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①生命,对每个人都是铁面无私的。那么,一个人可以活两次,不是很可笑吗?
②其实不是。
③我不妨举两个例子。生长在17世纪的英国人威仁爵士,他原来是格里汉学院与牛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但他在四十八岁那年,突然异想天开,他要改变自己的职业,开始过另外一种陌生的生活,从事一个新的创造性事业。于是他把自己的后半辈子献给了城市建设。他在后半生的四十年中,一共建造了五十三座教堂与座堂,单单伦敦的保罗座堂就使他名垂千古。称誉他的人都说,威仁爵士活了两次。
④中国唐代诗人温庭筠年轻时放荡不羁,出入于歌楼妓馆,“能逐弦吹之声,为侧艳之词”,为当时士大夫所不齿。他人到中年之后,一改旧习,先后任方城尉与国子监助教,治理地方,颇有政绩;为人师表,作风严谨。连他昔日的朋友都说温庭筠完全变了一个人。
⑤威仁改变职业,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另一项成就;温庭筠再塑人生,从风流才子变成了诲人不倦的老师。对他们来说,不是等于活了两次吗?
⑥在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活了三次,甚至四次都是可以做到的。美国博士史威原来研究宗教,是神学院博士,他后来改学音乐,成为音乐学院博士,又成了当时最杰出的风琴师之一。他中年之后,舍弃舒适的物质生活,去毒蛇猛兽出没的蛮荒野林之中考察。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成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博士。
⑦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充实,我们不妨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就之后,改变一下自己的爱好,把其他方面的潜能表现出来,让生命之舟驶向另一个成功的彼岸。由此可见,在生命的过程中要为自己另创新路,开拓新的人生境界。这对于充满活力的年轻人来说,尤其必要。
⑧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当一扇门向你关闭之际,另一扇门将向你打开。”
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⑧段有什么作用?
读完本文,你觉得自己有什么潜能可以开发?谈谈你将如何开发它。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说明文,回答小题。
外星植物的颜色
林泉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绿色星球,在它上面生长的植物多以绿色为主。科学家经过研究认为,其他星球上的植物可能比地球上的植物拥有更为缤纷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和黄色,甚至可能是七色彩虹中的任何一种,不过,蓝色除外。这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恒星的质量、温度决定着行星表面的环境状态,而环境状态又决定了生命能否出现、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外星植物如果存在,它们的颜色将取决于本星系的“太阳”光线的光质(光谱成分)。
光合作用最理想的颜色是黑色。从理想的情况来说,叶子颜色应该是黑色的,因为这样它就可以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便于更大限度地用这些光进行光合作用,来更多地制造自己的食物。然而,大自然为什么“选择”了绿色呢!
这就要从远古谈起了。地球上最初的植物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一种原始细菌。因为能够透进海洋里的光是很少的,所以,这种植物要进行光合作用,必须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才够制造自己的食物。所以,这种植物就呈现很暗的颜色,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在吃的海带的颜色。比如,生活在深水中的红藻含有一种叫藻红蛋白的东西,它就可以吸收很多种颜色的光,所以它的叶子就几乎是黑色的,这对在深水中进行光合作用是最理想的。后来,地壳运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这些植物必须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现在,它们生活在有充分光线的地方,再像原来那样,吸收所有颜色的光就容易被这么多的光线灼伤了。所以,绝大部分的陆生植物,由于光线充足,绿光完全没被吸收利用,而是都被反射出去了。我们眼睛接受到这种光线,所以看到的植物是呈现绿色的。
外星植物为什么不可能是蓝色的呢?地球外的植物也是绿色的吗?我们已经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大部分都是绿色,这是因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得最少的太阳光就是绿色光。而其他恒星发出的光的光谱可能与太阳不同,因此在其他行星上生长的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吸收和反射的光也可能不同。通过进化,外星植物会吸收光线中某一种或几种颜色。如果外星球上的植物叶片对红色光线的吸收最弱,那么这个外星的森林和草地非常可能是红色。科学家认为,彩虹光谱中的所有颜色都有可能成为外星植物的颜色,但是他们认为植物不可能是蓝色。外星植物不可能是蓝色,因为蓝色蕴含的光能比较高。植物对光线的吸收效率取决于光线蕴含能量的强弱,蓝光能量较高,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因此更容易被叶片吸收。这种直接的“颜色辨别法”等于为宇航员在太空航行中寻找生物提供了“第一准则”。通过分析其他星球的光谱得出的研究结果,宇航员在寻找外星植物时就会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颜色为目标。
(选自2010年第9期《百科知识》,有删节)
.外星植物如果存在,那么决定外星植物颜色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联系语境,说说文中加点短语“绝大部分”和“非常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文中画线句采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地球上绝大部分陆上植物呈现出绿色的原因是什么?
