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目。
楚义帝论
(清)查礼
天下事未有成一事建一勋而出自迂生腐儒之手者。况天下之大,帝王之重,又当干戈纷扰群雄角鹿之秋哉!苏子瞻论楚帝曰:“天下之贤主也。”以予观之,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安在其为贤也?
宋义者,战国游士之流也。一言偶中,未必其遂能知兵也;乃骤加以“卿子冠军”之名,委以三军之重,而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二人之不相戕杀者,未之有也。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义之不能杀羽,而羽之能杀义,亦事之易知者也。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
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盖以沛公之为长者尔。然是固不可以遣羽,而亦不可以遣沛公。自古无因人成事之帝王也。义帝为怀王孙,固楚民之所望,而楚之不祀久矣;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为诸侯王之长,斯亦奇矣。又欲不烦一手足之劳,俨然为群雄之主焉;帝王之业,固若是易乎?且沛公入关,则必灭秦;灭秦,则沛公之功高,而义帝不能制也。沛公入关,则羽必怒而图沛公;怒而图沛公,则沛公不能当羽,沛公必败,羽必胜;羽胜,则羽之气横,而义帝益不能制之也。
夫秦虽强,易与(对付)也。彼虐用其民既甚,其民皆有父兄之痛焉;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为义帝计,惟遣一将以救赵,而亲率诸将以击秦,数始皇、二世之罪,受子婴之降,除秦之法,与民休息。秦地百二山河,天下莫强焉。楚虽大,僻在东南,其形势非关中比。因秦之规以定都焉。封项羽、沛公各以大国,封诸侯之有功者以小国,又封五国子孙之贤者,以无绝其先祀。当是时,天下固义帝之天下也,虽项羽之暴,何足忌哉!羽与沛公,固皆我之佐命臣尔。
惟前既有以失羽之心,而灭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赏罚废置之柄焉,而天下之势去矣。乃欲端拱安座,用人之劳而享其逸,不亦缪乎!吾故曰:义帝特一迂生腐儒尔。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
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义帝一迂生腐儒特:只是
B.始皇、二世之罪数:列举
C.擅其赏罚废置之柄:权力
D.人之劳而享其逸用:使用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义帝行事“特一迂生腐儒”的一组是
①委(宋义)以三军之重  ②又以轻急暴戾之项羽,使为之属  ③义之才与义之力,皆非羽敌者  ④入关之命,不遣羽而遣沛公  ⑤以民间牧羊儿,一旦据南面之尊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一反前人对楚义帝的评价,旗帜鲜明地指出义帝不过是一个迂生腐儒,绝对成就不了帝王之业。
B.文章主要论述楚义帝用人不当的的错误,不该重用战国游士之流的宋义,入关之命应交付项羽,不该交付刘邦。
C.义帝虽然为怀王之孙,但目前他不过是一个民间牧羊儿,因此义帝的失误还表现在没有亲自率领诸将击秦。
D.作者设想:在当时形势之下,义帝若能亲率大军攻秦,完全可以取胜,而项羽刘邦都会成为自己的佐命之臣。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是义帝非能用义,直以此杀义尔。(3分)
(2) 楚兵至而不倒戈以相迎者,幸也。而谁与之敌哉!(3分)
(3) 天下未有迂生腐儒之能成事者,其不终也固宜。(3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年七岁丧母。母以社日亡,来岁邻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邻里闻之,为之罢社。年二十,游学南阳,止张奉舍。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孙氏素豪侠,人客数犯法。民有相劫者,贼入孙氏,吏不能执。修将吏民围之,孙氏拒守,吏民畏惮不敢近。修令吏民:“敢有不攻者与同罪。”孙氏惧,乃出贼。由是豪强慑服。举孝廉,修让邴原,融不听。时天下乱,遂不行。顷之,郡中有反者。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贼初发,融谓左右曰:“能冒难来,唯王修耳!”言终而修至。复署功曹。时胶东多贼寇,复令修守胶东令。胶东人公沙卢宗强,自为营堑,不肯应发调。修独将数骑径入其门,斩卢兄弟,公沙氏惊愕莫敢动。修抚慰其余,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难,修虽休归在家,无不至。融常赖修以免。
袁谭在青州,辟修为治中从事,别驾刘献数毁短修。后献以事当死,修理之,得免。时人益以此多焉。谭、尚有隙。尚攻谭,谭军败,请救于太祖。太祖既破冀州,谭又叛。太祖遂引军攻谭于南皮。修时运粮在乐安,闻谭急,将所领兵及诸从事数十人往赴谭。至高密,闻谭死,下马号哭曰:“无君焉归?”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太祖欲观修意,默然不应。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太祖嘉其义,听之。以修为督军粮,还乐安。谭之破,诸城皆服,唯管统以乐安不从命。太祖命修取统首,修以统亡国之忠臣,因解其缚,使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太祖破邺,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及破南皮,阅修家,谷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太祖叹曰:“士不妄有名。”乃礼辟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迁魏郡太守。为治,抑强扶弱,明赏罚,百姓称之。病卒官。
(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游学南阳,张奉舍 止:住宿
B.修独将数骑入其门径:一直
C.修抚慰其余,由是寇止少:同“稍”,稍微
D.因解其缚,使太祖诣:拜见

下列各组中,分别表现王修“为人仗义”的一项是()
①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②敢有不攻者与同罪 
③修闻融有难,夜往奔融 ④遂诣太祖,乞收葬谭尸 
