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学作品阅读
天衣无缝
华山鹰
W局长一向以大公无私自居,大会小会上,他都会自我吹嘘一番:本领导自从调到本局以来,从来不以权谋私,也没有利用职权安排过自己的亲属子女在本局就业,希望各位今后继续对我监督,如发现有此类现象,本局长将自动辞职……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W局全体干部职工天天瞪起溜圆的眼珠,总想在W局长身上找出点什么瑕疵来,但总是徒劳。人们看到,W局长上班很准时,八时一到,W局长准能在办公室找到;接人待物,他十分热情,人家来请示汇报什么事,他都是正襟危坐,侧耳细听;局里有什么工程,他还会请市纪委或监察局的同志到场监督。于是,人们对W局长一直持好感,领导班子民意测验,数他的满意率最高;
过了一段时间,W局长唯一的残疾儿子在市里一家残联办的企业找到了工作,那家企业的D厂长想把老婆安排到W局,被W局长一口回绝,说我的儿子进你厂,是通过残联考试择优录用的,你老婆调过来,我不就说不清了吗?话说到这个份上,D厂长不吱声了。W局长的儿子结婚了,但妻子是个待业青年,时间长了,经济上就有点紧张,儿媳妇常缠着W局长要安排工作,如果办不到,就跟你儿子离婚算了。W局长想,儿子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一个女人,我还靠他们传宗接代呢。如果离了,再去找,容易么?W局长的夫人也不断吹枕边风,看在儿子的份上,你想想办法吧……
W局长很不情愿地跑了几个单位,哪个单位也不想多要人。他想,既然D厂长有求于我,我何不跟他再合计合计。
一连几天,W局长闭门谢客,叫办公室主任挡驾,说是本领导正在筹谋本局大计,请勿打扰。一天,W局长主持召开领导会议,说是研究人事问题。W局长说,本局汽车到修理厂的修理费用每年就高达十余万元,现在我发现C单位有一位好修理工E,如果能要来,我们自己办个修理厂,一年节约个五六万元是不成问题的,看各位有何意见。几个副职听W局长一说,既能产生这么好的经济效益,此人又不是W局长的亲戚,何乐而不为呢?这样,E很顺利地来到W局长的单位上班了,而且工作很积极,有事无事修理厂总是响起叮叮当当的声音。过不多久,W局长的儿媳妇也找到了工作,是到C单位去了。
晚上,W局长跟夫人说,这件事我做得天衣无缝,等几个副职以后慢慢发现时,木已成舟了……
又过了几天,W局长听到本局开始传播一条消息:W局长的儿媳妇是靠等价交换找到工作的!W局长大惊,心想,几个副职都不在家,有去省城学习的,有去住院的,有去下乡的,不可能这么快就漏风。不过,这天衣这么快就有了缝,事情真蹊跷。
又是晚上,W局长跟夫人谈蹊跷之事,夫人笑道,你儿媳妇怀孕了,嘴馋,在C厂中午就餐时,为了多吃几块酸萝卜,被老炊逗弄一番,她就跟那食堂里的大师傅说了调动之事……
事后,人们发现,修理工正是D厂长的小舅子,而C厂的厂长则是E的老爸。后来,正在W局长的单位修坏了发动机,W局长又将他调到了办公室打杂。
以后,大会小会W局长再也不吹嘘了。他只是偷着乐,有孙子了。
“天衣无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世上真有无缝的天衣吗?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后,大会小会W局长再也不吹嘘了。他只是偷着乐,有孙子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小见大,以微见著”是人们对小小说的精辟评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小说的主题。(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观北大
鲁迅
因为北大学生会的紧急征发,我于是总得对于本校的二十七周年纪念来说几句话。
据一位教授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但这些名论,只好请恕我置之不理;——如其不恕,那么,也就算了,人那里顾得这些事。
我向来也不专以北大教员自居,因为另外还与几个学校有关系。然而不知怎的,——也许是含有神妙的用意的罢,今年忽而颇有些人指我为北大派。我虽然不知道北大可真有特别的派,但也就以此自居了。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但是,有些流言家幸勿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谣我怎样,我便怎样的。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我之照着谣言做去,是以专捡自己所愿意者为限的。
我觉得北大也并不坏。如果真有所谓派,那么,被派进这派里去,也还是也就算了。理由在下面: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 “整顿学风”的招牌来“作之师”,并且分送金款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现在章士钊虽然还伏在暗地里做总长,本相却已显露了;而北大的校格也就愈明白。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今天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但如果北大到二十八周年而仍不为章士钊者流所谋害,又要出纪念刊,我却要预先声明:不来多话了。一则,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二则,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15.阅读文章,对鲁迅承认自己属于“北大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某教授关于“教一两点钟的讲师” 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说法,公开声明自己属于“北大派”正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B、“北大派”是客观存在,既在北大教书,当然就属于“北大派”。
C、既然说我”北大派”,那我就是“北大派”,“照着谣言做去”,反唇相讥,反而是造谣者无话可说。
D、北大并没有具有一定纲领和组织的派系但有一种“不坏”的精神,我肯定北大的这种“不坏”的精神,并愿意具备这种“不坏”的精神。
16.对第六段有关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只“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来看北大,是因为鲁迅“前清”和“民国初年”北大的情形不了解,表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
B、“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事实,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以来北大所表现的作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的“向上的精神”
C、“近七八年”,北大“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指北大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有被关闭的危险。
D、“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指北大内部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想竭力阻挡北大“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17.文中“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一句中“显得灰色”的是什么人?
1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如果北大搞二十八周年纪念,作者公开说不来讲话了,这表现了鲁迅什么精神,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论苦难
对意义的寻求是人的基本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的空虚”。这种情形普遍地存在于当今西方的“富裕社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有受挫之感,弗克兰称之为“存在的挫折”。这种情形发生在人生的各种逆境或困境之中。
