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完成小题。
红绿灯:不只是一部技术史
红绿灯的历史其实并不复杂,从技术来看,其发展不超过150年。
1859年10月,英国一位纺纱工人想出一个用灯光颜色控制交通的办法,他制造了一盏有活动遮沿设备的油灯带到伦敦,可惜这个发明并未引起政府重视,后来由于英国议会大厦前时常出现马车撞人事故,人们才再次重拾这项发明。世界上第一盏正式投入使用的交通信号灯出现在1868年12月10日,这盏身高7米,由德·哈特设计的红绿两色煤气灯出现在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一位警察手持长杆牵动皮带转换红绿两色:红灯停,绿灯行。据说,英国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颜色,是因为在当时的英国,妇女着红装代表着已婚,绿装代表着未婚。可惜的是, 这盏灯的历史只有23天,中断的原因是煤气灯突然爆炸使一位警察殉职。
英国人发明第一盏交通信号灯时,工业革命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美德崛起,新的发明开始更依赖于系统性的实验和训练有素的科学家。正如沃尔特·李普曼观察到的: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
交通信号灯便在美国人的系统性实验中不断进化,1914年,克利夫兰市率先在街道中恢复交通信号灯,随后纽约、芝加哥等城市也开始出现。这时的交通信号灯已从煤气进化为电气,这与现代的交通信号灯已经没有多少差距,除了信号灯本身,美国人还完善了信号控制系统,1917年,美国盐湖市开始使用联动式信号系统,他们把六个交叉路口作为一个系统,以人工方式加以集中控制。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已经开始根据检测器测量的交通流量来自动调整绿灯的时间的长短,到了50年代,美国人已经运用计算机系统调节红绿灯。并逐渐完善为今天的智能交通系统。
红绿灯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的历史,与人有关的故事其实才是最有趣的。世界上第一盏红黄绿三色、四方向的交通信号灯在1920年10月就已经投入了使用,这盏由警察威廉·波茨发明的信号灯,被安装在了底特律伍德沃德大街和福特街的交会处,其三色灯光的含义与今天基本一致,亨利福特纪念馆收藏了这一文物并进行展出。而用黄色代表“慎行”的想法也不新鲜,铁路系统很早就开始运用,1899年,纽约、纽黑文和哈德福德的铁路系统就使用了三色灯,红色是“停止”,绿色代表“全部清除”,黄色代表“谨慎”。
红绿灯不断发展,除了技术革新,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视觉感受。研究显示,行人对有特定含义图案的交通灯的感应度远远大于没有图案的红绿灯,除此之外,此前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色弱、色盲人士的需求。于是,1961年,心理学家卡尔·佩格劳为东德交通部设计了一种新的更加人性化的行人信号灯,与现在我们使用的人形信号灯不同的是,卡尔·佩格劳的设计中,原本单调的图案,不但变成了一个站立的和一个行走的行人形象,而且两人体型肥胖,带着帽子,动作略显夸张。
如今,层出不穷的创意设计早已让卡尔·佩格劳的发明不值一提,他设计的红绿灯小人也像很多地方的红绿灯一样,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红绿灯的技术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自动化控制→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文中画线处运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往事依依》选段,回答小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千家诗》中的诗句?
文中应用的诗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读了本语段后,你一定对读书有很大的感悟,请你写出一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那片飘飞的叶子
①风一次又一次打碎了叶子的梦,没有了往日的那份骄傲,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无奈的凄凉,一次又一次无望的抗争。终于,她飘落离了枝头。在漫长的刺骨寒冷的冬天里,叶子历尽了千辛万苦,尝尽了无尽的辛酸,它艰难地辗转,挣扎,仿佛一切都是徒劳。慢慢的,它绿色的血液开始蒸发,消逝,原本翠绿鲜活的身体已变得通体透黄,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是多么的寂寞与苍凉。
②总感觉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
③不知过了多久,那片叶子感觉到了一点点暖意,它疲惫地睁开眼睛仔细一看,原来春天来了,万物已开始吐绿。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盎然,一片一片新绿的叶芽已经挂满了枝头。听,小溪水哗啦啦,哗啦啦,唱着欢快的歌潺潺而来了,溪水清清凉凉的,缓缓地流淌着.....
