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杨 (向成)你说丢人罢?……这样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 (走进,不幸听到了对她的批评,向杨)什么?你讲什么?你骂人是不是?
(向成)成先生,你听见的,他破口骂人……
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吴 (再转向杨,一逼)你以为我没有听见是不是?无耻,我请问你什么叫无耻?(得不到答复)无耻,是的,旁人的事,不用他管,他来多事,才是(A)无耻。一个在背后骂人的人,才是(B)无耻。……
吴 (再逼③)……一个大学生,以为了不得,自己说话不通,还想来教训旁人,自己以为是受过高等教育,开口骂人!泼妇,请问什么叫做泼妇?哪一个是泼妇?讲啊!
吴 (三逼⑤,转到杨的面前)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人了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C)无耻!下流!混蛋!
吴 (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 (理屈词穷,闭紧了嘴辱,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色,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⑦)三块钱——国币。
成 (危险风波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收拾棋子)
文中(A)(B)(C)三处的“无耻”,其具体含义是否一致?为什么?
选段中“一逼”“再逼”“三逼”和“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的舞台说明在剧本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选段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成众怎样的性格特征?
结尾处的“和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成众的棋局来终结全剧,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分析。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8分)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①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②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④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⑤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⑥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呜。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台湾女作家简蝴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⑦继续翻阅资料——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⑧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⑨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⑩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问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11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试简要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2分)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2分)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2分)
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6分)
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⑩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8分)
站在蝉的角度思考
吴安臣
①刚想睡个午觉,突然一声接一声的蝉鸣搅得人心烦意乱。跑出去拾一块石头朝树上猛地砸去,但它毫无反应。它依然叫。我依旧烦。这才想起蝉这东西据资料记载是没有听觉的。
②于是试图用鞭炮声来驱赶蝉。可是鞭炮声过后蝉鸣如故。类似的动作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也做过。他曾经在栖有鸣蝉的大树下连连扣发装满火药的猎枪。可是尽管声如霹雳,对蝉毫无影响。它依然放声欢歌。法布尔大约正是由此得出蝉是没有听觉的结论。但是近日我才知道蝉实际上是有听觉的,只是这听觉仅限于同类之间罢了。它的听觉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都是针对同类的。所以它根本不会理会我们的恐吓。
③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吧,蝉给我们的印象很差。它就像一个聒噪的最拙劣的歌手一样唱通了每一个夏天,它们甚至半夜三更了都还在月亮下叫唤几声,不然辛弃疾《西江月》里怎么会说“清风半夜鸣蝉”呢。对于这个拙劣的歌手.小时候我们都是在它们还没变成蝉之前全数将它们消灭。在它没有“金蝉脱壳”之前就叫它下到油锅里。
④记得那时夏天傍晚放学后第一要做的就是在榆树、泡桐树或者柳树根下仔细寻找那些即将破土而出的蝉幼虫.河南当地人管这幼虫叫“爬蚱”。清洗后就放进了锅里,装点盐.煮熟后我可以甚至连壳一起嚼下去,那肉鲜美得决不亚于现在吃到的任何肉,也许是那时生活艰苦吧,才会有这种特殊的感觉。
⑤到了城里发现爬蚱居然卖到十多块一斤!才愈加明白这玩意的肉质的确非同凡响。吃掉爬蚱——蝉的幼虫这招够狠毒的.但第二天蝉鸣依然,这时我等只有干瞪眼了,因为,在我们睡着的时候.又有许多的爬蚱变成了蝉飞走了。
⑥后来又发现:其实蝉这种昆虫在古代居然是身处劣境、品行高洁者的象征。曹植曾经在《蝉赋》里把蝉喻为品德纯正的贞士。大约是因为这点吧,在古代文人的笔下,连蝉的叫声也变得美好起来。古人甚至认为,人若要不虚度此生,有八种声音不得不听,夏日的蝉鸣就是八声之一。连贵为天子的唐太宗,也极欣赏蝉呜。他的《赋得弱柳鸣秋蝉》诗:“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把那个蝉写得可以说是趣味无穷。难道古代人不懂欣赏?还是蝉那时叫声的确婉转?不过我想,现在这玩意总不会有人再歌颂它了吧?但我又错了一台湾女作家简蝴在《夏之绝句》里就对它褒扬了一番:“蝉声把我整个心思都吸引了过去,就像铁沙冲向磁铁那样……就像一条绳子,蝉声把我的心扎捆得紧紧的………‘聆听,也是艺术……你便觉得那蝉声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紧紧扯在手里的愁……”看吧!蝉还有这等功效!着实让我又大跌了一次眼镜。
⑦继续翻阅资料——又发现我真的不了解蝉:可怜的蝉,为了等待“金蝉脱壳”、获得自由的那一刻,要在地下过上漫长的暗无天日的生活。不同的蝉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美国有一种“十七年蝉”,它的幼虫在泥土里呆的时间竟然长达十七年。是世界上生长周期最长的昆虫。不过这些在地下度过十七年暗无天日生涯的虫子,却只能在这光明的世界上度过短短的几星期。
⑧法布尔这样写道:“也许上帝给予一种格外的恩赐,必先索取昂贵的代价。我不知蝉是否与上帝有过这样的盟约,蝉在飞之前曾有过多年的地下生活,像一个艰难的矿工沉身于湿冷、黑暗孤寂,只为有一天可以飞。蝉以非凡的毅力来等待那个遥远无边的理想。若干年的艰辛:一夏的飞翔——蝉的一生。在时间上,蝉的生命里苦难与幸福的比例严重失调。可是一代又一代.蝉们义无反顾地走着这条老路。”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所以生命短暂,但它用抵押的美色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飞翔。
⑨蝉的生命是短暂的,可是它用了一生的时间来歌唱。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美总是瞬间的、脆弱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都是这样。然而花谢花还开,月圆月又缺。而每年蝉声依旧,依旧像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如果人们都能知道蝉十几年一鸣,如此难得,又如此短暂,能不珍贵吗?
