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选自《在梦中搁浅》)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作者认为“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
为什么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
刘洪波
据测算,湖北襄樊更名为襄阳,仅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费用将不下亿元。这说的只是更名成本,而且是直接可见的成本。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成本在心理:对一些出生和成长于“襄樊”时代的人来说,地名的变化,会产生一种“被掏空了的感觉”。然而。无论直接的经济成本也好,还是间接的心理成本也好,如果更名是合理的,那么长远而言,不是大问题。只是提醒人们地名更改总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襄樊有60年历史,襄阳的历史是2000多年。襄樊源于襄阳与樊城,得名于l950年。那正是一个政权的初生期,襄樊隶属襄阳行署。此时襄樊为市名,或有区别于行署名称之意。但'-3时及后来很长时间,行署与治所名称相同的并不少见。两地各取一字以成新名。其实使我更容易想到“晋绥”“鄂豫皖”“湘赣”等根据地命名之法,这算是一种新的地名文化吧。尽管像武昌与汉口、汉阳合称“武汉”,这种情况也前已有之,但几个地名各取一字合成新名,确比根据地命名更为普遍。
地名一旦生效,影响当然巨大。一切历史,在新地名下书写;更重要的是,生老病死在新地名下完成,从而地名也变成很多人个人的历史。然而,每一次新地名生效,这样的事情都会发生,“寰樊”从无到有,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在政权初生期的兴奋中,人们对这个地名确曾有过“非驴非马”的感受。
但无论如何,行署襄阳仍然作为一个大地名存在,尚可使地名的历史温情延续。后来撤销行署,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时任市委书记表示当时“缺乏文化传承理念”,就是这个意思。而另一个考虑,即“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作为曾经发生的历史,可令人哑然无语。在湖北,考虑两地情绪的地名,更荒唐的无过于“荆沙市”。这个在荆州与沙市的地市合并中专为照顾情绪而搞出的非驴非马的怪物,很快终止。两年之内,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还是要看到,毕竟迅速变回“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又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湖北襄樊复名襄阳,与其说是引起地名更名的新一轮风潮,不如说是引起人们对地名文化的关注。地名作为一个地方的标志,被视为最便捷、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从而成为不少地方用心琢磨的对象。更名本身有改旧布新的快感,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能产生改名行动,我的家乡,原称沔阳县,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据说是因为“沔”字难写,而且音近“绵阳”。更多的地方为“擦亮旅游名片”而改名,确实收效可观,而且旅游地点本身也大多具有文化内涵,这类改名中只有“黄山”替代“徽州”使人有些怅然若失。
换名需要多少成本,会带来多少收益,不足以衡量改名是否合理,而只能证明改名需要慎重。地名,更重要的是传承一份历史的温情。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依托于此,使人知道历史的厚度、大地的坚实,并产生地方认同、乡情史思。
当然,每个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不一致,不是所有改过名的都需要复归。但总体上说,如果可能,应该尽量还回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成功的改名比比皆是,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没有改朝换代,地名天翻地覆,这样的情况,历史上怕是少有。几十年前,张奚若指责“轻视历史,迷信将来”,近些年的地名乱象,也算是一个表现。
(选自2011年1月28日《凤凰博报·刘洪波的博客》)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首段所说“巨大的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巨大的代价”是指一个地方更名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包括高昂的直接可见的经济成本和当地民众因地名变更所要承担的使之产生“被掏空的感觉”的心理成本。 |
B.在新中国政权初生期,“襄樊”这个地名从无到有,让当时的人们付出了心理成本,产生“非驴非马”的感受。 |
C.当年荆州与沙市合并时改名“荆沙市”,两年之内又复名“荆州市”,所付出的直接成本是高昂的。 |
