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 | B.太平天国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这里因为1935年召开的一次会议而名垂青史,被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起点”。“这里”指的是( )
A.江西瑞金 | B.陕西延安 | C.甘肃会宁 | D.贵州遵义 |
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以如何理解五四精神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你认为在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上,40.2%的受访者最可能选择的是( )
A.爱国精神 | B.民主精神 | C.科学精神 | D.创新精神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 )
A.实现了民族独立 | B.推翻了封建帝制 |
C.确立了共和政体 | D.增强了民族民主意识 |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
A.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 |
B.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 |
C.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 |
D.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 |
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 | B.黄海海战 |
C.反割台斗争 | D.南京保卫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