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书澹斋事
黄宗羲
澹斋者,武林大佛头寺僧也,尝以杀人入狱,为狱吏所困苦,久之得脱。以为人世不堪无逾于囚,遂舍身为僧,发愿以济狱中之人。每晨担粥饭,遍行各狱,聚囚而饭之。旬日则为具汤沐,夏则竹扇,冬则席藁。诸凡丸子膏药、凉水姜汤、驱蚊杀虫,琐碎当厄之物,无不曲体备用。囚见其入狱门,欢呼如孺子之见慈母焉。比户亦怜其志,有所请假,使之应手不匮。盖数十年如一日也。
岁戊戌四月,余宿昭庆寺,澹斋来求募疏,欲泥金佛首。一日,澹斋衔袖,堕一纸,拾之,则两人姓名。余惊曰:“此某某妻与子也,汝何自书之?”澹斋伪为不知状。余固问之,始曰:“两人在仁和狱中,僧因饭囚,故习之,知其为忠臣家属也。今开赎例,得四十金,则两人可矣。世路悠悠,无可告语,书之以识吾愿耳!”余曰:“此吾辈事也,奈何累子?”时钱虞山亦寓武林,余弟晦木往告之,以五十金俾澹斋。过三日,某某之子来告得赎。劝之他往,迁延不决,复见收捕。然澹斋之心尽矣。
然从此以后,亦遂不相记忆。今岁丙辰,偶见范文园谈丛林①事。余曰:“僧中之人,未必尽在丛林。”文园曰:“某所交,如悟玄之拾字,澹斋之饭囚,皆以一事终其身,亦异人也!”余曰:“所谓澹斋者,得非大佛头寺僧乎?”曰:“然。”余问近况何状,文园曰:“噫,死矣!澹斋自湖上迁城内小庵,去年鼓楼火,澹斋与焉,又迁而卒,塔临平山。”又曰:“先生既识其人,阖一言不朽其人,俾某刻之塔上?”余遂诺之。
为说者曰:夫②圜土之设,圣人之所不得已也,不得已而救之于末流,亦且详慎哀矜。澹斋之所为,皆有司之事也。此不为而彼为,可叹哉!至其救忠义,行任侠,吾不得以浮屠目之矣! (选自《黄宗羲文集》,有删节)
【注】①丛林:寺院。 ②圜土:监狱,牢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不曲体备用曲体:尽力 |
B.僧因饭囚,故习之习:习惯 |
C.迁延不决,复见收捕迁延:拖延 |
D.亦且详慎哀矜详:周详 |
下列句子中,全都能够体现澹斋“行任侠”的一组是( )
①发愿以济狱中之人 ②聚囚而饭之
③欲泥金佛首 ④澹斋伪为不知状
⑤得四十金,则两人可矣 ⑥不得已而救之于末流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澹斋在武林的大佛头寺出家,后来因为杀人而被捕入狱,在监狱中备受折磨,出狱后,发愿要救助狱中的囚徒。 |
B.某位忠臣的妻子和儿子被关押在仁和县的监狱里,澹斋想赎他们出狱。在钱虞山的帮助下,澹斋实现了这一愿望。 |
C.杭州城的鼓楼失火,澹斋所居住的小庵也被烧掉,澹斋被迫又迁到别的地方。圆寂后,澹斋被埋葬在临平山。 |
D.澹斋所做的救冤补弊之事,本应是官吏应尽的职责;同时,澹斋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在传记中,作者对澹斋的品质深表敬意。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户亦怜其志,有所请假,使之应手不匮。
(2)阖一言不朽其人,俾某刻之塔上?