.外星植物为什么不可能是蓝色的呢?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重走老山界
彭华强
①文友来访,一起筹划重走红军长征经过的老山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曾写过《老山界》一文,老山界于是有了名气。
②老山界又名越城岭,它的中段位于湖南省东安县的舜皇山境内。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时,11月从广西全州渡过湘江,翻过位于广西全州与湖南东安、新宁“两省三县市”交界处的越城岭,向贵州方向前进。
③我们一行从永州出发,前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上午9时,我们顶着火辣辣的骄阳到达了舜皇山,此山因舜帝南巡狩猎驻跸于此而得名。沿着河谷向娥皇溪进发便来到蝴蝶谷,沿石阶而上入悠长峡谷,一路曲径通幽,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忽见小径旁有一块光滑巨石,其上刻有“庄周梦蝶”四字,果见几只彩蝶在绿丛中翩翩起舞
④峰回路转,前面的山路陡斜起来。我和朋友们走一会儿歇一会儿,还是汗流满面。抬头偶见石壁上红军当年长征时留下的标语:“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
⑤沿着陡峭的石阶一路上行,便到了《老山界》中的越城岭,是这条景点线路的最高峰。有陆公亭在此,亭侧有红军长征路线介绍。此情此景让我想到了《老山界》中最精彩的一段话:“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细细品味,真为当年红军的坚强、乐观而感慨、喟叹!如今,火把排成“之”字形的奇观再也见不到了,但可以见到的是“之”字形的蜿蜒山路。这是一条从山脚伸向云端的路,绝壁上开辟的水泥栈道,宽不盈尺,往上攀登,下面人的嘴几乎触碰到上面人的脚跟。真像《老山界》里描述的一样:“后面行军人的嘴几乎可以碰到前面行军人的脚跟或屁股。走了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已气喘吁吁,步履艰难了,走走停停,前面的人走不动了,后面等着的人也不想催。”
⑥历尽艰难后,终于登临绝顶,真个是“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只见群山环绕,苍郁秀美,云拂松涛,雾绕翠岗。上山容易下山难,这话一点不假。下山的小径没有石阶,全是泥土,裸露着的泥土全被古树根藤牵着绊着,非常坎坷,陡峭的梯阶是用竹子做的,踏在上面有点滑,好在没有下雨。“下山时,后者的脚差不多会踩到前者的头顶。往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们的脸,就在脚底下。”陆定一的描述丝毫不差,下山的路使人头晕目眩,胆战心惊。
⑦下得山来,我们坐于溪流边休憩养神,文友们不时发出感叹:“当年红军负重抬着担架和伤员,又不像现在有水泥栈道,不知历尽了怎样的艰险,才翻越这座大山。”今天的老山界,已成为健身疗养的好地方,但当我们走过这段艰险之路后,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充满敬仰。当年红军自这里走出,走上了胜利之路;我们今天从这里走出,得到的则是灵魂的净化、生命的升华
(2010年1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一行重走老山界的原因。
.第③段画线句子描写蝴蝶谷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对下文写越城岭有何作用?
.第④、⑤段中引用陆定一《老山界》原文语句,有什么用意?