④不知不觉,那片飘飞已久的叶子,躺在了溪水的身上,听着他唱,任他欢快地流,它多高兴啊!看,花儿开了,鸟儿飞来了,水草荡漾起来了,蝴蝶在空中也翩然舞起来了。叶子高兴极了,它醉了,这是怎样的惬意呀!叶子欣然地躺在溪水上,幸福地感受着溪水蓬勃的生命在自己身体内的流动,湿润,它感觉到了溪水将是她今生唯一不变的骄傲与执着。
⑤朦胧中,仿佛自己就是这片叶子。叶子神奇地亢奋起来,血液开始膨胀发热,迅速地窜进每一根血管,枯黄的颜面开始变翠,感受着阳光下的无比温暖 。叶子又依偎在一棵参天大树上了,这次她不惶惑,不忙乱,而且心满意足。叶子暗暗发誓,立在你的枝头,在春天的季节里,我要欢快地舞蹈,向大自然展示我的幸福;在秋天的季节里,我要唱着动人的歌谣,唱醉一个又一个温馨的梦境。
⑥我是那片叶子,生命中我有了新的希望,不再孤独。本文是一篇含义深刻、富有人生哲理的散文。作者两次写“自己就是那片飘飞的叶子”,请通读全文,谈谈作者先后两次描写“我是那片飘飞的叶子”,对生命的领悟有什么区别?
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的作用。
纵观全文,请赏析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链接材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链接阅读材料】(节选自海伦·凯勒的《享受生活》)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必须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
①“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生命中的“缺陷”就作者而言具体指什么?“如此多的方式”是指什么?
②请你用世界杰出妇女——海伦·凯勒的事迹诠释《那片飘飞的叶子》中所蕴含的哲理。
理性过了头,就是冷血
张枫逸
①近日,安徽省广德县返乡大学生李本超为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当地政府决定为其申报“安徽好人”荣誉称号。尽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获得社会赞誉,但他根本不会游泳却施救的行为,也引发公众讨论。
②不会游泳却下水救人并非首例,其中不乏见义勇为者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侠肝义胆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不过,每每发生类似事件,也总有人站出来充当“事后诸葛亮”,指责救人者太过莽撞,不考虑是否具备相应的救助能力,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③与见义勇为牺牲者的“冲动”相比,这些旁观者表现得足够“理性”。但是,理性过了头,就可能是冷血。诚然,我们一直在呼吁“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倡导在不损伤他人或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对他人提供帮助。不过,在危急关头,见义勇为者救人心切的冲动往往会盖过明哲保身的理性。前不久, 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
④围绕“大学生不会游泳下水救落水儿童溺亡”这则新闻,有网站推出即时调查。在回答“遇到有人落水你会怎么办”的问题时,超过六成网友选择了“报警”,仅有一成网友表示会“立即下水救人”。二者比例的悬殊不免让人忧心。难道其余九成网友都不会游泳没有能力救人吗?或许,在老人倒地扶不扶的事情上,一些人已经习惯了报警的方式,然而对于在水中苦苦挣扎的溺水者来说,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哪里还能再等警察闻讯赶来施救?选择“报警”的网友,在推掉风险的同时,却也推掉了责任,无限放大了自身的安全系数的另一面,是无限缩小了溺水者的获救可能,这种所谓的“理性”,不免让人感到冷漠、寒心。
⑤见义勇为永远与风险相伴。且不说电光火石的一刹那来不及多想,即使有时间考虑自身是否具备救人能力,谁也难有十足的把握。毕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水性再好的人,也可能因为事发场所的水况、被救者的反应等因素面临危险。如果一定要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许只有袖手旁观,把落水者的命运交给上天。然而,人毕竟是有情感的动物,正是舍己救人的人间大爱,唱响了一曲曲见义勇为的赞歌,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无畏精神,成就了见义勇为者的崇高与伟大。
⑥2014年4月22日下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周家镇8岁女孩李微微,为救落水小同伴,不幸溺水身亡。当地却以“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对这种行为不提倡、不鼓励”的理由拒绝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最终,面对舆论的质疑和批评,大竹县综合办决定重新按程序对李微微见义勇为的行为进行认定,且予以表彰。同样,我们并不提倡不会游泳者下水救人,但这丝毫不妨碍见义勇为牺牲者接受我们的敬意。“安徽好人”的称号,大学生李本超当之无愧,这不仅是对英雄的告慰,更是在呼唤更多的“好人”挺身而出。
(选自《演讲与口才》)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一小节以李本超见义勇为获得社会赞誉为例写起有什么好处?
“前不久,不会游泳的陕西西安市民王红军,却跳进水库勇救一名轻生男子。‘一条生命在自己眼前即将消失,那种煎熬是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无法承受的’。王红军的一席话道出了众多见义勇为者的心声。”说说这段话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近日,民政部等七部委部署落实了《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从各方面对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权益作了具体规定,又成立了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尴尬局面。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才会有更多的为正义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者出现。
针对以上文字,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⑴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⑵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⑶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⑷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⑸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⑹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选文有改动)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选文第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选文第⑴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以下问题。
老师! 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结合文章,理解第⑨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作者说,就是觉得老师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