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 A.谥号、年号、年号 | B.庙号、谥号、年号 |
| C.年号、尊号、庙号 | D.尊号、谥号、庙号 |
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 B.耕犁技术的成熟 |
| C.精耕细作的开始 | D.单位亩产量提高 |
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
| A.农民生活艰辛 |
| B.土地兼并严重 |
|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
|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
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
|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
|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
|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
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 时间 |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
|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
宝钞23、银1、布1 |
|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
|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
银52、稻谷1 |
该表反映了( )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
|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
|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
|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