寻求生命意义有各种途径,通常认为,归结起来无非一是创造,以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二是体验,藉爱情、友谊、沉思、对大自然和艺术的欣赏等美好经历获得心灵的愉悦。那么,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可能,他的生命是否还有一种意义呢?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即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然而,第一,人生中会有一种可以称做绝境的境遇,所遭遇的苦难是致命的,或者是永久性的,人不复有未来,不复有希望,这正是弗兰克曾经陷入的境遇,因为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战俘来说,进煤气室和焚尸炉几乎是不可逃脱的结局,我们还可以举出绝症患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个相关例子。如果苦难本身毫无价值,则一旦陷入此种境遇,我们就只好承认生活没有任何意义了。第二,不论苦难是否暂时的,如果把眼前的苦难生活仅仅当作一种虚幻不实的生活,就会如弗兰克所说忽略了苦难本身所提供的机会。他以狱中亲历指出,这种态度是使大多数俘虏丧失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正因此而放弃了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真实的自我,意志消沉,—蹶不振,彻底成为苦难环境的牺牲品。
所以,在创造和体验之外,有必要为生命意义的寻求指出第三种途径,即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一切宗教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基督教),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佛教)。与它们不同,弗兰克的思路属于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传统,他指出,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不能将它剥夺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而且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7.下列对文章第三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弗兰克认为,苦难可显示人的品质乃至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B.宗教认为苦难能救赎原罪,进而进入理想境界。
C.苦难的意义在于受难的人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
D.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意在自谦缺少承受苦难的品质和尊严。
1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寻求生命意义的途径主要是创造和体验。
B.人一旦陷入绝境,苦难便没有任何意义。
C.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远比任何苦难更有力。
D.承受过苦难的人,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19.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弗兰克所说的“存在的挫折”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另举一个事例,说明“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最终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在一个更广泛和完整的层面上参悟人性。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通过解读小说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来帮助现实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两者在对人的关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解释手段上,史学和文学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文学,以及我在这里所主张的那种叙述的历史学,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但是二者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力量。而那种剥离了人的“结构——分析”的历史研究,却把这些外在力量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只是增加了我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从而使我们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果历史和文学在本质和手段上有着这么多的类似,那么二者间的界限就显得很模糊。历史解释的开始和完成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情节化”,即历史学家如何去配置这些元素以形成情节。这样,经过史学家的情节配置,对历史的读者而言,死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活动的历史剧,历史在这一刻复活。这个过程和小说家搜集素材,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情节曲折动人、包含深刻寓意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就目前而言,新的叙述的历史学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它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第二,它并不完全排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手段来处理资料;第三,受现代小说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史实;同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最后,新的叙述的历史学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但不是仅仅为了这个人、这件事而发,而是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已经看到大众需要一种令他们有兴趣去欣赏、去感悟的历史。在这个时刻,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并从文学和其他学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19.下列对本文所谈的历史学概念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学是解释的艺术,它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事和物。
B.历史学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情节配置。
C.历史学给今天的人解释历史上的人、事和物,最终帮助现在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
D.历史学处理的是历史中的人、事和物,它们都是真实存在着的,而不是想象的。
2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大多数的历史学失去了对自己源自文学想象的认识,它压抑自己,甚至否定了本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更新的伟大源泉。
B.文章期盼着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作者把它称着“现代叙史”。
C.当代叙述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段,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且运用文学手段试图借助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D.当代叙述历史学既注意叙写伟人和强者的故事,也注意叙写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可以用分析的手段来叙述这些人和事。
21.联系全文看,作者提倡的史学和文学有哪些相似之处?