D.虽然如今“襄樊”复名“襄阳”,但此前却因为已经“制造了几代人的心理代价”,所以心理成本的付出远比经济成本的付出更为高昂。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襄阳行署撤销后,“襄樊”驾乎其上,“襄阳”仅为城市的一个区名。历史地看,“襄樊”替代“襄阳”,是“缺乏文化传承理念”的,可视为地方命名上的一次篡夺。 |
B.为照顾两地情绪,荆州市两年之内,两易其名,招牌两换,直接成本可谓高昂,但毕竟迅速变回了“荆州市”,尚不至于如“襄樊市”这样,制造几代人的心理代价。 |
C.“沔”字难写,而且“沔阳”音近“绵阳”,据说这个简单的理由就促成了“我”的家乡沔阳县在县改市时更名为“仙桃市”。 |
D.为“擦亮旅游名片”,“徽州”改名“黄山市”,尽管收效可观,而且该旅游地点本身也具有文化内涵,但多少还是让人有些怅然若失。 |
文中说“改名需要慎重”。下列不属于“要慎重”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一个地方更名后,必须更改公章、牌匾、地图、证照等,这些必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费动辄上亿元,经济成本昂贵。 |
B.从当地民众的角度上看,个体的生老病死都是在特定地名下完成的,地名也是很多人个人的历史。一旦改名会让人产生“被掏空了的感觉”,民众付出的心理成本巨大。 |
C.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有无数代人生活,诗文歌赋、地方史志、记忆积淀、乡关所寄,都依托于地名。地名,是历史传承的载体。更改地名往往会割断该地的历史文脉。 |
D.总体上说,过去改过名的城市,如果可能,应该尽量复名,以恢复被割断的地名历史,不能受制于几十年、十几年的误植而怕花钱。 |
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的主要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倘我为马
粱晓声
①马的一生像人的一生,也有着命运的区别。
②军马的一生豪迈荣誉;赛马的一生争强好胜;野马的一生自由奔放;而役马一生如牛,注定了辛劳到死。
③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布封,写过大量关于动物素描的散文。其中著名的一篇就是《马》。布封这篇散文可以说简直精美得空前绝后。因此对于马,我想,不可能有第二个人比布封写得更好。布封认为:“在所有动物中,马是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的。”我也这么认为。我觉得马堪称一切动物的模特。布封是那么热情地赞美野马。他写道:“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它们邂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料,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生存……所以它们远比大多数家马强壮、轻捷和有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也就是说,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④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成为一匹野马。
⑤成了作家后,我在自己智力所及的前提之下,多少领略到了一些自由想象的快乐。但我对于自由思想的权利的渴望,尤其是对公开表达我的思想的权利的渴望,也是何等之强烈啊!
⑥想象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是不一样的。美国电影《侏罗纪公园》是自由想象的成果,苏联小说《日瓦格医生》是自由思想的作品。前者赚取着金钱,后者付出了代价。如果我的渴望真是奢侈的,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吧!我知道是野马就难免会被狮子捕食。在我享受了野马那一种自由之后,我认了野马不幸落入狮口那一种命。
⑦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
⑧因为在战场上,战马和战士的关系,使人和动物的关系上升到了一种几乎完全平等的程度。一切动物中,只有战马能做到这一点。它和人一样出生入死,表现出丝毫也不逊于人的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不会说话的战友”——除了战马,没有任何动物,能使人以“战友”相视。人对动物,再也没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当然,军犬也被人视为“战友”,猎人对猎犬也很依赖。但军犬何曾经历过战马所经历的那一种枪林弹雨、炮火硝烟?再大的狩猎场,又岂能与大战役那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悲壮相提并论?不能如野马般自由地生,何妨像战马似的豪迈地死!
⑨倘我为战马,我也会凝视着战士向我举起的枪口。或刺向我颈脉的尖刀,宽宏又镇定。
⑩因为战斗或战役的胜利,最后要靠战士,而不能指望战马。因为那胜利,乃战士和战马共同的任务。因为既是战马,它的眼一定见惯了战士的前仆后继,肝脑涂地,惨伤壮死。战士已然如此,战马又何惧死哉?