.试说说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重走老山界》是一篇写在和平幸福的年代,重温老一辈革命者历尽万难、敢于献身精神的文章。读后,你的内心一定波澜起伏,请你说几句发自肺腑的话表达对革命前辈的崇敬之情。

阅读议论文,回答小题。
不比为贵
章剑和
  生活中要有不比为贵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
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与幸福,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不比为贵”的心态。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正因为郑老有这样的良好心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坦然、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因为那样只会让自己情绪低落。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世界科学巨匠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可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和富有,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幸福。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三十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大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领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十年中,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现在,他已经成为世界数学界的“数学之王”。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会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不受外界的干扰,干自己的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就是失去自我。不去和别人比,我们的日子就会变得悠然平静,从容不迫。不去羡慕别人,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自己的事业,达到自己的目标,过好自己的日子。
(2009年第6期《江淮·文摘》)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第二段引用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话,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人们应当怎样才能生活得欢悦和幸福?
.精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生活中互相攀比,有什么危害?

阅读说明文,回答小题。
白腹黑啄木鸟
李湘涛
啄木鸟是在森林中勤于啄木、嗜食森林害虫的著名益鸟,我国最为常见的是绿啄木鸟和斑啄木鸟,而白腹黑啄木鸟是其中最为珍稀的一种。
  白腹黑啄木鸟属于中型的鸟类,体长约为46厘米。前额、头顶、枕部为红色,头顶和枕部的羽毛伸长,形成一个长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也是红色,其余头、颈、胸和上体均为黑色,腰部和腹部白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还有铜绿色的光泽。雌鸟与雄鸟的羽色相似,但头顶不是红色,而是黑色,也没有红色的颚纹。
白腹黑啄木鸟在我国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山地,在国外还分布于韩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森林中鞘翅目的象甲、伪步行甲、天牛幼虫、金龟甲,鳞翅目的逼债蛾、螟蛾,以及花蝽象、臭蝽象、蝗虫、蚂蚁、蛴螬等害虫都是林木的大敌。采用飞机喷洒化学农药灭虫的方法,不仅花费巨大,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隐藏在树皮下,甚至钻入木质部的害虫,特别是小囊虫、天牛幼虫、蛴螬、白蚁等,用人工防治是很难奏效的。啄木鸟却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它的嘴强直而尖,不仅能啄开树皮,而且也能啄开坚硬的木质部分,很像木工用的凿子,它的舌细长而柔软,能长长地伸出嘴的外面,还有一对很长的舌角骨,围在头骨的外面,起到特殊的弹簧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以使舌头伸缩自如,舌尖角质化,有成排的倒须钩和黏液,非常适合钩取树干上的昆虫及幼虫。
白腹啄木鸟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树洞中,洞巢多选择在高大的死树和枯立木上,而不在活的树木上凿洞。每个洞巢都是由雄鸟和雌鸟自己啄成。有趣的是,它们用过的洞巢,第二年就不会再用了,有时它还在一年里凿上许多个洞,这样就为也在洞中筑巢,又不会自己凿洞的椋鸟、大山雀、红尾鸲、麻雀等森林食虫鸟类提供了条件,为这些保护森林的鸟类大军的繁衍生息做出了贡献。白腹啄木鸟每窝产卵2~4枚。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而在育雏期间,也正是它们大量消灭害虫的时候。
啄木鸟每天敲击树木约为500~600次,且啄木的速度极快,几乎是音速的两倍,它的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但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原来在啄木鸟的头上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它的头骨结构疏松而充满空气;头骨的内部还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含有液体,起到了消震的作用。由于突然旋转的运动比直线的水平运动更容易造成脑损伤,所以在它头的两侧都生有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消震的作用。这种精妙的防震设置原理,给防震工程学提供了安全运动防护帽和防震盔的正确设计方案。
(2010年第5A期《百科知识》)
.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白腹黑啄木鸟的特点。
.“白腹黑啄木鸟属于中型的鸟类,体长约为46厘米”句中“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为什么说啄木鸟有极为高超的捕虫本领?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白腹黑啄木鸟“头部则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非常剧烈的震动,它既不会得脑震荡,也不会头痛”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记叙文,完成小题。
风景树
张鸣跃
第一次看见那棵树时,我以为是棵死树,知青们都以为是棵死树。
那棵树在黄土高坡坡头一片乱石岗的中间,孤伶伶地定在那里,几搂粗的树干,几丈高处斜出几股分枝,酷像一只向上抓的巨大的枯手,没几个枝叉,通身铁灰色,无一片叶,纹丝不动。而周围正是春天,麦浪槐林野花嫩草,此树便死沉的有点恐怖。知青们也都在初来广阔天地的豪情壮志阶段,从好风景好空气中跑过来,打量一眼,就又跑进风景里去了。
知青们住的是连墙土屋,一起上工,轮流做饭。很快,大家都不再豪言壮语了,仅仅是天天上工的那种苦累,就可以让“知识人”的肉体和精神一起趴下。我是知青组长,有一天我装病不出工,队长来看我。
队长是个烈性汉子,一把拉起我,说:“别装了,我带你去看风景吧!”我没想到,他是带我去看那棵死树。我笑:“死树有啥好看的!”他吼:“放屁!这是活得最旺的一棵树,世上的树全死了它也不会死,它叫风景树!”