22.最后一节,作者说的重归“叙事本位”历史学是怎样的历史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宋代词体诗化理论演进史(节选)
许伯卿
 所谓“词体诗化理论”,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词实际上走过了一条从与诗等同到与诗分离又逐渐向诗回归并最终等同于诗的道路。在词向诗歌回归的过程中,文体演变和文学创作规律固然不可小觑,但词体诗化理论却起着更直接的引导、规范和促进作用。
 北宋前期是词体诗化理论的萌芽期。
 北宋前期词学观念的主流仍是“花间派”。词体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娱宾遣兴”,内容不外乎风花雪月,社会地位十分卑微。但已有个别词学家开始用写诗的态度和方法作词,在创作时也能更多融入主体情感,并注意使用优雅语言,从而使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稍异的风貌。
 潘阆是宋代第一位词体诗化理论家,视诗词为一体,并以自己的创作说明词同样可以表达“盘泊之意,缥缈之情”。从词学理论发展史来看,潘阆的“诗词一理”观,当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宋代陈世修在为《阳春集》作的序中认为词不纯粹是一种“娱宾遣兴”的音乐文学品种,还有“自娱”和“吟咏性情”的功能。这一转变,乃词学观念的一个进步,它是对词体创作从着力表现外部客观世界向注重表现作者主观思想感情转变的揭示。
 若从创作实践来考察,即可较清楚地发现北宋前期词学的一些新变。第一,词家开始摆脱晚唐五代词“旁观”或“代言”的创作模式,更多融入主体意识,抒发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慨。像范仲淹等人的名篇,或状写边塞,或咏史怀古,或直抒胸襟,已与诗毫无区别。第二,避俗就雅开始成为士大夫词人的自觉行为。第三,时代催逼词家关注慢词,促进词体成长。慢词篇幅较长,能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构思、组织和修辞的要求更高,须多下功夫,从而逐渐改变人们率意游戏为词的态度。
可见词发展到北宋前期,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并出现主张词体诗化的理论家。即使继承花间传统者,观念也发生新变。(《文学评论》 2008年第3期)
16.下列关于“词体诗化理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理论包括把词视为诗,用传统诗教来规范其属性功能,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
B.在北宋前期“花间派”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该理论已经开始萌芽。
C.该理论在“词向诗歌的回归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D.该理论使得北宋前期的词体创作在总体上呈现出与晚唐五代词迥异的风貌。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阆是词体诗化的先行者,他的“诗词一理”观是宋代词体诗化理论的开端。
B.“花间派”词人陈世修认为词能“吟咏性情”,说明花间继承者观念也在改变。
C.时代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固有规律也使词的功能在经过五代后,开始慢慢改变。
D.慢词篇幅较长,容纳更深广的生活内容和情感体验,受词体诗化理论的影响,北宋前期逐步成熟。
18.文章结尾“北宋前期,词已有较强的诗化要求”,北宋词人在哪些方面体现这种要求?请结合文章,概括说明。
19.依据本文,结合自己的知识,理解“总览词史,可清楚发现,诗、词异构而同质,两者在表现功能上实无区别。”这句话中“异构同质”的含义。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①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起源于东北的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统治中国,或者是统治半个中国。
②这是为什么?我想起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他把欧亚大陆和非洲合称为“世界岛”。接着他把世界岛划分为两个部分:腹地和边缘。最偏远的部分称为“腹地”。他提出了他的理论:人类的历史就是腹地征服边缘反复重复的历史。麦金德认为,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善于航行的边缘海权国家只能望洋兴叹。对此,我想大概腹地国家的背后就是寒冷的地带,如果要发展,它只有一个选择:征服边缘地区。还有一个原因是,腹地国家向北的那一面,是不用防守的,可集中力量一面向敌。麦金德认为,腹地频繁征服边缘,反过来却不行的原因是因为交通和资源,我觉得用气候或者温度带来解释似乎更好。就是寒带或寒温带的国家征服暖温带或者亚热带的国家容易,反过来就困难。简单地说,就是寒冷能战胜温暖,温暖却战胜不了严寒。
