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失其所与,不知与:参与 |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阙: 侵损,削减 |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B.是寡人之过也 |
C.大王来何操 | D.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子犯请击之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B.以其无礼于晋阙秦以利晋 |
C.吾其还也君知其难也 |
D.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B.行李之往来 |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
B.其孰能讥之乎?孰:怎么 |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世。相:辅助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B.其声呜呜然其孰能讥之乎 |
C.渺沧海之一粟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
D.羽化而登仙而无物以相之 |
“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所得”的一项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
D.其孰能讥之乎? |
翻译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义侠
顷有仕人为畿尉,尝任贼曹①。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非贼,顾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之,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而已。
后官满,数年客游,亦甚羁旅②。至一县,忽闻县令与所放囚姓名同。往谒之,令通姓字。此宰惊惧,遂出迎拜,即所放者也。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忽一日归宅。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客于厕室,闻宰妻问曰:“公有何客,经于十日不入?”宰曰:“某得此人大恩,性命昔在他手,乃至今日,未知何报?”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令不语。久之乃曰:“君言是矣。”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衣服悉弃于厅中。至夜,已行五六十里,出县界,止宿村店。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此人歇定,乃言此贼负心之状。言讫吁嗟。奴仆悉涕泣之次③,忽床下一人持匕首出立。此客大惧。乃曰:“我义士也,宰使我来取君头,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吾义不舍此人也。公且勿睡,少顷,与君取此宰头,以雪公冤。”此人怕惧愧谢,此客持剑出门如飞。二更已至,呼曰:“贼首至!”命火观之,乃令头也。剑客辞诀,不知所之。(《原化记》)
注:①贼曹:官名,主管察捕盗贼。②羁旅:长期漂泊。③次:中,间。
4.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公若脱我之罪如果 | B.往谒之拜见 |
C.未知何报报仇 | D.此客遂如厕 到……去 |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与“仕人”最终生还有关的一组是()
①此客遂如厕。厕与令宅唯隔一墙②妻曰:“公岂不闻大恩不报,何不看时机为?”③此客闻已,归告奴仆,乘马便走④仆从但怪奔走,不知何故⑤适闻说,方知此宰负心,不然,枉杀贤士⑥吾义不舍此人也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②④⑥ | D.①③⑤ |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B.“仕人”卸任后,周游天下,漂泊四海,不料与自己曾经救助的人相遇,而且受到了其夫妻二人十分真诚的款待。 |
C.此宰见到恩人时惊惧,表明他虽知有救命之恩,但潜意识里觉得知根知底之人对自己会造成威胁,由此,最终听从了妻子的建议——大恩不报。 |
D.本文主要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各自性格鲜明。而最突出的是“义侠”,从某种意义上讲写其他人都衬托了义侠。 |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留厅中,与对榻而寝。欢洽旬余,其宰不入宅。
(2)命火观之,乃令头也。剑客辞诀,不知所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人也。州郡表荐,弱冠为合肥长,后转在娄、曲阿、上虞,皆有治迹。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讨除寇贼,郡界宁静,吏民归服。数年,入为左司马。权为吴王,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拜侯还寺,而家人不知,后闻乃惊。
黄武四年,迎母于吴,既至,权临贺之,亲拜其母于庭,公卿大臣毕会,后太子又往庆焉。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其见惮如此。是岁,改为太常,进封醴陵侯,代孙邵为丞相,平尚书事。时访逮民间,及政职所宜,辄密以闻。若见纳用,则归之于上,不用,终不宣泄。权以此重之。然于公朝有所陈及,辞色虽顺而所执者正。权尝咨问得失,张昭因陈听采闻,颇以法令太稠,刑罚微重,宜有所捐损。权默然,顾问雍曰:“君以为何如?”雍对曰:“臣之所闻,亦如昭所陈。”于是权乃议狱轻刑。