我很吃惊,还有这样的“风景”树?他说,只有叶有花的那叫假风景,就像刚下乡时的知青;这树才是真风景,就是人间活景的意思,当初山前全是乱石岗时,有不少这种树,那是万物的活精灵,后来就只剩下这一棵,它长得很慢,几百年也看不出动静,山里有过数次万物尽灭的大灾难,灾难过后,就只有这棵树活着!
我听出一种图腾之意,心中悄然震撼。
那天早上出工时,狂风突起,顷刻有大树的巨枝戛然折断,只听满山风吼,飞沙走石。我忽然想到了那棵树,一种见识精灵的巨大冲动,让我发疯似的跑向乱石岗,一次次被狂风刮得打着旋儿倒退,但我还是跑到了,站定了。
我看见了风景树。A它竟连摇摆都没有,如故地定在那里,只有如手的枯枝在风中微微摇动,就像和风戏逗打招呼一般
我大叫起来,兽般地嚎叫,因为没有语言可以表达我的震撼!
这种风叫钻山风,很快就停息了。B山上的槐林大片大片地倒下,不少被连根拔起,乱石岗本无遮拦,风停之后全变了模样,沙石杂物全没了,地表之下的大石还在,大石之间是空无一物的沟沟壑壑。只有风景树还是老模老样,不过也让我看到了它的根,比树干还要粗壮的根,在大石之间无穷无尽地绵延曲伸,伸向更深处的沙土,呈现出鲜红如血的生命!
我终有所悟。就在我沉吟时,肩膀被人重重地拍了一下。是队长,铁塔般站在我身后,微笑。我还没说话,他给我一把砍刀,指了指树:“去试试!”我疑惑,摇头。他大笑:“去吧!试试!”
我慢慢走近树,试着砍了一下,“当”的一声,刀落地了,手麻木了。我惊呆了,这哪里是树,简直就是石头,不,是钢铁!
队长拾起砍刀,大吼一声砍下去,这才有了刀入木质的脆响,也只砍出一道印。我看见了,有暗红色的汁液溢了出来,顺着刀口下流,好旺!队长对我说:“明白了吧?它是活的!”
它岂止是活的!
我对下乡乃至人生的思考就是从那棵树真正开始的。我开始拼力以那棵树的姿态影响我的知青同志们,我带他们无数次地去看那棵树,风里,雨里,快倒下时的挣扎里。直到回城之后多年,我还经常和妻儿一起去看那棵树。
我的根是那棵树,我一直在写那棵树。那棵树其实也就是养活了我们所有人的农民,几千年来,世道颠荡改朝换代死去活来,最后都是在农民这块不死的基地上再爬起来。物化竞奇的现代,在土地之上演变着“石头的史诗”,其根其魂仍是这万古不变的“风景树”!
(选自2009年第10期《思维与智慧》)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对风景树的思想感情是怎么变化的。
.第一次看见那棵树时,“我”和知青们为什么都以为它是一棵死树?
.“我”和知青们都以为的一棵死树,为什么被称作“风景树”?
.文中画线句子A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批注,是一种最常用的读书方法,是给文章加上批语和注释。试联系语境,给文中画线句子B作批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结尾写道:那棵树其实也就是养活了我们所有人的农民。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