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六个人的一生和一句仁爱的谎言
①那是他遇到的第一桩案子,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②-八四八年,美国南部一个安静的小镇上,刺耳的枪声划破了午后的沉寂。他是刚入警局不久的年轻助手,随警长匆匆出动。
③一位年轻人被发现倒在卧室地板上,身下一排血迹,右手已无力地松开,手枪滚落在地,身边的遗书笔迹杂乱,而他钟爱的女子昨天与另一个男人走进了教堂。
④死者的六位亲人都呆呆伫立着,他禁不住向他们投去同情的一瞥。他知道,他们的哀伤与绝望,不仅因为一个生命的陨落,还因为对于基督徒来说,自杀便是在上帝面前犯了罪,他的灵魂从此将在地狱里饱受烈焰焚烧。而风气保守的小镇居民会视他们全家为异教徒,从此不会有好人家的男孩子约会女儿们,也不会有良家女子肯接受儿子们的戒指与玫瑰。
⑤这时,一直沉默的警长突然开口了:“不,这是谋杀。”他弯下腰,在死者身上探摸许久,忽然转过头来,用威严的语调问:“你们有谁看见他的银挂表了吗?”
⑥那块银挂表,镇上的每个人都认得,是那个女子送给年轻人唯一的信物,每个人都记得他是如何五分钟便拿出来看一次时间,而阳光下挂表闪闪发光,仿佛一颗银色的、温柔的心。
⑦所有的人都忙乱地否认。警长站起身严肃地说:“如果你们都没看到,那就一定是凶手拿走了,这是典型的谋财害命”。死者的亲人们号啕大哭起来,仿佛那根压断骆驼背的稻草从他们身上取下了,而邻居们也开始上门表示慰问与吊唁。警长充满信心地宣布:“只要找到银挂表就可以找到凶手了。”
门外,阳光如蜜汁,风是薄荷酒,五月大草原上滚动的长草像燃烧着的绿色波浪。他对警长明察秋毫十公钦佩,他问:“我们该从哪里开始找起呢?”
⑨警长的嘴角出现了一抹偷偷的笑意,他伸手慢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块表。他忍不住叫出声来:“难道是……”警长看向四周广阔的草原,微笑点头:“幸好任何人都知道,在大草原上寻找一个凶手和寻找一株毒草是一样困难的。” “他明明是自杀,你为什么硬要说是谋杀呢?你让他的家人更加难过了。” “但是他们不用担心他灵魂的去向,而他们在哭过之后,还可以像任何一个好基督徒一样清清白白地生活了。” “可是偷盗、说谎也是违背十诚的呀。”警长锐利的眼睛盯着他:“年轻人,请相信我,六个人的一生,比摩西十诚要重要得多。而一句因为仁爱而说的谎话,连上帝也会装着没有听见。”
⑩那是他遇到的第一桩案子,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第④段中“死者的六位亲人都呆呆伫立着”,第⑦段中“死者的亲人们号啕大哭起来”,试分析他们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试分析第⑧段中的画线句的作用。(4分)
                                                                   
谈谈你对文章开头和结尾这样写的好处?(4分)
                                                                   
                                                                  
你认为文中的警长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请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他的做法的。(6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题(11分)
成全一棵树
(1)一个平常的春天,一位饱经风霜的母亲,向别人讨了几棵树苗。她要把树苗栽在门前。
(2)母亲栽完树后,她的孩子从屋里一拐一拐地走出来。“妈妈,把这棵小树也栽下吧!”孩子的手里擎着一棵树苗。那是她丢弃的一棵。它又瘦又小,甚至还有一些枯萎。孩子吃力地站在母亲的面前。他是她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残疾。孩子擎着那棵树苗,满眼里都是渴求的光芒。母亲望着孩子站立不稳的腿,她就豫了。她认为孩子是在做着一件没有结果,同样也没有意义的事情。等看到孩子眼里的那片灼灼的光芒,母亲终于点点头——就算它最终长不成一棵大树。
(3)孩子高兴极了,他小心翼翼地放下树苗,抢着去挖树坑。他人小力气弱,挖得很吃力。母亲要替他挖,他不肯,硬是自己挖成了。孩子挖的树坑比母亲挖得都大、都深。
(4)树苗栽种下了,孩子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给每一棵树浇水。母亲看着,心里想着,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她真的不相信那棵树苗会活过来,会长成一棵大树。
(5)可是不久,那棵树苗和其他树苗一样,也鼓出了叶子。只不过稍迟了几天,叶片稍细小了些。可不管怎么说,它活过来了,它也是一棵树了。
(6)每一天,孩子都要拎着水桶浇树苗。孩子是认真的。他浇水也不厚此薄彼,一棵小树一桶水。那棵由他乞求母亲允许亲手挖坑栽种的小树苗,孩子也只浇一桶水。
(7)小树一天一天长大了。开始的时候,那棵小树明显地不如其他的树壮实,显得有些楚楚可怜。可是第二年夏天,它竟然慢慢地赶上了它们。
(8)这一年冬天,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送她这个残疾的孩子也去读书。而在此之前,她是不想,也难有这个能力让这个孩子去学校。孩子背着母亲用布片为他缝制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他一拐一拐地走向学校,可他的脸上却是永远像春天一样明丽灿烂!
(9)放了学,除了做作业,孩子就浇那几棵树,一拐一拐地拎着水桶奔走在水塘和树之间。春去秋来,那棵本来已经失去了生存资格的树,比别的树是青春是挺拔。
(10)孩子每天都是高高兴兴的。别人送给他一个绰号:阳光。大家都叫他阳光。他也喜欢这个绰号。
(11)几十年过去了,拐腿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母亲早已是满头银发了,儿子归来的消息使她分外高兴,这一天她早早候在门口迎接儿子。和母亲同在门口的还有那几棵树。
(12)他是坐着轿车回来的。他没有让车子进村,在村头他就下来,一拐一拐地走向自己的家。
(13)远远地,他就看到了家门口的树——高大的、快有一抱粗的树。他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她依着树。他心里一热,急急地奔了过去。在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树下,他把母亲接在怀里。他发现母亲真的老了,身子轻得像一片树叶。他叫了一声娘,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14)他在老屋里住了半个月,每天都一拐一拐地扶着母亲到树下的青石板上坐,陪着母亲说话。有一天说起身边的树,他忽然神秘地说,“娘啊,你知道这棵树为什么比别的树长得快吗?这里面,有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秘密呢!”
(15)母亲望着巳人到中年的儿子,望着他那一脸的得意,她平静地笑了,点点头说:“其实娘早就知道了。那树长得高长得快,还不是你每天半夜起来喂它一泡童子尿?开始我也纳闷,后来有一天半夜我悄悄地跟着你,看见你一边喂它一边说小树快快长大吧……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吗?就是因为我看见你天天半夜里去偷偷喂那树啊!”
(16)他一下子怔住了。
(17)他百感交集。许久许久,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18)他明白了。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母亲的心永远是一颗母亲的心。
第(4)段画线句“这棵树能长大吗?做母亲的目光是复杂的”,请联系上下文,品读出母亲此时复杂的目光: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段面画线句“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请联系全文,写出促使母亲做出这项决定的最主要的一件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4)、(8)、(9)段中“一拐一拐”共出现4次,作者突出这一细节的用意:一是强调他是个残疾的孩子;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7)段写道:“他百感交集。”如果你是一个戏剧或电影的编导,请为他设计一段独白。[【独白:戏剧、电影中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的话。】(20字左右)





















