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
为你打开一扇门
你(指文学)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讲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读过上面的语段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从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各举一个例子,具体说明文中加横线的两种人对你的的影响。(要求写出作品的名称和人物的名字以及对你的影响)
从上面语段中找出两对反义词,请写下来。
①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②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④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接上文。 |
B.在第②段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中的“它们”指代“老城的山水”。 |
C.第③段的写作顺序是空间顺序,可以从文段中“山尖”“山坡”“山腰”几个词看出。 |
D.文章在描写济南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做到情景交融。 |
济南之所以出现暖冬,是因为有其地理因素,请在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
第③段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情感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应该有个好性格
①性格本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就是个性,每个人都有个性。有人外向些,有人内向些;有人粗犷些,有人细腻些;有人喜欢安静,有人喜欢热闹;有人勤于思考,有人乐于活动,如此等等,难说哪种好,哪种不好。
②那为什么又提出来一个“应该有个好性格”问题呢?这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由于性格上的严重缺陷,搞得自己不幸福,也使别人不痛快。所以,性格好坏,不是针对性格类型,而是针对性格缺陷而言的。
③比如,有人性格外向,这本来很好,外向的人容易和人交往,容易和人交朋友。但外向过分,不分场合,不看对象,不讲方式,不分内外,乱说一气,就是缺陷,也会坏事,也会使人感到你浅薄、轻率,对你产生反感。
④比如,有人性格内向,这也不坏,内向给人一种沉稳老练的感觉。但内向过分,喜怒哀乐无从捉摸,也会使人感到你冷漠、孤僻,甚至让人觉得你城府很深,对你敬而远之。
⑤常见的性格缺陷还有一些:比如心眼太小,见小不见大,无足轻重的小事抓住了不放,倒把大事忽略了。比如,遇到不顺心的事,总是耿耿于怀,过也过不去,一件小事记多少天,乃至多少年。比如,心扉封闭,外界信息进不来,总是在自己固有的信息圈子里转来转去,没有新的思维、新的认识、新的突破。比如,遇事总抱悲观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等等。现实告诉我们,性格上的这些缺陷,即折磨自己,又折磨别人;既影响工作,又影响生活。
⑥“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一个人改变性格,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求一个人弥补性格缺陷,限制这些缺陷的程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⑦一个人,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应该使自己的性格更多面些,更乐观些,更开朗些,更豁达些,更能对外界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才会更有幸福的感觉。幸福自然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其本质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个人感受。“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没有好的性格,是自己破坏自己的幸福,也还会破坏别人的幸福;为了个人幸福和他人幸福,应该有个好性格!
(选自艾丰《三做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针对作者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简要分析第7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文 段 一
①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在采集食物的劳动中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的种子掉落在地上,第二年还会长出新的植物,并可以收获比种子更多的植物果实。②但由于那时人类的食物还能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所以当时的人类并没有开始进行以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③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在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时,第一次通过种植植物,有目的地生产出自己的食物,从此,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农业革命。
④这场革命使得人类从以往对自然单纯的适应和简单的依赖,转变为对自然有目的的利用和主动的改造,它使得人类从以往的迁徙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人类从此能够获得较为富足和稳定的食物。⑤这不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也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事生产劳动以外的活动,从而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⑥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表明,西亚、中美洲和中国北部是世界上最早的三个农业中心。农业革命就从这三个中心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 段 二
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氏族部落已在华夏大地星罗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
