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A ~ D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1)A实验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 ,试管b和a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
(2)B实验说明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的 ,下列操作不妥的是 (填序号).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实验前不夹紧止水夹 ③冷却后再打开止水夹 ④冷却前打开止水夹
(3)若用C装置中无色液体检验氧气中含少量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医院还用此装置来观察给病人输氧情况,导管 (填“a”或“b”)应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4)D实验观察到: 色高锰酸钾溶液 。得知火柴梗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同学们用燃着的木条代替含硫火柴重复上述实验,目的是 。
“海水晒盐”所获得的粗盐中,除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外,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某化学小组为得到较纯净的食盐,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活动,请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如何获得较纯的食盐晶体?
[查阅资料]
20℃时,部分物质的溶解性
情况如下表所示:
OH- |
CO32- |
|
Na+ |
溶 |
溶 |
Ca2+ |
微 |
不 |
Mg2+ |
不 |
微 |
[实验方案]按如下方案进行提纯粗盐。
[解释与结论]
(1)实验操作X的名称是;沉淀D是。
(2)为达到除去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是。(填序号)
(3)实验步骤③的主要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
(4)在进行实验步骤⑤的蒸发时,为防止液体飞溅和获得相对更纯的食盐晶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反思与评价]
(5)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并不完善,其理由及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
某化学小组为验证某面包膨松剂由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两种物质组成,设计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开始前弹簧夹都处于关闭状态)。
资料:①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是2NaHCO3△Na2CO3+H2O+CO2↑ NH4HCO3△ NH3↑+H2O+CO2↑
②氨气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
(1)装置C的作用是。
(2)证明此膨松剂中含有碳酸氢铵的实验操作是,实验现象是。
(3)证明此膨松剂中含有碳酸氢钠的实验操作及判断依据是。
某校化学小组同学从家中带来淀粉、食盐、纯碱、泡打粉、去污粉和部分变质的熟石灰6种固体物质。老师从中取出任意3种并编号,让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确认分别为哪种固体。
【查阅资料】
1.该去污粉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钙
2.该泡打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和有机酸
3.熟石灰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准备】
为顺利完成任务,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了如下预备实验。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
淀粉 |
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不溶物 |
无明显现象 |
泡打粉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实验过程】
小组同学对老师提供的三种固体进行实验探究。部分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1 取样,加足量水充分溶解 |
实验2 取样,加入适量稀盐酸 |
实验3 取实验1上层清液,加入3滴酚酞溶液 |
|
固体Ⅰ |
有气体产生,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
固体Ⅱ |
固体溶解,形成无色溶液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固体Ⅲ |
有白色浑浊,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 |
有气体产生 |
溶液变红 |
【得出结论】
1.固体Ⅱ、Ⅲ加水形成的溶液pH7 (填“>”、“<”或“=”);
2.分析以上实验现象得知,固体Ⅰ是,固体Ⅱ是。
3.小组同学通过讨论认为固体Ⅲ不能确定。请你设计确认该固体的实验方案。
【实验反思】
检验和鉴别也是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面对多种物质的检验和鉴别,上述实验活动给我们的启示是。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若打开止水夹K1,关闭K2,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通过分析A中的现象可证明CO2具有的性质是。B中盛放的试剂是。
(2)若打开止水夹K2、K4,关闭K1、K3,从长颈漏斗向装置C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的现象时,证明E中CO2已集满。关闭止水夹K2、K4,打开K3,从分液漏斗向E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该实验中,能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现象是。
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1)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①仪器a的名称是。
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是或E。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室配制50g 5%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字母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