⑤籍没审配等家财物赀以万数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⑤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王修字叔治,北海郡营陵县人。七岁时丧母。因为母亲死于社日这一天,所以第二年邻里在社日这一天祭祀土地神时,王修触景生情,极为哀痛,请邻里停止了社日活动。
B.王修被孔融召为主簿,任高密县令。贼人进入当地豪侠孙氏家躲藏,差役没法捕捉。王修率领差役和百姓包围了孙家,迫使其交出了作案之人。
C.王修曾被袁谭征召为治中从事,多次受别驾刘献诽谤诬陷。后来刘献因做错事当判死罪,王修审理这件案子,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使刘献得以免于一死。
D.王修为官清廉,他在袁谭处任职时,袁谭手下有权势的人大多都积聚财物。可在太祖攻破袁谭后,却见王修家粮谷不满十斛,仅有书籍几百卷。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奉举家得疾病,无相视者,修亲隐恤之,病愈乃去。
⑵修复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敛谭尸,然后就戮,无所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1],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2],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1]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2]没人:能潜水的人。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烛而得其形扪:抚摸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也达:通达
C.转而相之,岂有乎既:尽,完了
D.士知求道而不学务:致力、从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扣盘得其声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B.以未尝见而求之人也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
C.士杂学而不志道青,取之
D.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B.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C.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本文主要要运用比喻论证方法阐述做学问所应有的态度,本文是如何运用的?请作具体分析。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4分)
(2)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3)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刘珙字共父。生有奇质,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迁礼部郎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言者逐之。桧死,召为吏部员外郎,兼权中书舍人。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从幸建康,车驾将还,军务未有所付,时张浚留守建康,众望属之。及诏出,以杨存中为江、淮宣抚使,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上怒,命再下,宰相召珙曰:“再缴则累张公。”珙曰:“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执奏如初,存中命乃
安南贡象,所过发夫除道,毁屋庐,数十州骚然。珙奏曰:“象之用于郊祀,不见于经。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湖北茶盗数千人入境,疆吏以告,珙曰:“此非必死之寇,缓之则散而求生,急之则聚而致死。”揭榜谕以自新,声言兵且至,令属州县数千人食,盗果散去,其存者无几。珙乃遣兵,戒曰:“来毋亟战,去毋穷追,不去者击之耳。”盗意益缓,于是一战败之,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余隶军籍。
淳熙二年,移知建康府。会水且旱,首奏蠲夏税钱六十万缗、秋苗米十六万六千斛。禁止上流税米遏籴,得商人米三百万斛。贷诸司钱合三万,遣官籴米上江,得十四万九千斛。又运米村落,置场平价振粜,贷者不取偿。起是年九月,尽明年四月,阖境无捐瘠流徙者。
进观文殿学士,属疾,请致仕。疾,草遗奏言:“陈俊卿忠良确实,可以任重致远,张拭学问醇正,可以拾遗补阙,愿亟召用之。”既又手书诀拭与朱熹,其言皆以未能为国报雪仇耻为恨。薨,年五十七,谥忠肃。
珙居家孝,丧继母卓氏,年已逾五十,尽哀致毁。内外功缌之戚,必素服以终月数。喜受尽言,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节选自《宋史·刘珙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言者逐之风:通“讽”,暗示。
B.存中命乃寝:停止。
C.疾,草遗奏言革:痊愈。
D.令属州县数千人食具:准备。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刘珙为人刚正的一组是()
①召礼官会问,珙不至②词气激烈,闻者泣下
③珙不书录黄,仍论其不可④某为国家计,岂暇为张公谋
⑤尽擒以归,诛首恶数十⑥事有小失,下吏言之立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珙治盗不失仁爱。湖北茶盗入境,他没有急攻就令其大部自行散去;对没有散去的茶盗,他虽派兵进攻仍给其留有后路,将其击溃后,也只诛杀首恶。
B.刘珙关心民生疾苦。建康发生水旱灾害,他上奏朝廷免除百姓夏秋两季的钱粮赋税,又多方征集粮食,确保粮价平稳,使全境百姓没有因灾流离失所的。
C.刘珙忧劳国事。因病请求退休后后,他仍向朝廷推荐任用忠诚纯良、才学深厚的人士;在写给张拭与朱熹的诀别信中,他深深遗憾他们未能为国报仇雪恨。
D.刘珙为人孝顺明礼。继母卓氏去世,刘珙时年五十多岁,哀伤至极以至于损害了身体;无论远近亲属去世,他都会穿上白色的丧服直到礼制规定的时间。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使吾中国之疲民,困于远夷之野兽,岂仁圣之所为哉!
