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来济,扬州江都人。父护儿,隋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转侧流离,而笃志为文章,善议论,晓畅时务,擢进士。贞观中,累迁通事舍人。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济曰:“陛下上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十八年,初置太子司议郎,高其选,而以济为之,兼崇贤馆直学士。
帝将以武氏为后,济谏曰:“王者立后,以承宗庙、母天下,宜择礼义名家、幽闲令淑者,副四海之望,称神祇之意。故文王兴姒,《关睢》之化,蒙被百姓,其福如彼;成帝纵欲,以婢为后,皇统中微,其祸如此。惟陛下详察。”初,武氏被宠,帝特号“宸妃”。济与韩瑗谏:“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武氏已立,不自安。后更谩言济等忠鲠,恐前经执奏,辄怀反仄,请加赏慰,而实衔之。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
显庆初,兼太子宾客,进爵为侯。帝尝从容问驭下所宜,济曰:“昔齐桓公出游,见老人,命之食,曰:‘请遗天下食。’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公曰:‘吾府库有限,安得而给?’老人曰:‘春不夺农时,即有食;夏不夺蚕工,即有衣。’由是言之,省徭役,驭下之宜也。”于时山东役丁,岁别数万人,又议取庸以偿雇,纷然烦扰,故济对及之。二年,兼詹事。寻坐褚遂良事,贬台州刺史。久之,徙庭州。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赠楚州刺史,给灵輀还乡。
(《新唐书·来济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通事舍人迁:调动官职,这里指升官。
B.高其选高:高,与“低”相对。
C.副四海之望副:相称,符合。
D.蒙被百姓被:蒙受,普及。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而笃志为文章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B.①以承宗庙、母天下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C.①遗之衣,曰:“请遗天下衣。”②吾羞,不忍为之下
D.①帝示济及瑗,济等益惧②事如此,此必及我

以下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来济正直耿介的一组是(   )
①善议论,晓畅时务②太子得尽天年,则善   ③帝纳之。除考功员外郎 
④妃有常员,今别立号,不可 ⑤省徭役,驭下之宜也   ⑥遂不介胄而驰贼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来济,名门之后,幼时遭家庭变故,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从小立志学习,擅长议论,通晓时务,仕途升迁,官运亨通。在处置太子一事上,他敢于直言,最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B.高宗执意立武氏为后,来济和韩瑗以史强谏,认为应该选择出身名门、讲究礼仪、有美德的大家闺秀为后。在当初分封武氏的事件中,他们两人据理力争,认为另立新人,恐怕不行。
C.高宗曾经询问治国之计,来济以齐桓公为例,献上了“省徭役”之策,既表现了他治国的才能,又显示了对百姓的爱护。
D.来济因为褚遂良事件被一贬再贬,后在突厥入侵时领兵抵抗,没穿盔甲飞马冲入敌阵,身陷敌手,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宇文化及难,阖门死之,济幼得免。(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太子承乾败,太宗问侍臣何以处之,莫敢对。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节选自《鸿门宴》)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 会其怒,不敢献会:
②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
③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间:
④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乃:
翻译文段中加线的句子。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文:

下列选项中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情。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译文:知道这件事的太子和门客。
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文:(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之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的。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
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不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2分)
(2)材料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醉吟先生传
白乐天
醉吟先生者,忘其姓字、乡里、官爵,忽忽不知吾为谁也。宦游三十载,将老,退居洛下,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先生安焉。
性嗜酒,耽琴,淫诗。凡酒徒、琴侣、诗客,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与嵩山僧如满为空门友,平泉客韦楚为山水友,彭城刘梦得为诗友,安定皇甫朗之为酒友。每一相见,欣然忘归。洛城内外六七十里间,凡观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靡不游;人家有美酒、鸣琴者,靡不过;有图书、歌舞者,靡不观。自居守洛川及洎布衣家,以宴游召者,亦时时往。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过,必为之先拂酒罍,次开诗箧。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僮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往往乘兴,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肩舁[注]适野。舁中置一琴一枕,陶、谢诗数卷。舁杆左右悬双壶酒,寻水望山,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如此者凡十年。
妻孥弟侄虑其过也,或讥之,不应,至于再三,乃曰: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吾非中者也,设不幸,吾好利而货殖焉,以至于多藏润屋,贾祸危身,奈吾何?设不幸吾好博弈,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饿,奈吾何?设不幸吾好药,损衣削食,炼铅烧汞,以至于无所成,有所误,奈吾何?今吾幸不好彼,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放则放矣,庸何伤乎?不犹愈于好彼三者乎?
[注]舁:轿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台榭舟桥,体而微具:具备
B.凡寺、丘壑有泉石花竹者观:观看
C.自居守洛川及布衣家洎:到、及
D.好事者相过:拜访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醉吟先生“率情”的一组是(3分)
①栖心释氏,通学小中大乘法②每一相见,欣然忘归③人家有关酒、鸣琴者,靡不过
④放杯自娱,酩酊而后已⑤屦及邻,杖于乡,骑游都邑⑥一掷数万,倾财破产,以至于妻子冻饿
A.①②⑥ 8.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醉吟先生为官三十载,脱离官场后隐居洛下,有如羁鸟脱离樊笼,率性而为,经常是放怀自娱,游山玩水。
B.面对众人的担扰,醉吟先生认为自己所好虽放荡,但无伤大雅,至少好过自己无所癖好却让家人忍饥挨饿。
C.作者假托醉吟先生这一形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退职归隐后诗酒自娱的生活乐趣以及闲适淡泊的生活理念。
D.全文描写了醉吟先生的日常生活,真挚自然,妙趣横生。十年中,他遍游洛城内外,广交趣味相投的朋友。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凡人之性,鲜得中,必有所偏好。(3分)
(2)今吾幸不好彼,而自适于杯觞讽咏之间。(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思得一游为快。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第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①卧游五岳,孙兴公②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日: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节选自清 郑日奎《游钓台记》)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好游山水。晚年将游历过的山水绘在室中以观看,自称“卧游”。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博学善文,曾作《天台山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暇问名,之而已颔:点头
B.当日垂纶,应在是地意:料想
C.如草寻磴披:分开
D.觉先生,悉在下风视:看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先生祠堂在 B.①非钓台耶
②因致礼,遂行②尝登钓台乎
C.①呼舟子劳 D.①汉严先生隐处

②于是乎并耳游②固无登峰求鱼之理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历来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很想到隐居之地浙东钓台去游览一番。这次乘船北上,总算如愿以偿。
B.钓台实际是两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山上松树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中,就像一群游动的要飞起来的龙,严先生的祠堂就在山脚下。
C.山上景色优美,向往已久的作者很想登山游览,可是船夫不同意停船靠岸,一番争议。依然不从,作者表示道歉,船方继续前行。
D.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因此作者感到非常痛快.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顾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3分)
(2)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3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