔子运用的教育方法是什么?这种教育方法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结合“甲文”的内容,试解答“乙文”提出的问题,简要说明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①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②亡焉。然则从③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钩木必将待櫽栝④蒸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饬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教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令之人,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
[注]①伪:通“为”,人为努力。②文理:礼法。③从:通“纵”,纵容。④櫽栝: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
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有疾恶焉疾:嫉妒。
B.合于犯分乱理分:等级名分。
C.是以为之起礼义起:启发。
D.凡性者,天之就也就:造就。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然后出于辞让
B.人之学者,其性善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
C.然则人之性恶明矣曰:是不然
D.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安恣睢而为礼义者为小人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荀子对“人性恶”的看法的一组是()
①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②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③钝金必将待砻砺然后利④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
⑤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⑥令人之性,目可以见,耳可以听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人缺少谦让、诚信、礼法,是因为人好利、有嫉恨、好声色。
B.荀子依据古圣王所为认为,只有师法教化、礼义引导才能使人远离恶。
C.荀子用驳论的方式,从“性伪之分”入手,否定孟子“性善”的观点。
D.荀子论人性与《劝学》中所阐释的道理相近,所用的手法却完全不同。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写)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请)英雄。时固始弱冠(二十左右的年纪),奏记(书面向长官陈述意见)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指《后传》)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京师所在地区)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审核拷问),不能自明(自我表白),乃驰诣(前往)阙(皇宫)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任命官职)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犹望朝廷西顾(迁都长安)。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规模建制)之美,以折西宾(对塾师、幕友的敬称)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纳贡),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安抚抵御)之方,其涂(通“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议和)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带领)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干:冲撞、冒犯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告固私改作国史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潜研“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固因连坐被免官,后得昭雪平反,最终因家奴连累致死狱中。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其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
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迁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日:“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欢。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才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计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陈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陈,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日:“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日:“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
又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日:“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清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日:“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叉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
(节选自《魏书五•杨大眼传》)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诣军省大眼省:照顾
B.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当:抵挡
C.恐之云“杨大眼至”恐:吓唬
D.吾政如此相杀也相:偏指一方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不为其宗亲顾待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大眼往求焉犹且从师而问焉
C.常作我蛮形以刺之农人告余以春及
D.坐而听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下列对文中语句省略部分补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用(杨大眼)为军主
B.(王肃弟子)在南闻君之名
C.(荆蛮)遂不敢复为寇盗
D.令作露布,皆(读书人)口授之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杨大眼身怀绝技,且善于推销自己,得到尚书李冲和众人的赞许。
B.杨大眼夫妇善骑射,大眼对妻子赏识有加,喜欢和她出征、狩猎。
C.当地哭闹的儿童听到杨大眼的名字也会停止哭泣,足见他深得民心。
D.杨大眼很聪明,巧用警告之法震慑荆蛮之人;听他人读书都能记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从,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①,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覆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使。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②。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内,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临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中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命名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各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
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诸予,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
(取材于《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注释】①东阁:招待宾客的地方。②西顾:指近都长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除:铲除
B.绥御之方,其涂不一涂:通“途”
C.方复求为交通交通: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
D.固奴干其车骑干:冲撞、冒犯

下列各组渊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告固私改作圈史者为天下笑者,何也
B.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C.绝之未知其利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兢因此捕系固不如因善遇之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乃驰诣阙上书,(班超)得召见
B.(班固)自为郎后,遂见亲近
C.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北单于)诏问群僚
D.畏宪不敢发,(种兢)心衔之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性情谦和,年少有才,博学多知,善写文章,受人景仰。
B.班固子继父业,私续“前史”,虽经坎坷,终成前所著书。
C.班固富有远见,遇事能够权衡利弊,善于进谏,以理服人。
D.班吲冈连坐被免官,后得平反昭雪,终因家奴连累死在狱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①,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D.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出:超过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有德者必有言 B.①因公以识韩、富
②使来者读之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童子何用知之 D.①而公不识

②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件小事开头,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真切自然又灵动跳脱,既表现了作者对范仲淹的景仰之情,又表达了对他的深切悼念。
B.作者在写到范仲淹的两个儿子尧夫、德孺和其叔叔彝叟时,不合写而一次一次分写,每写一次,就把不能结识范仲淹的痛悼抱恨之情推进一层。
C.文章没有具体逐条列出范仲淹的种种功勋,而是把他同古代杰出人物作比较,从总的方面加以精练地概括,突出了他的远大抱负和治国方略,充分表现了他对国家的卓越贡献。
D.写一个作者从没见过面的人,很难写出感情。而作者却从数十年景仰思慕而终未一见立意,把对范仲淹的感情写得如江河大海,深厚无比。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每题3分)
(1)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2)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