(3)至其救忠义,行任侠,吾不得以浮屠目之矣!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乘 |
B.终已不顾回头看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道 |
D.张良入谢表示谢意 |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C.沛公安在 |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倨:傲慢 |
D.大王必欲急臣急:急切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①有声。宋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镂刻骈偶,淟涊②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苏舜元、舜钦、柳开、穆修辈,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修游随,得唐韩愈遗稿于废簏中,读而心慕焉。苦志探赜③,至忘寝食,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迭相师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掖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奉诏修《唐书》纪、志、表,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苏轼叙其文曰:“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识者以为知言。
[注]①嶷(yí)然:超绝的样子。②淟涊(tiǎn niǎn):污浊。③赜(zé):精微。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嶷然①有声冠:弱冠,指成年 |
B.文章体裁,犹仍五季余习体裁:文学作品的样式,如小说、散文等 |
C.为歌诗相倡和倡和:同“唱和”,应和酬答 |
D.法严词约约:简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咸有意作而张之,而力不足门虽设而常关
B. 遂以文章名冠天下谨拜表以闻
c. 向之嚣薄者伺修出之二虫又何知
D. 修即游其声誉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读书辄成诵 |
B.街逻不能制(聚集于马前起哄的人) |
C.谓(苏轼)必显于世 |
D.识者以(苏轼的评价)为知言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欧阳修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的一组是()
①苦志探赜,至忘寝食
②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以文章名冠天下
③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
④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
⑤曾巩……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
⑥奉诏修《唐书》纪、志、表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能以文章名冠天下,主要得力于研读名家名篇,并以此作为自己追求奋斗的目标,还得力于和当世诗文名家的交游切磋。 |
B.欧阳修极力提倡韩愈式古文,反对五代以来只追求形式美的污浊文风;又运用自己的权力,大力排抑“太学体”险怪奇涩的文风。 |
C.欧阳修以文章独步天下,并在文坛上反对颓败风气,推崇充实向上的文风,受到天下文章家的拥戴,成为当之无愧的北宋文坛领袖。 |
D.欧阳修慧眼识才,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等人,原来都寂无声名,经欧阳修亲自选拔、教授,后来都成为知名的古文家。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题每题2分)
甲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苏辙《六国论》)
丙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苏轼《六国论》)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赂秦耶率:都,皆。 |
B.始速祸焉速:加快。 |
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几乎 |
D.皆椎鲁无能为者椎鲁:愚钝。 |
下列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洎牧以谗诛 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 |
B.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斯用兵之效也 |
D.子孙视之不甚惜以凡民之秀杰者 |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 )
①赂秦而力亏
②六国互丧
③以地事秦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⑥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六国论》的中心论点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其中“非兵不利,战不善”为两个分论点之一。 |
B.苏洵对齐、燕、赵三国的态度是不同的:对齐国是谴责;对燕、赵两国则是同情,认为两国“智力孤危”,灭亡是无可奈何的事。 |
C.苏洵《六国论》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运用了对比、比喻、衬托等论证方法,有时几种论证方法结合使用,很有逻辑力量。 |
D.苏轼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则是“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他们的残暴与秦始皇、秦二世不相上下,这与杜牧《阿房宫赋》的观点是相同的。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3分)
(2)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下列语句中,加划线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称赞) |
B.辱以顾余(羞辱) |
C.患为笑于里人(担忧) |
D.遂书以赠二生(写下)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B.![]() |
C.![]() |
D.![]() |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已经在心里了解了,还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吗 |
B.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现在你们迂阔,特别是文章不接近流俗,不过是小迂罢了 |
C.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这样将会更加冒犯乡人,岂只是讥笑呢 |
D.生其无急于解里之人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乡人的迷惑吧,你们对此一定能加以选择而有所采纳下列句子全都能表现不迎合世俗会带来非议的一组是
①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②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③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④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
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与曾巩是同年考中进士的好友,苏轼向曾巩推荐了两位蜀地的学生。 |
B.览读黎生、安生的文章,曾巩认为他们确实有才情,文字奔放,事理剖析透彻。 |
C.黎生临别恳求赠言,引发曾巩对“迂”的感慨,抒发了满腔的抑郁悲愤之情。 |
D.曾巩委婉地劝勉二生不要因为怕别人讥笑就迎合世俗,而是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古 之 所 谓 豪 杰 之 士 者 必 有 过 人 之 节 人 情 有 所 不 能 忍 者 匹 夫见 辱 拔 剑 而 起 挺 身 而 斗 此 不 足 为 勇 也 天 下 有 大 勇 者 猝 然 临 之 而 不 惊 无 故 加 之 而 不 怒 此 其 所 挟 持 者 甚 大 而 其 志 甚 远 也。(选自苏轼《留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