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的精密相机——眼睛
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颤”。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零七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
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却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这样,大自然中不同眼睛的集合就如同一个活化石库,我们可以将这些化石理解为人眼进化之路上留下的一串脚印。于是,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至少是有解的。十几年前,两位瑞典科学家甚至将这一过程量化,他们将鱼眼进化拆分为近2000个步骤,并用计算机模拟了整个过程,经保守计算,他们结论说,这一过程的实现理论上只需36万年。现在许多科学家都相信,从一个感光细胞到我们的眼睛,最关键的变化就发生在最初几百万年之内。
值得一提的是,人眼已如此适应陆地生活,要将光线汇聚到视网膜上,不光需要可变焦透镜(晶状体)的作用,空气与角膜之间的界面也至关重要。角膜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泪膜,光线接触人眼之后,只有1/3折射依赖后边的晶状体,2/3的折射都在空气及这层泪膜之间发生,这里相当于一个固定焦距的透镜。这便是为什么当你潜入水中视线就变得模糊,那个时候这层泪膜和周围的水环境混为一体,在空气中可以发生的折射便不会发生,于是光线就不会恰到好处地投射到视网膜上了。对这篇文章的主要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认为,约5亿万年前的寒武纪,出现了单个感光细胞的生物体。 |
B.瑞典科学家通过将眼睛进化的过程量化,并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测试,得出眼睛的进化只用了36万年时间。 |
C.人的眼睛不仅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还能利用晶状体感知周围明亮的世界。 |
D.人眼在陆地上感知周围的世界,需要晶状体、空气和角膜,而在水里感知世界,就只需要晶状体和角膜。 |
E.我们人类之所以比鹦鹉螺更看清明亮的世界是因为有晶状体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对“那个令达尔文困惑了一下的问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眼为什么会构造得如此精密的。 |
B.人眼是如何突变和进化的。 |
C.单个感光细胞是什么时候出现在生物体表面的。 |
D.眼睛的进化具体经历了哪些过程。 |
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任选两个,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眼睛的进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课外现代文阅读。
谢天
(台湾)陈之藩
①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②刚上小学的我,正念一些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课文。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了。祖母的话,老天爷什么的,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③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来的,这家确实是他们建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④祖父长年在风雨里辛劳,祖母每天在茶饭里刻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可为什么却要谢天呢?我,一个小孩子,混吃混玩,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父?——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一直是个谜。
⑤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敦,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才得到一种新领会。
⑥我在读这本书时,看到了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比如:在与原子始祖波耳的争辩中,爱因斯坦不忘赞美波耳;在数学大师劳伦兹的纪念会上,他谦卑的致词更使人动容。我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人一个印象,即相对论不是甲发明的,就是乙发明的,好像与爱因斯坦本人不相干似的。就连《相对论》本文中,爱因斯坦也会忽然天外飞来一笔:“这如不是劳伦兹,就不能出《相对论》!”像爱氏这种不居功的态度,实在是史册中少见的。爱因斯坦感谢了这位,感谢了那位,感谢了古人,感谢了今人,就是不提他自己。
⑦我就想,为什么立功者偏不居功?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⑧几年来自己到处奔波,挣了几碗饭吃,作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点事以后,才有了一种新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也需要先人的遗爱和遗产,众人的支持与合作,机会等候与到来,这些缺一不可。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到自己贡献的渺小。
⑨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答:“我”对“天”的看法,前后有什么改变?用自己的话回答。
(1)原来,“我”以为“天”是指
(2)后来,“我”以为“天”应该是指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品的开篇显得平淡,甚至有俗套之嫌,但作品的主题却深刻而富有哲理。寓深刻于平淡,融哲理于浅显,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
B.本文的结构方式是先分后总。第一、二部分是分说,分别从祖母和爱因斯坦两方面说明人们对“谢天”的态度;第三部分则总结,得出结论。 |
C.本文以“谢天”为线索,将祖母、“我”及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等三个材料组织起来,从而使作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
D.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点。比如作品通过祖母与爱因斯坦对“谢天”的看法的对比,赞扬了爱因斯坦的伟大人格。 |
E.用“给周仓戴上眼镜,给关平画上胡子”的材料,表现“我”的幼稚无知,为下文觉得祖母的话“是既多余,又落伍”作好了铺垫。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①“无恶意的闲人”是指:
②“有恶意的闲人”是指:文段的划线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讲讲文中所引用的诗句的意思和作者引用这几句诗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看电影
王 往
电影是一束光。
在乡村的夜晚,这束带着奇迹的光让黑暗生动起来,让贫穷富有起来,让寂寞欢腾起来。
有电影的夜晚,孩子们吃饭是潦草的。最怕的是发电机突然响起来,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丢下碗筷,搬个凳子就跑了,嘴角上粘着的饭粒,鼻子上的粘着玉米渣都顾不上擦一下。
银幕前的人越来越多了,放映员和村干部打着饱嗝出来了,电影开始放映了!