③如果把中国看作是一个小的“世界岛”,那么东北就是“腹地”,中原一带就是季风吹拂的边缘地带。腹地可以进入边缘,而且有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因为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边缘地区,物产丰富,气候适宜,生活舒适,令寒冷地区的人向往。然而中原温暖地区的人却没有进入寒冷地区的愿望。我这里并不是说东北贫寒,恰恰相反,我认为东北十分富饶,但东北的气候具有两极性:像北极,寒冷超过同纬度地区应该有的寒冷。每当冬季来临,受蒙古高压和极地气团的影响,冬季盛行从有“寒极”之称的西伯利亚吹来的西北风,寒潮频繁南下,冬季特别寒冷。像赤道,具有同纬度地区所没有的炎热。东北夏季的炎热与亚热带地区并无差别。上世纪50年代,苏联的地理学家竟主张把东北划入亚热带。在这样极冷和极热环境下锤炼出来的东北人,还有什么环境不能适应呢?
④但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战胜另一种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地理环境只是一个方面。历史上,东北一遍一遍地冲向中原。入主中原的东北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失去了后方不需防守的天然堡垒。成了四面受敌的边缘,等待着下一次被来自东北的力量所征服。然而17世纪以后,这个历史改变了。俄国人来了。他们组织起哥萨克,沿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从而占领了欧亚大草原。从此,俄罗斯取代了草原民族对北方的统治。北方游牧民族被抄了老家,失去了不用防守的后方腹地。历史上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下的威胁没有了,中国面临的是新的北方腹地国家——俄罗斯。
⑤每当我看到地图上东北丢掉的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我都觉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清王朝不许中原向东北移民。为此甚至修筑了边墙——柳条边城来防止中原的移民进入东北。看了麦金德的“世界岛”理论,我有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对清王朝禁止移民的禁边政策有所理解:保持腹地,保持一个没有威胁的空旷的后方。但是新的移民还是来了,从遥远的万里之外的西方,这是清王朝所没有想到的。
16.下列关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麦金德认为边缘难以进入腹地的主要原因就是腹地国家的河流都是内流河或者是注入北冰洋,边缘海权国家无法进入腹地。
B.俄罗斯人之所以能成功东征并占领欧亚大草原,是因为从北部森林的边缘穿过西伯利亚,直向亚洲东部的交通很便利,进军很方便。
C.从麦金德“世界岛”理论看,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是腹地和边缘的关系。
D.根据“世界岛”理论,一个民族控制了大陆腹地,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进入边缘的愿望。
17.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东北地区的寒冷如同北极,炎热如同赤道,都是同一经度地区所没有的。
B.东北少数民族频频入主中原是由东北人能适应不同的气候,而中原民族却不能适应东北的极端气候决定的。
C.东北地区物产丰富,但它的气候具有两极性,这使得东北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温暖地区。
D.清王朝修建柳条边城有效阻止了中原民族进入东北,但也因这种策略而丢掉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18.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清王朝消亡的原因。(6分)

1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人类历史总是腹地征服边缘的原因。(6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