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黄龙二年春正月……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
——《三国志·吴书》
材料二:元祖至元二十八年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并给银符,往使琉球。
——《元史·琉球传》
材料三: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四:如图
         
胡锦涛会见连战                       汪辜会谈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三国时期和元朝时台湾先后被称为               (2分)
(2)根据材料三,“去年”是近代台湾离开祖国怀抱的年份,这一年是        年。(1分)
(3)根据材料四联系所学知识,改革开放后为解决台湾问题,确立了对台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政策已成功解决了哪些地区的回归。(4分)
(4)在1993年“汪辜会谈”中双方达成了怎样的协议?(2分)
(5)当前台湾的一小撮分分裂分子在国外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积极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办?(2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蒙古灭西夏与金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探究以下的问题。
(一)幸福的生活:

图一:科举考试图图二:宋代耕织图图三:《清明上河图》
(1)图一中的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时期?宋代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这反映了宋代什么样的国策?
(2)图二描述的是江南农民种植水稻的场面。当时种植的优良水稻是什么品种?
(3)图三描绘了哪一城市的繁荣景象?当时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什么?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二)多彩的风貌:

图四:燃爆竹图五:祭扫图六:蹴鞠
(4)图四和图五分别反映的是宋代什么节日的习俗?
(5)你知道蹴鞠是现代哪一运动的鼻祖吗?
(三)文明的思考:
(6)结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宋朝社会生活的认识。

元朝时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假如你是他的翻译兼顾问,请你帮他解答如下疑问:
(1)马可·波罗就许衡《鲁斋遗书》中“国家仍处溯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的观点,提出了疑问:忽必烈为什么要仿效汉法改制?
(2)忽必烈即位后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说明了忽必烈推行什么政策?他还设立了什么机构来专门管理?
(3)马可·波罗来到泉州游历,经常看到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等族人结婚的场景,你能告诉他这种情况导致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4)“56民族,56朵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在《马可·波罗行纪》一书中描述了中国元朝“一家”高度发达的文明,马可·波罗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你能猜猜元文明高度发达的背后包含着什么道理吗?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
材料一:

材料二: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
材料三:如图。

材料四: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唐朝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
(2)根据材料二请回答宋代哪里已成为重要粮仓?
(3)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哪个时期?
(4)根据材料四请写出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所设立的港口是什么?
(5)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些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阅读下列诗句,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请分别写出材料一、材料二诗句的作者。
(2)材料一作者被人们称做什么?该诗人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与他的诗歌创作成就相当的还有谁?
(3)材料二中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9年8月初,广东禁烟的消息传到了英国,英国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刻发出一片战争喧嚣。他们纷纷致书英国政府,狂妄叫嚷:“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大不列颠现在极应以武力方式向中国要求‘恢复名誉’了。”
材料二: 1895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出了一副对联,其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当他把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对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对出下联:“天无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
(1)大不列颠为“恢复名誉”以武力的方式对中国发动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最终的结局如何?(1分 )
(2)依据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这是哪次大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从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分析指出英日大侵华,中国遭受巨大的民族耻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