是的,电影是一束光。当它投射到银幕上时,世界也就投射到了银幕上。
人们从电影上知道了村庄之外的另一些村庄,国家之外的另一些国家。在另一些村庄里,人们劳作之余可以喝咖啡而不是喝水,在另一些国家人们庆贺胜利时就在大街上接吻。当然,人们也知道了世界上还有比自己生活得更差的地方,有些地方还有奴隶,有些地方战火不断。
人们全神贯注于银幕,忘了白天曾经和邻居为了一只鸡而大吵大骂,忘了家里的粮食可能支不到明天晚上。电影,将人们带到了一个梦里。
孩子们更专注于对情节的猜测。看到头戴贝蕾帽、手夹香烟的女人,他们就嚷起来:“特务!”果然那个女人很快化装成了特务;紧张的音乐响起,树木一动不动,他们立刻断定“鬼子来了!”果然,随着几把刺刀闪现,日本兵猫着腰走向了八路军躲藏的柴垛……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叫小柿子的好奇心最重,他总想弄明白电影是怎么做成的。看一会儿电影,他就扭头朝放映机看去,他不明白那束光和胶片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一束光就能带来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让他欢笑,让他流泪,让他对村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晚上,电影散了,小柿子没有回家,和几个小伙伴模仿着电影里的故事,玩打土匪的游戏。他拿着木头枪,走进树丛,搜查“土匪”。没走几步,就看到两个抱着接吻的人,男的是村里的欧亚,女的是葡萄,他的大姐。他悄悄退了出来。
就在小柿子回到路上时,看到了他的父母拿着棍棒过来了。
父母看到了小柿子,问他看到大姐葡萄没有,看到欧亚没有。
小柿摇摇头。小柿子从电影里知道,要是一男一女愿意在一块儿,一定是他们互相喜欢了。电影里,如果男的是坏人,他抱着女的,女的一定会打他,叫喊。大姐葡萄没有打欧亚,一定是喜欢欧亚的。他不愿意出卖他们。
又一天晚上,他去小河边捉萤火虫,听见一个女的在哭。他走过去一看,是大姐葡萄。葡萄不哭了,站起来,将一根绳子甩到了树杈上,掂起脚,打了一个扣子。
小柿子赶忙扑向葡萄。
小柿子说:“大姐,你可以叫欧亚带你走啊,走得远远的。”
小柿子又说:“电影里都是这样的,家里不同意男的和女的在一块儿,就可以去远方。”
葡萄把他紧紧地楼在胸前。葡萄说:“小弟,你真聪明。”
……
多年以后,上高中的小柿子正为一笔学费发愁时,葡萄和欧亚带着孩子来了,葡萄给了小柿子一笔钱,对孩子说:“你喜欢看电影,叫小舅带你去吧。”小柿子对孩子说:“走,小舅带你去看电影。”
后来,小柿子进了电影学院,有机会了解了电影制作的一些程序。
“电影是什么?”几乎每一位老师都在首次开讲时进行这样的设问,然后从所授专业的角度给出大同小异的答案。
电影是什么呢?
窗帘拉上,书写板上方垂下了银幕,教室进入了黑暗。
电影是一束光。小柿子在心里说。
(选自《2012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所描绘的环境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早期的乡村,这里的人们思想愚昧落后,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多少感知。 |
B.本文通过对小柿子和他姐姐葡萄的刻画,表达了人应解放思想,敢于追求梦想,才能摆脱困境,实现理想的观点。 |
C.文中人们全神贯注于银幕,孩子们更专注于对情节的猜测等场景,表明了村里人们生活的单调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
D.本文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将小柿子姐弟以及同村的人们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
E、本文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动人,而是采用大众场景与典型个体结合的方式来展开叙写,语言平实质朴,表现力丰富。文中多次提及“电影是一束光”,怎样理解这句话?