⑪倘做不成战马,做役马也行。
⑫布封对役马颇多同情的贬意,他在文中写道:“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告终;它被奴役和驯养得已太普遍、太悠久,以至于我们看见它们时,很少是处在自由状态中;它们在劳动中经常是披着鞍辔的;它们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出的皱纹使嘴变了形,腹部留下被马腹带磨光了毛的深痕,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
⑬但某些人身上,不是也曾留下了劳动者的标志么?手上的老茧、肩上的死肉疙瘩等等。只要那劳动对世界是有益无害的,我不拒绝劳动;只要我力所能及,我愿承担起繁重的劳动;只要我劳动时人不在我头顶上挥鞭子,我不会觉得劳动对一匹役马来说是什么惩罚……
⑭正如我不情愿做宠犬,我绝不做那样的一类马一一“就是那些在奴役状况之下看似自我感觉最良好的马;那些只为着人摆阔绰、壮观瞻而喂着的马,供奉着的马;那些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金银饰物的马。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颈鬃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这一切带来的侮辱,较之它们廊下的铁蹄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⑮是的,纵然我为马,我也还是要求一些马的尊严的。故我宁肯充当役马,也绝不做以上那一种似乎很神气的马。因为我知道,役马还起码可以部分地保留自己的一点儿脾气,而以上那一种马,却连一点儿脾气都不敢有,人宠它,是以它应绝对地没有脾气为前提的。
⑯我也不做赛马。我不喜欢参与竞争,不喜欢对抗式的活动,这也许正是我几乎不看任何体育赛事的主要原因。
⑰倘我为马,我愿模范地遵守马作为马的种种原则。我将恪守马的尊严。
⑱而我最不愿变成的,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马一一要么是人;要么是马;要么什么也不是。如若硬要如此,请上帝干脆没收了我轮回的资格!联系全文,请分别说说“野马”、“战马”、“役马”喻指哪类人?
野马:____(15字内)
战马:___
役马:____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6分)
(1)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它们邂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料,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生存。
(2)当然,军犬也被人视为“战友”,猎人对猎犬也很依赖。但军犬何曾经历过战马所经历的那一种枪林弹雨、炮火硝烟?再大的狩猎场,又岂能与大战役那一种排山倒海般的悲壮相提并论?作者从“恳求造物主赐我成为一匹野马”、写到“做不成野马,做战马也行”、再到“倘做不成战马,做役马也行”,三者的顺序能不能调换?简要说明理由。
第⑥段中作者写到“想象的自由和思想的自由是不一样的。”请结合文章,并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乾隆帝御制《盛京赋》散谈
王充闾
说到《盛京赋》,人们自然会想到赋(尤其是汉赋)这一古代重要文体的发展源流。赋是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长期交流、渗透、融合的产物。自从战国后期诞生以来,特别是汉代大赋的出现,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号称“赋圣”的司马相如确立了汉大赋“劝百讽一”的体例:通篇大肆铺陈辞藻,极尽夸饰、赞美之能事,最后带上几笔,略显讽谏之意。典型的赋,一般包括三大部分,即序、正文和被称作“乱”的结尾。它的“丰辞缛藻,穷极声貌”,非常适合对盛世的歌功颂德,能够迎合封建帝王的豪华追求与骄奢心理。因而与政治结合得比较紧密,很受最高统治者的关注。
这种汉大赋,有一些是咏诵名都胜邑的——主要是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皇都,以彰显帝京文化,盛赞政治体制、礼仪制度。内容多是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罗列宫观物产,杂谈禽兽草木,等等。最早的有扬雄的《蜀都赋》,傅毅的《洛都赋》,而以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为最著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徐干的《齐都赋》,刘桢的《鲁都赋》,左思的《齐都赋》,而声名最为显赫的是左思的《三都赋》。迨至唐宋时代,赋这一文体出现了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那种大赋形制的京都赋就相对稀少了。
