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下列各句中,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 B.何厌之有 |
C.群臣侍殿上者 | D.君安与项伯有故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
B.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
C.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D.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乱易整 | B.越国以鄙远 |
C.焉用亡郑以陪邻 | D.阙秦以利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
D.晋侯为了报答秦国,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
翻译题(6分)
(1)敢以烦执事
(2)因人之力而敝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后面问题
福州州学经史阁记朱熹
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弟子员常数百人。比年以来,教养无法,师生相视,漠然如路人。以故风俗日衰,士气不振,长老忧之。而不能有以救也。绍熙四年,今教授临邛常君滩孙始至,既日进诸生,而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然后谨其出入之防,严其课试之法,朝夕其间,训诱不倦。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而常君之视诸生,亦闵闵焉,惟恐其不能自勉以进于学也。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则又为之益置书史,合旧为若干卷,度故御书阁之后,更为重屋以藏之。而以书来,请记其事,且致其诸生之意,曰:“愿有以教之也。”
予惟古之学者无他,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而已。夫其所明之德,所止之善,岂有待于外求哉?识其在我,而敬以存之,其亦可也。其所以必曰读书云者,则以天地阴阳事物之理,修身事亲齐家及国,以至于平治天下之道,与凡圣贤之言行,古今之得失,礼乐之名数,下而至于食货之源流,兵刑之法制,是亦莫非吾之度内。有不可得而精粗者,若非考诸载籍之文,沉潜参伍,以求其故,则亦无以明夫明德体用之全,而止其至善精微之极也。
然自圣学不传,世之为士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惟书之读,则其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禄利而已。是以天下之书愈多,而理愈昧。学者之事愈勤,而心愈放。词章愈丽,论议愈高,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然非书之罪也。读者不知学之有本,而无以为之地也。今观常君之为教,既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而后为之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则亦庶乎本末之有序矣。予虽有言,又何以加于此哉。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本文选自《才子的散文》,有删改)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学者竞劝,始知常君之为吾师。劝:劝告,劝说。 |
B.而其德业事功之实,愈无以逮乎古人。逮:逮捕、捕捉。 |
C.以钓声名、干禄利而已。干:追求,求取。 |
D.予虽有言,又何以加于此哉。加:追加,加倍。 |
以下四组选项中,全都符合朱熹“学之有本”的治学观点的一组是
①告之以古昔圣贤教学之意②又为之饬厨馔,葺斋馆,以宁其居③明德新民,求各止于至善④记诵训诂文词⑤开之以古人教学之意⑥储书以博其问辨之趣,建阁以致其奉守之严
A.①②③ | B.①③⑤ | C.②④⑤ | D.②⑤⑥ |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福州州学的学风,本是东南一带最为浓郁的。但近年来,因为教育培养不得法,不知本末,导致风俗衰弱,读书人也无法振作,德高年长的人对此忧心忡忡。 |
B.朱熹认为,彰明品德,自成新民,并力求做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是治学的根本。“根本”没有建立起来,学习也就变成了追求名誉、禄利的工具而已。 |
C.常滩孙来到福州,先开示以古人的教学之意,然后为学生“宁其居”、“严其防”、“严其法”,并为他们储书建阁,等等举措,符合朱熹“本末有序”的观点。 |
D.朱熹的观点有些未免失于偏颇。比如,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宝库,朱熹却认为天下的书越多,道理就越昏昧不清,这是书的罪过。这一观点就值得批判。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尝虑其无书可读,而业将病于不广。
(2)因序其事,而并书以遗之,二三子其勉之哉!
阅读《项羽之死》选段,完成后面问题。(每题2分,共8分)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直夜溃围南出 | B.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
C.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 D.项王则夜起 |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B.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
C.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 D.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
文化经典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①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②也,不知其仁也。”“赤③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①赋:兵赋,向居民征收的军事费用。②宰:家臣、总管。③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学生。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虽然能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但是并不是说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是仁。 |
B.冉求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所以孔子始终是反对冉求的。 |
C.公孙华虽然能言善辩,知道礼节进退之道,但是不一定就能遵守并达到仁的境界。 |
D.在孔子看来,他的三个学生虽然各有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
结合下面选段,分析孔子的思想。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题(12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招供。 |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拜访。 |
C.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阴:阴谋。 |
D.而收系张胜收:逮捕,监禁。 |
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其一人夜亡 | B.宁许以负秦曲 | C.单于壮其节 | D.且庸人尚羞之 |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小题(12分)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日:“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日:“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日:“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字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句是( )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
C.因跪请秦王 | D.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怿,高兴。 |
B.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为,演奏。 |
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窃,偷偷地。 |
D.相如顾召赵御史顾,回头。 |
下列语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秦御史前 | B.左右欲刃相如 | C.而相如廷叱之 | D.相如张目叱之 |
对“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要是为了呼应“渑池之会”的开头,使故事结构完整。 |
B.交待了秦从此不敢再出兵赵国的原因。 |
C.点出廉颇在“渑池之会”中所起的作用。 |
D.指出廉颇负荆请罪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