请根据文本内容,举例说明“小柿子”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媒体时代的自律和他律
在互联网上,每一个账号,都像一个小小的媒体。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信息、观点、态度便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自媒体——自我的小媒体,在近5亿网民、3亿微博的努力之下,焕发出巨大能量。
从郭美美的名牌手袋到故宫破碎的瓷盘,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自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会把赞赏的掌声献给自媒体。社交网站、微博上“日本核辐射空气抵沪”的无稽之谈,让上海市民惊出一身冷汗;“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以讹传讹,花费很大精力才得以澄清;而“滴血食品传播艾滋病”的失实传言,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恐慌。
谣言不是自媒体的主流,但其危害也不容小视。“艾滋女事件”等,对个人造成的精神损害难以弥补;“浙江某学院党委书记开房被抓”等,损害到领导干部群体的形象;而“碘盐防辐射”的谣言,更在短时间内引发抢购风潮。
开放的论坛、博客、微博,跟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摘抄本不同,已属于网络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多一些独立思考、多一些理性判断,少一点冲动偏激、少一点轻信盲从,谨守法律的边界,谨守道德的底线,正是自媒体的“媒体责任”。
自媒体也是一种“自组织”,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扩散,就曾引来网友广泛反思,更多人在评论、转发时,更理性、更谨慎。近日“武汉女大学生被割肾”的传闻,通过知情网友的质疑、辟谣,也部分地澄清了事实。然而,近5亿网民与9亿多手机用户,十几亿支麦克风、十几亿个自媒体,难免会有杂音。正如指挥、纠正跑调的音符,合唱才能更和谐、更美妙,要让自媒体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承担媒体责任,他律同样重要。
立法机构、司法机关、互联网管理部门完善法规、加强监管,是更为有效、也更为根本的“谣言粉碎机”。互联网企业是“第一把关人”,尤需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传统媒体面对真假莫辨的网上信息,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披露真相、以正视听。更重要的是,作为“被谣言”的主体之一,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应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使谣言止于公开透明。
每一位严格自律、抵制谣言的网民,每一家秉持“真实、客观、公正”原则的媒体,每一个正视网络舆情、积极应对、及时回应的部门,都构成对造谣者的他律。这样的他律,与网络、网民的自律,正是自媒体的两侧护栏。有了护栏的引导和保障,这一全新的、快速发展的媒介形式,才能在信息民主化的大潮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人民一起,走向更好的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删改)下列对“自媒体”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网民个体,通过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构成的一个个小媒体。 |
B.自媒体虽然是一个个小而零散的,在进行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上,能焕发出巨大能量。 |
C.自媒体不仅会对个人造成精神和名誉的伤害,甚至于造成了公众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
D.自媒体的影响力巨大,谣言的传播者虽然不是故意的,但也应担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
下列对文中自媒体的“他律”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发布者外的每一位网民都来遵守法律,坚守道德,并努力参与质疑、抵制谣言,澄清事实。 |
B.互联网企业,多一些社会责任感,多一些有效管理,把好第一个关卡,抑制谣言的传播。 |
C.立法机构、司法机关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求证,及时发布信息,披露真相、以正视听。 |
D.党政机关和相关部门应完善法规、加强监管,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热点疑点,说明真实情况。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的镐、铁齿、镰刀、耙子等农具。他们纷纷回家拿起形形色色的容器,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仿佛牧羊人在寻找失了群的羊。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这岸的果实已经采尽,他们打算渡过青鱼河,对岸有一片茂密的透着隐隐红光的山丁子树,挂在枝头的果实仍然可观。
③青鱼河河水流急,深不可测,因而很少有人在夏秋之时到对岸采浆果。一般来说,青鱼河被寒风冻僵了之后,才会有人拉着爬犁从它身上走过,去柳树丛中拾捡干枯的枝每当柴烧。
④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嗉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高烧,大病一场。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⑤这时候又有三个采浆果的人回来了,一个说撞见蛇了,一个说看见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鸟,它发出的叫声像小孩子的哭声。另一个嘟囔着倒霉,眼皮被蚊子叮肿了不说,半新的裤子还被树枝划了道口子。可是当他们拿了钱后,谁也不发牢骚了,他们带着喜悦回家。
⑥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在晚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惟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
⑦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晴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熏的霜,去了大草句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⑧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那个夜晚,气温骤降,雪花就像一位端庄、美艳、率性的公主,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乘着冬天的雪橇来了。金井人没人注意到下雷了,因为雪是在夜里来的,在森林河谷中奔波了一天的采浆果的人,都沉浸在梦乡中了。
⑨雪越下越大,到了清晨,雪深近两尺。当金井的主妇们推开家门抱柴生火时,发现世界已改变了颜色。雪没有停的意思,仍然漫天飘舞着。女人们慌慌张张进屋喊起了丈夫,又吆喝起了孩子,他们纷纷奔到窗前,看着苍茫的大地,一个个目瞪口呆。
⑩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惟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阍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壤嵌。
(节选自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当城市商人出高价收购浆果时,正忙于秋收的金井人竟扔下农具,采摘浆果去了。这一事件,可视为以商业为标志的现代文明社会对农耕文明的一种侵蚀。 |
B.大鲁二鲁这对有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崇奉先辈的生存经验,恪守先辈的生活方式,对此,作者给予了应有的批评与否定。 |
C.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渡河,最终无果而返,这种结局寓示了大多数金井人的共同命运,也暗示了作品的价值取向。 |
D.全篇流淌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讴歌,文字如行云流水,构思也颇有特色,悬念勾魂夺魄,情节跌宕起伏。 |
E.这篇小说在鲜活的生活图景的展示中蕴蓄着耐人寻味的人生意蕴,是一篇出色的充满哲理与诗意的人生寓言,引发读者对现实人生的观照和思索。文中⑧⑨⑩段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采浆果这个故事意蕴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