乾隆帝这篇以陪都为题材的三四千字的大赋,具备了一般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诸如用韵、对偶、讲求文采,铺张扬厉,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以意象、形象为表现手段,等等;同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其内容与形式,都深深刻上了汉大赋的烙印;而且囊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的内涵。像班固的《两都赋》,主要状写东西二都山川形胜、物产丰饶、宫室之美、田猎之乐,并且包孕了抑奢崇俭的内涵;而左思的《三都赋》,是写三国时期三个京都的壮美形势,刻画封畿的环境,市井的繁荣,宫室的瑰丽,游乐的盛况。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蜀都写其险阻,吴都写其富饶,魏都写其壮伟和典章制度。《盛京赋》集其大成,既陈述此次恭谒祖陵的宗旨、感受与经过;更写出盛京的地理位置、山川形胜,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又追怀开国时期文武功臣;再由彰显军威的围猎,延及耕桑农事,国富民殷,宫室富丽,内容十分繁富,显现出意在雄视百代的帝王文学的气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有些句子袭用前人辞赋名篇;堆砌、凑泊,杂沓、繁琐;而且使用一些生字僻字,晦涩难懂。应该说,有些缺陷也是此一文体本身带来的,不独此赋为然。……
其实,正如王国维所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各种文体都有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颓的必然历程。近年,国内掀起一阵作赋热潮,“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但实事求是地说,除了部分具备赋体特征、文学性较强者外,许多作品有其名而无其实。有一些敷衍成篇,无非像那类既不合乎格律又缺乏文采的所谓“传统诗”,是不具备传诵价值的。(节选自2010年11月02日《天津日报》)下列有关对《盛京赋》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盛京赋》是清高宗乾隆帝创作的、能让人联想到“赋”这种古代重要文学体裁的发展渊源的大赋。 |
B.《盛京赋》是乾隆惟一以都市为题材的作品,沈阳人将把它作为文化名片让人感受沈阳历史上的陪都文化。 |
C.班固《两都赋》、左思《三都赋》和乾隆《盛京赋》这“三篇既是一个整体,又各自有所侧重”。 |
D.《盛京赋》既陈述谒陵宗旨,又抒发感受,更写山川形胜,内容丰富,技巧高超,瑕疵明显。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长期渗透与融合,催生了赋, 赋的渊源应追溯到先前的《诗经》和《楚辞》。 |
B.赋的重要功能是直陈今世之政治得失,它与当时的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倍受统治者的关注。 |
C.历代“京都赋”都讲究文采,以咏物言志为旨归,但因讲究文采而堆砌词藻、使用生词,晦涩难懂。 |
D.受赋体文学的影响,近年来,“名城赋”之类的作品经常载诸报端,大部分作品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唐赋主要歌咏名都胜邑、渲染城池形胜、描写帝王游猎等,故有诗性化、散文化、抒情化的趋向。 |
B.《盛京赋》集大赋之大成,有压倒百代帝王文学之气魄,就连《齐都赋》、《鲁都赋》也稍逊风骚。 |
C.《盛京赋》具有一般赋体文学的体裁特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烙上了汉大赋的深深印迹。 |
D.《盛京赋》包括了前代多数京都赋中描写京都盛景、彰显国富民殷、引用名篇、追求文采等内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那一缕清香
今天下了一天的雨。
走在路上,在雨中闻到一股清香。我喜欢这种清香,我也熟悉这种清香的芬芳,这是一种我叫不出名的树上飘下的、树枝上那寸许长的如韭菜叶般宽窄的白色花瓣所散发出来的清香,这样令人陶醉。有人说它是白玉兰,但我不敢肯定。因为我不仅见过照片上的白玉兰,也见过长在树上的真实的白玉兰。那是只有在初春才开花的,开花时树上没有一片叶子,光秃秃的树枝上缀满了大朵大朵白色的花,远远望去,像一个个风姿绰约的少女,又像从天而降的圣洁仙子,在乍暖还寒的初春里淡然而又优雅地伫立着。
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
我不知道今天闻到的这种在雨中飘香的花叫什么名字。但在茉莉花开的季节,种花人把
