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分析: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
实验编号 |
实验药品 |
分解温度(℃) |
① |
氯酸钾 |
580 |
② |
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1:1) |
350 |
③ |
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l:1) |
370 |
④ |
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1:1) |
390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由实验__________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2)实验所用的三种物质,催化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1)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验证它在化学反应前后 __ 不变;
(2)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____
(3)同种催化剂,还有 因素可能影响催化效果。
有人提出运用高科技可以使水变成汽油,小明认为可以用物质组成的观点揭开这个骗局。以下是小明的实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根据水的组成和汽油的组成判断,水是否可以变成汽油?
【猜想与验证】(1)探究水的组成。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
通电一段时间后,经过检验可知,试管1中的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 |
实验目的 |
①点燃使用汽油作燃料的油灯 |
![]() |
![]() |
②将光洁干冷的小烧杯罩在油灯火焰的上方 |
现象: |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水 |
③将内壁蘸有 的小烧杯罩在油灯火焰的上方 |
现象: |
证明汽油在空气中燃烧后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
该实验说明:汽油的组成中肯定含有的元素有 (写元素符号)。
【得出结论】因为汽油和水的组成元素不同,所以水不能变成汽油。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
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作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铁>锰>铜。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①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②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③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是:
。
(2)铜与锌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种黄铜的组成,取2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同一种稀硫酸,并将每次加入稀硫酸的质量和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
|
第1次 |
20 |
17.4 |
第2次 |
20 |
14.8 |
第3次 |
20 |
12.2 |
第4次 |
20 |
12.0 |
第5次 |
20 |
m |
①表格中m=;
②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类比学习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Na2CO3、NaHCO3溶液均能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Na2CO3、NaHCO3溶液均显碱性。
【产生疑问】Na2CO3溶液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那么NaHCO3能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吗?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实验探究一】NaHCO3能否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
(1)将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混合,产生白色沉淀。已知Ca(HCO3)2能溶于水,那么此白色沉淀是,由此证明了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也能发生反应。为了进一步了解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继续探究:
【实验探究二】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作出猜想】猜想①只有Na2CO3猜想②Na2CO3和NaOH猜想③只有NaOH
(2)同学们作出这三种猜想的依据是。
【查阅资料】Ca(OH)2少量时:2NaHCO3 + Ca(OH)2 = Na2CO3 + CaCO3↓ + 2H2O
Ca(OH)2过量时: NaHCO3 + Ca(OH)2 =" NaOH" + CaCO3↓ + H2O
老师提示:考虑(1)中实验反应物可能存在过量情况,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还有两种可能。同学们补充:猜想④NaHCO3和Na2CO3猜想⑤Ca(OH)2和NaOH
【讨论交流】
(3)用以下试剂实验,无法排除任一猜想的是:
A.酚酞试液 B.紫色石蕊试液 C.稀硫酸
【进行实验】
(4)王欣同学取少量(1)实验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由此可得出结论: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没有,肯定猜想是错误的。
(5)李进同学取少量(1)实验中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出结论:猜想是正确的。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6)为进一步确认李进同学的结论,请你设计不同于他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
预计现象 |
取少量实验1静置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足量)。 |
【总结反思】
(7)如果要使NaHCO3溶液与澄清石灰水溶液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碳酸钠,则反应物中Ca(OH)2与NaHCO3质量比必须小于:。
Ⅰ.小明设计了下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试回答:
(1)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2)实验开始时,先要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序号:①加热 ②通一氧化碳)。
(3)实验过程中,B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Ⅱ.为分离A装置中反应排出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小明又设计了右图2的装置(铁架台、铁夹等装置已略去,a、b为活塞)。
(1)当关闭活塞b,打开活塞a时,可分离得到(写化学式,下同)。
(2)然后关闭活塞a,再打开活塞b,又可分离得到。
Ⅲ.对于A装置中反应后得到的红色固体(此时氧化铜已全部反应完),
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氧化铜经一氧化碳还原不仅能生成铜,还可能生成氧化亚铜(化学式为Cu2O)。②Cu2O是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在酸性溶液中,可发生反应生成Cu2+和Cu。
【提出猜想】氧化铜经一氧化碳还原所得到的红色固体中除Cu外还可能含有Cu2O。
【进行实验】小明设计了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
实验步骤 |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
化学方程式 |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
【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的缘故;
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
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的缘故;
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分数大小有关。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理论分析】:
(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
。
(2)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理由是。
【实验设计】
(3)为证实丙同学的猜想,还需作如下实验,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 |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 |
1.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氢氧化钠溶液。 |
①。 |
2.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
②。 |
(4)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看到:溶液先变成红色,一会儿红色又消失。因此酚酞红色褪去与氧气无关。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设计如下实验证明并完成有关问题:
实验方法 |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
方案一:分别配制不同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试液。 |
质量分数小的溶液中红色不消失,质量分数大的溶液中红色会消失,则证明 ①。 |
方案二: ②。 |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