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已大量的种植以粟为主的农作物;此外,他们还兼有饲养、打猎、捕鱼等其他行业。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陶器不仅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其中彩陶更以丰富的图案,美观的造型,表达了半坡居民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出半坡居民已具有较高的艺术创造力。半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农具,并发现了200多个贮藏了食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窖穴,这表明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住的房屋是半地穴式。
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植水稻,遗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秆。那里的居民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他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石耜和骨耜(sì)。陶器制造粗糙,品种也不多,只有釜、钵、罐、盆、盘五种。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因此这里的房屋是“干栏式”的,高于地面,具有通风、防潮性能,并且他们已经会挖掘和使用水井。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指出第一次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根据文段二的内容,请你说说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5分)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⑥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有删改)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说荔枝壳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
阅读下面的文字,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说说材料中的方法可以使荔枝保鲜的原因。
【材料】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棵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阅读《爆米花》,完成后面小题。(共11分)
爆米花
赵丽霞
①那年,被父母硬生生塞到了一辆破旧不堪的板车里,一路颠簸。一条百年小巷里便有了我的家。
②小巷的尽头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原本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垃圾集散地。一般我宁愿在家,也不情愿迈出家门半步。有一天冷不丁发现,这里变得异常干净利落了。一个像唱大花脸的爆米花男人犹如天外来客,迅速成为我们小巷里最受欢迎的人。
③一个椭圆状密封的黑锅,架在一台铁皮制成的低矮小炉子上。“唱花脸”男人掀开厚重的盖子,“哗啦”灌上满满一杯黄澄澄的玉米,喜欢吃甜的,就放少量的糖精粒。然后烧上炭火,一手拉动风箱,一手不紧不慢地有节奏地摇动着摇手,不停地转动,眼神一秒也不放松地死盯着镶在锅架上的那块圆表。十几分钟的工夫,火候已到。他把黑锅掀起来移开火苗处,把入口伸向顺放在地上的一条用铁丝编制的圆桶。每到此时,我们都会闪得远远的,生怕黑锅会像一颗雷把我们炸得粉碎。双手紧紧地捂住双耳,背着身,不敢看。直到“砰”的一声巨响,一股诱人的香气扑鼻袭来,随即一窝蜂地转着圈捡着迸到外面的爆米花。一炉接一炉地如此反复着,直到“唱花脸”的收拾好行头骑上自行车,我们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④我家属于城镇户口,没有地种。当时粮站也不供应玉米,想吃爆米花就成了最头痛问题。平时,我是不爱串门的,也很少找小朋友去玩。自爆米花被自己视作世上第一美味,我便开始和带爆米花的小伙伴结成了盟友,经常一块玩,能蹭他们一点吃的,心里也美滋滋的。
⑤可渐渐我就舍不下这张小脸了。有一次实在想吃了,就趁父母不在家,偷偷从里屋的瓦罐里舀出几瓢白面粉,用小盆端着,晃晃悠悠进东家出西家换玉米,当时自己也并不知道白面比玉米贵,还生怕人家吃了亏,可怜兮兮地巴望着。换完玉米,从母亲经常放钱的床席下数出一角五分钱,揣到怀里,像抱了只窜上跳下的兔子。爆完后,一路连蹦带跳捧着“赃物”逃回家,插上大门,东藏西掖,最后找了个墙根,还觉得不安全,又在上面蒙上几层旧报纸,才得意地把爆米花大把大把地塞进嘴里,直到小嘴都不能再鼓。
⑥秘密没两天就被精明的母亲发现了,我一下就犯了傻,就等撅屁股挨揍了,可母亲依然没事人似的该干啥干啥,这让我心里更没了底。
⑦后来,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发现地上的衣服又多了一捆,闲下来时,母亲便用小剪刀绞缠在上面细细的、多如牛毛的线头。母亲告诉我说,绞十条可以换两分钱呢。等收拾完家务,打发我睡下后,母亲便一声不吭地扛起衣服,一手拎着个小板凳走了,几乎天天如此。母亲手指上的白胶布也是越缠越多,浸透着血迹。我好奇地想知道个究竟,有次便装睡尾随母亲出了门,当追至大街一个十字路口时,母亲停了下来,放下衣服,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摊开衣服忙碌起来。路灯斜照着母亲那张发黄消瘦的脸,几丝白发随着秋凉轻轻拂起,比灯光还刺眼。顿觉母亲老了许多,我心事重重地返回家,再也不能踏实入眠了。
⑧没多久,“唱花脸”的又来了,母亲便扯着嗓门,底气十足地喊我快去爆玉米。可我却再也兴奋不起来,一小缸玉米捧在手里沉似千斤。
⑨如今,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不经意间发现用现代器具操作制成的爆米花,奶油巧克力、水果芝麻等等多达几十种口味。可怎么吃都吃不出过去的那个味道——香香的,甜甜的,还带着些酸楚。
⑩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原文有删改)阅读第③—⑧段的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每空限15字以内)
情节一:
情节二:我蹭小伙伴的爆米花吃
情节三:
情节四:母亲挣钱让我去爆米花文章第⑦段画线句子写得生动感人,请作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的理解。(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