莱莉花摘下,用线串成一串一串的,也把那种叫不出名的花摘下两朵与茉莉花一起串成项链。然后,花农把这些项链挂在竹竿上沿街叫卖。试想,这两种花搭配在一起,洁白,美丽,芬芳,怎能不讨女孩子的喜欢?很多女孩子一买下,就立马戴在脖子上,也有司机买来挂在汽车内的后视镜上。在故乡时,我偏爱白色的金银花、栀子花和槐花。那时,我曾种过一盆藤状的金银花。我把泥土从一楼提到二楼走廊的阳台上,再把土装在一个破边的陶瓷盆里,冬天种下金银花的光秃秃的根和藤蔓,春天就发芽了,而且长得很快。我开始把藤蔓搭在一米高的栏杆上,等藤蔓长长后又把它挂在屋檐下的晒衣架上,这株绿色的生命就成了立体的花架。就这样,随着藤蔓的延伸,花在整个走廊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微风中,那种沁人心脾的清香,真是令人陶醉。父亲觉得这是个奇迹,因为他一直认为金银花多生长在野外,是不宜盆栽的,没想到它居然长得如此茋盛,开得如此灿烂,香得如此芬芳。
一转眼,我离开故乡已经十年。今年春天回家乡,母亲在河边洗衣服,还从小河堤上采摘了一束金银花回家,我把它插在一个陶瓷杯里,清香盈室,让我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以前。
最有趣的还是小时候与小伙伴“偷”栀子花。端午节前后,是栀子花开得最旺盛的季节。我们村有两户人家栽种栀子花,有一家就在我家后院。我站在我家的院子里,眯起眼睛透过院墙的缝隙,会看到满树洁白如雪的栀子花,大朵大朵的,馋得我垂涎三尺。那家的主人并不大方,她宁可让那些花在芬芳后慢慢变黄枯萎也不肯送人。我与小伙伴便趁主人不在家,我放哨,她去摘,摘花时的紧张和摘到花后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
故乡有很多槐花,早春二月,槐树未长叶就已经先开花了。纯白的槐花一串串挂满每一根树枝,整个村庄都被这槐花的清香笼罩着。离村庄不远的铁路两旁也全是槐树,远远望去,简直就像两堵永远也无法交汇的望不到尽头的白色花墙,还可以听到蜜蜂的“嗡嗡”声。村里众多的槐树,每年都引来不少放蜂人,每到花期,他们早早就开着卡车,运来装满蜜蜂的箱子,搭上帜布帐篷安营扎寨,放蜂,酿蜜。
我想蜜蜂采蜜是快乐的,放蜂的人也一定很快乐,因为他们总是与花在一起。看着花的颜色,闻着花的芬芳,更解花的心事——他们珍惜花开花落短暂的美丽瞬间,利用它们最本质的花粉来酿蜜。
这些小小的槐花,奉献给人们的,是清香和甜蜜。
遗憾的是,在我离开故乡不久,就听母亲说村里的槐树都被砍光了,铁路两边的槐树也被砍光了。原来,有些村民在公路旁建房,老屋的宅基地留下的,都是断垣残壁。铁路两旁的槐树被砍去后种上了小麦,放眼望去,满眼的麦浪随风起伏。我再也找不到儿时夏天在铁路两边空旷的草地上放牛,坐在槐树下乘凉的美好时光了。
怀着对这些花的眷恋,在福州我也曾买过一盆栀子花。我把它放在阳台上,每天早上都要去看看。花蕾一天一天地丰满,颜色由青变绿,花蕾的末端慢慢由绿泛白,花瓣绽开后,花朵洁白如玉,淡雅芬芳,让我久久不肯离开。
看着这些白色的花,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雍容华贵的牡丹、娇艳欲滴的海棠、艳丽妩媚的芍药,它们虽然更加浓艳却淡而无味?而我钟爱的金银花、栀子花,槐花,还有南方的茉莉花以及那不知名的白花,都只是洁白如玉、不饰粉黛,却芬芳袭人。
一位花商道出其中的奥秘,他说: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乏芬芳。人也是一样,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和快乐。他说:“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这些美丽的精灵,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缕缕清香,我更陶醉于它们纯洁、朴素的品格……结合文章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看到它们时,我怦然心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含义是什么?(2分)文章题目“那一缕清香”文中却没有点明是哪种花的清香,这是为什么?(6分)
作者为了突出“那一缕清香”,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至少两点)。(6分)
花本无浓艳淡雅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的主观意识。人们往往赞美有些花,贬低有些花。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快速心理治疗
悟践心理疗法又称作“快速心理治疗”,是我国学者李心天等人于50年代初开始运用和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以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理论为指导,依据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的原理,认为人的心身是统一体,心理与生理相互作用,心理的能动作用对心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在反映外部世界以及作为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现实的同时,调节着肌体的各种机能。因此,人类的任何疾病,从局部的病理过程直到高级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都能在人类生理机能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来观察研究。