⑩记得西方有个荆棘鸟的传说,说有一种鸟它毕生只歌唱一次,但歌声比世上任何生灵的声音都悦耳。它一旦离巢就要去寻找一棵荆棘树,把自己钉在最尖最长的刺上,然后在树枝问婉转啼鸣,这时它完全超脱了垂死的剧痛。一次绝唱,竟以生命为代价!然而整个世界都是屏息聆听这卓绝的歌唱。可惜的是世间并无这样勇敢的鸟,倒是蝉体现了这种类似的精神。可是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原因多重,其一是蝉以吮吸树汁为生.被归为害虫之列。其实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必须有一些食物,如虎豹的矫健是用无数羚羊的丧生换来的。可人比较欺软怕硬,对凶猛的动物不敢妄加评判,只有去声讨蝉的罪过了。
11因为它是害虫吧,是的!我们把它——弱不禁风的蝉定为了害虫,我们去捉那些即将出壳的蝉似乎就成为了为了正义。蝉成了具有高蛋白的盘中餐。蝉积年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今天再看到被炸得油汪汪、金灿灿的蝉躺在盘子里时——我的确说不出什么,只觉得弥散在心的是真正的惭愧。
试简要说明下面加点的词语和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人们为何乐意接受一个虚幻形象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确凿的存在呢?(2分)
(2)蝉把美抵押给了上帝(2分)
(3)含辛茹苦的理想被扼杀在即将实现的最后一刹那。(2分)
人类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如果真正“站在蝉的角度思考”,人对蝉有哪些误读?试结合全文的内容加以概括。(6分)
文章从写“我”驱蝉开篇,第⑩段又写了荆棘鸟的传说。试比较这两处写法的异同,并说明它们对于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英文缩写,一般被译为企业识别。追溯历史,大致可以认为,原始人的图腾信仰是最原始的CI,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图腾是指“一个氏族的标志和图徽”,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CI设计,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简单地说,即企业包装。它是现代企业走向整体化、形象化和系统管理的一种较新的概念。它将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生产、流通等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从而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以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开发和设计的行为被称为CI设计。
CI最初应用于企业,学界一般认为1914年德国AEG电器公司最早运用。AEG公司在其生产的电器系列产品上,首次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 Berll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当时,AEG把商标用在其系列化产品上,还用到包装、海报、便笺、信封、橱窗等上面,成为统一视觉识别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工商业迅速发展,产品逐渐趋于同质化。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纷纷采用统一符号标识企业。较早的如意大利奥利维提公司,其设计运用了标准字体;1951年美国的CBS公司将威廉·哥顿(w.II Jan Golden)设计的标识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介,成功地将CI系统种植于公司和社会;1956年,美国著名的IBM公司采用了沿用至今的企业标识,并在其后的CI经营中,将这个标识变成了计算机的代名词。113M公司通过CI设计塑造企业形象的经营手法。使其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这些公司的成功,使得其他企业纷纷效仿。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5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可口可乐公司1969年就曾宣称,即使公司一夜之间化为灰烬,照样能起死回生。因为当时它的公司商标价值30亿美元,而有形资产仅10亿美元。有形资产的消失只能算做是肉体创伤。肉体创伤迟早会愈合则是显而易见的。
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在台湾兴起时为70年代后期,80年代中后期开始盛行。诸如台塑、味全、统一、宏基电脑等企业先后导入CI.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80年代末,CI在我国大陆开始露面,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受到国际化和市场化经营的感召,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导入了CI系统,揭开了CI在中国大陆传播的序幕。
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企业识别CI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CI是一种塑造企业形象的工具,也称企业形象识别,有效的识别标志,可以使公众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
B.CI设计将企业经营的因素,从文化和传播的角度,通过挖掘、归纳和整合,使其在社会信息传播中形成有效的识别标志。
C.德国的AEG公司采用波恩·贝汉斯(Peter-Berlaens)设计的企业识别符号,开创了企业实施统一的视觉系统的先河。
D.西方企业界通常认为,一个品牌可被吞没、转让,但一般不会破产、消亡,这里的品牌指的就是企业识别CI。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原始人的图腾信仰就是部落群体集体意志的标志,因此可以说,CI几乎是与人类的原始文化生长一起出现的。
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复苏,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经营者开始强调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同时采用了统一符号标识企业。
C.1970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经过多年策划后正式导入CI,其充满律动的标志和标准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价值以亿为单位计算。
D.CI在我国的发展较晚,70年代后期在台湾兴起,80年代中后期在台湾开始盛行,在大陆的发展还要晚一些。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IBM公司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计算机行业首屈一指的霸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通过CI设计塑造了企业形象。
B.对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司来说,CI已经成为他们无形的资产,有形的资产可能消失,无形的资产价值不可估量。
C.顺应时代潮流,现代企业只要导入CI,就能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这一点已经得到证明。
D.80年代末,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率先导入了CI系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各题。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⑵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怎样理解第二部分画线句子的含义?                                  
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余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请联系中文的纯洁度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k^s#5*u,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k^s#5*u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k^s#5*u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k^s#5*u。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k^s#5*u,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答:


(2)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


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