(2)临数镇,民爱之若父母,闻讣,有罢市巷哭相与祠之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人。汉乾祐举进士,为秘书郎。宰相冯道引之,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宋初,加中书舍人。开宝三年,知贡举。五年,复知贡举。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俄判国子监。明年五月,复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上询于昉,对曰:“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普出镇,多逊遂参知政事。太宗即位,加昉户部侍郎,太平兴国中,改文明殿学士。时赵普、宋琪居相位久,求其能继之者,宿旧无逾于昉,遂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普出镇,昉与琪俱拜平章事。未几,加监修国史,复时政记先进御而后付有司,自昉议始也。
昉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在位小心循谨,无赫赫称。好接宾客,江南平,士大夫归朝者多从之游。雅厚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洎草制深攻诋之,而佖朔望必诣昉。或谓佖曰:“李公待君素不厚,何数之?”佖曰:“我为廷尉日,李公方秉政,未尝一有请求,此吾所以重之也。” 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及入相,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帝曰:“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直。”昉始信之。上由此益重昉。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 至道二年,昉陪祀南郊,礼毕入贺,因拜舞仆地,台吏之以出,卧疾数日薨,年七十二。赠司徒,谥文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李昉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普出镇 寻:不久
B.何敷之 诣:拜访
C.是私恩也市:买卖,交易
D.台吏之以出 掖:选拔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昉“和厚多恕”的一组是()
①臣职司书诏,普之所为,非臣所知
②雅厚张洎而薄张佖
③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
④太宗言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
⑤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⑥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昉本来是后汉朝官员,后来由于宰相冯道的推荐,得以和吕端一同在弘文馆当值,做一些修撰的工作。
B.李昉在主持贡生考试时,同乡武济川对答失常,李昉因此被贬官为太常少卿,后来又恢复到中书舍人一职。
C.李昉在担任中书时,对那些前来求官的人一律都严词拒绝,自己绝不会提拔任用官员,而是让皇上定夺。
D.李昉为官小心谨慎,不肯轻易说人坏话,也不愿自作主张,因而没有什么显赫的政绩,后因摔倒而去世。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赵普为卢多逊所构,数以其短闻于上。
译:
(2)昉素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谮昉于上,或以告昉,不之信。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特抵死,宿疑而讯之,囚惮箠楚不敢言。辟左右复问,久乃云:“旦将之田,县吏缚以赴官,莫知其故。”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盖妇人与所私者杀其夫,而执平民以告也。知湖州,前守滕宗谅大兴学校,费钱数十万。宗谅去,通判、僚吏皆疑以为欺,不肯书历。宿诮之曰“君辈佐滕候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乃俟其去而非之,岂昔人分谤之意乎?” 坐者大惭谢。其后湖学为东南最,宿之力为多。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民号曰胡公塘,而学者为立生祠。唐介贬岭南,帝遣中使护以往。宿言:“事有不可测,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帝悟,追还使者。泾州卒以折支不时给,出恶言,且欲相扇为乱。既置于法,乃命劾三司吏。三司使包拯护弗遣。宿曰:“泾卒固悖慢,然当给之物,越八十五日而不与,计吏安得为无罪?拯不知自省,公拒制命,纪纲益废矣。”拯惧,立遣吏。
拜枢密副使。曾公亮任雄州,赵滋颛治界河事。宿言于英宗曰:“忧患之来,多藏于隐微,而生于所忽。自滋守边,北人捕鱼伐苇,一切禁绝,由此常与斗争。南北通好六十载,内外无患,近年边遽来上,不过侵诬尺寸,此城砦之吏移文足以辨诘,何至于兴甲兵哉?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天下幸甚。”宿以老,数乞谢事。治平三年,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仕,未拜而薨,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
(选自《宋史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注】①折支:军饷。②颛:通“专”。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左右复问        辟:使……避开
B.宿取具狱繙阅 具:准备
C.而执平民以告也执:捉住。
D.筑石塘百里,捍水患捍:抵御。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胡宿尽职为民的一组是
①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       ②宿取具狱繙阅,探其本辞
③介如不幸道死,陛下受杀直臣之名④筑石塘百里,捍水患
⑤既置于法,乃命劫三司吏      ⑥愿守两朝法度,以惠养元元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宿办案慎重,讲究方法。他在宣州做通判时,遇到一个将“囚犯”判为死刑的案子,经过单独审问,并查阅案宗,终于弄清事情真相,原来是一桩冤案。
B.胡宿为官刚正,对错误敢于批评。湖州前任太守花巨资兴办学校,下属官员当时不说什么,待其离任后则怀疑其中有欺,胡宿对他们进行了严厉责备。
C.胡宿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正直敢言。泾州士兵因军饷迟发煽动作乱,胡宿认为士兵确实有罪,而有关官员和庇护三司吏的包拯也有罪,应一并处罚。
D.胡宿洞察事物,明辨事理。赵滋担任守边官员以来,因一些小事南北不断发生摩擦,对此,胡宿主张“外和”,由地方官员用文书向对方辨明即可,不必动用武力。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辈佐滕侯久矣,苟有过,盍不早正?
(2)今搢绅中有耻燕蓟外属者,天时人事未至,而妄意难成之福。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