悟践心理疗法主要是分析患者生活环境中曾经发生和可能存在的、引起他心理过度紧张的因素,然后研究患者在过去生活中对这些因素的认识及所抱的态度以及随之产生的情绪体验,来确定心理治疗的内容。
悟践治疗的基础是通过词对大脑皮层的影响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和躯体功能状态的,这是依据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把心理治疗建立在可以科学分析的生物科学的基础上,在巴甫洛夫看来,第二信号刺激——词在人的条件联系系统中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语言和文字可以作为信号,构成包罗万象的条件刺激,成为机体内部各种生理机能和外部行为的最高调节者。
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悟践心理治疗的核心。悟践心理治疗采用了在觉醒状态下的暗示和说理,重视和尊重患者的意识的积极调节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使其在治疗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发挥和利用。患者在接受指导并认识疾病本质后,采取积极努力同疾病作斗争的态度和行协,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这是最根本的原则。
悟践心理治疗注意到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与躯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也要通过体育疗法、气功、运动来提高神经系统的张力,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增强个体对外界各种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的耐受力。
悟践心理治疗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及其他各类神经症。根据文意,下列对“悟践心理疗法”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所谓“悟践心理疗法”,就是利用人的心理和生理之间的联系进行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 |
B.“悟践心理疗法”是以研究患者对自己心理过度紧张因素的认识、态度和随之产生的情绪体验为主要内容的。 |
C.“悟践心理疗法”是用第二信号刺激物——词作为基础来调节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和躯体功能状态的。 |
D.“悟践心理疗法”的根本所在就是通过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来掌握战胜疾病的主动权。 |
下列各项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仅反映着外部世界和个体的现实,还通过这种反映调节着人的肌体的各种机能。 |
B.在悟践心理疗法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某些造成患者心理异常的生活环境因素,以此确定心理治疗内容。 |
C.悟践心理疗法需要增强个体对外界各种生活事件和精神刺激的耐受力,这正反映出悟践心理疗法具有局限性。 |
D.巴甫洛夫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从一个角度支持了这种疗法的运用,因此,这种疗法构成了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悟践心理治疗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有关理论为指导的,它也是目前最科学最先进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
B.悟践心理治疗采用了在觉醒状态下暗示和说理的方式,应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也在于表现患者隐私的尊重。 |
C.悟践心理疗法主要用于神经衰弱及其他各类神经症,但也可以治疗诸如高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一类的疾病。 |
D.如果能借助于体育疗法、气功、运动来提高神经系统的张力,将会更大地提高悟践心理治疗的成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