久之,吕壹、秦博为中书,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壹等因此渐作威福,遂造作榷酤障管之利,举罪纠奸,纤介必闻,重以深案丑诬,毁短大臣,排陷无辜,雍等皆见举白,用被谴让。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囚见,雍和颜色,问其辞状,临出,又谓壹曰:“君意得无欲有所道?”壹叩头无言,时尚书郎怀叙面詈辱壹,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江表传》曰:权常令中书郎诣雍,有所咨访.若合雍意,事可施行,即与相反覆,究而论之,为设酒食。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无所施设,即退告。权日:“顾公欢悦,是事合宜也;其不言者,是事未平也,孤当重思之.,,其见敬信如此。军国得失,行事可不 ,自非面见,口未尝言之。权嫁从女,女顾氏甥,故请雍父子及孙谭,谭时为选曹堂书,见任贵重·是日,权极欢。谭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因背向壁卧,谭立过一时,乃见遣。
雍兰相十聋年,年七十六,赤鸟六年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
登苎。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俗及目见济拜也。”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
(选自(《三国志·卷五二·吴书七》,有删节)
①榷酤,亦作“榷沽”,酿酒专卖制度,管制酒业取得酒利,以增加政府财夏收入。②障管,开关隘征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郡表荐表:上表 |
B.拜侯还寺寺:寺庙 |
C.毁短大臣短:诋毁 |
D.面詈辱壹面:当面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顾雍“举动时当”的一组是()
①雍为人不饮酒,寡言语②不用,终不宣泄
③举罪纠奸,纤介必闻④雍责叙曰:“官有正法,何至于此”!
⑤如不合意,雍即正色改容,默然不言⑥明日,召谭,诃责之
A.①④⑥ | B.①⑨⑤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雍理政有道,孙权封他为侯,但是这样大的事,他的家人事后才知道,可见顾雍不喜炫耀自己的地位。 |
B.孙权遇有重要举措,常派中书郎向顾雍咨询。如赞成,顾雍就请中书郎吃饭,把问题研究透彻:如不赞成,则沉默不语,以示意孙权重新考虑。 |
C.顾雍心胸广阔,气量宏大。吕壹获罪,顾雍审案,面对这位曾经迫害自己的犯人,顾雍显得心平气和,还问吕壹还有什么地方要为自己辩护。 |
D.顾雍教子有方。在孙权嫁侄女的婚宴上,顾雍儿子顾谭醉酒起舞,有失礼仪。顾雍虽然内心生气,却没有当面发作,到第二天才对其严加诃责。 |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孙权领会稽太守,不之郡,以雍为丞,行太守事。
(2)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目见济拜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
B.高其选高:高,与“低”相对。 |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
D.蒙被百姓被:蒙受,普及。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笃志为文章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
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选自《语文读本Ⅱ:严光不慕仕途》)
(二)
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下贱,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
(选自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区区欲即诣造 自称谦辞 |
B.阿谀顺旨要领绝腰与颈 |
C.帝即其卧所立即,马上 |
D.于是升舆叹息而去登上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良久,乃张目熟视 | B.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及时相遣归 ![]() ![]() |
C.陛下差增于往 | D.光以足加帝腹上 |
月出于东山之上既替余以蕙纕兮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表现光武帝“以贵下贱”的一组是()
①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②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③车驾即日幸其馆④不可相助为理邪
⑤于是升舆叹息而去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A.①③⑥ | B.①②⑤ | C.②④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光年轻时就很有名声,且是光武帝的老朋友,到了光武帝当上皇帝的时候,他却改名隐身江湖,表现出不攀附权贵的高尚节操。 |
B.司徒侯霸与严光有旧交情,因公务繁忙不能前往拜访严光,便派人送信请他屈就前来叙旧,严光很生气,把信笺投给使者,并口授回信警告和劝诫侯霸。 |
C.当严光被接到京都后,光武帝亲临客馆拜访严光,恳请他辅助自己治理天下,虽遭到严光拒绝,却依旧能包容尊重严光。 |
D.范仲淹认为,没有严光就不能成就光武帝一生的辉煌,没有光武帝也不能成全严光的清高品格。一个是心比日月还光明,一个是气度比天地更广阔。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严光不慕仕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因日暮,自屈语言。(《严光不慕仕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