从全文看,本文既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又写了______________的经过,这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阅读并回答问题。
气 候 的 威 力(节选)
①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则是变幻莫测的气候。气候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因此,人类对于气候是既乞求,又敬畏;既感激,又恐惧,所以才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感慨。
②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③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④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⑤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地抵达机场。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极的气候。请通读全文,概括出南极气候的基本特点。

气候对人类具有两面性,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将人类置于死地。请根据自己掌握的气候方面的知识,各举一个气候造福于人类和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要求:举例典型,表述具体,且不得引用文中的例子)。
(1)造福于人类的例子:
(2)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例子:
本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其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是,从内容上看,文中运用画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本文第④段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目的。

本文第③段中加点的“常常”可否去掉,为什么?

阅读《栀子花》,完成小题
①朋友从苏州寄来几包花籽,这些花籽翻山越岭,趟河过洞,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小镇上时已经过了清明,按种花的常理来讲,怕是错过了时节。但我还是把他们种进花盆之中,因为她的盛情难却,也因为我爱花成性。
②房子朝东西方向,冬日阳光吝啬,夏日却舍施有加。这对养花而言,也是有悖常理的,但那些花还是出来了。花是栀子花,我提前都作了标签。也只有栀子花,或许不至于让我彻底绝望,才孱孱弱弱的发了几株苗,那些孱弱的栀子花苗在不经意间也长高了。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情便是去看看它们。纤细的枝干上却已挂了几个花苞,“栀子花香呀香”,花香之中隐藏着多少令人想像不尽的故事呢!坐在床边,翻几页书,喝一杯茶,想一想往事,闻着花香,感觉人生是多么的幸福。
③栀子花不好伺候,所谓养花,倒不如说是养耐心。忽一日,那些嫩闪闪的叶片变得发黄了,便是积水过多;那些舒展的叶片歪下了脑袋,定是缺水所致。我喜欢自由,心里总想着到天南海北,按时按点的约定于我而言,实是头上架刀。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辜负了朋友的殷切希望,而使那些花朵们一蹶不振。为此我也有点难过,说好等花长大后,再寄人家一朵鲜花的,而那些花们却一直不肯开放,这使我心有余悸,且难以向她交待,故而久久躲避。
④在小镇上,我偶尔写几首小诗,常感游离其外,不能载道。我的恩师说,诗歌如花,花似女子,更需潜心养护。看来的确如此。也或许是对尘世顿悟不深,醉心于功利,而失觉万物之情谊。所以,我所养之花总是纤细、孱弱,不肯肥壮。
“栀子花开呀开”,我一直祈望它们能绽开花苞,给我带来一缕清香,却全然忽视了往日对它们的爱恋之心。缘起缘灭,凡事讲缘,佛经讲的肯定是有道理的。那我的缘又将在何处呢?
⑥当某一天,我打开房门,闻到栀子花的清香的时候,我知道了,缘就在身边,是情与情之间的约定,是诚笃和潜心的另一种回报。当然,我更明白,不能为花而养花,更多时候,等你养好了性,花才给与你无限情趣。——选自2010.12《散文》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文章引用歌词“栀子花香呀香”和“栀子花开呀开”分别有什么作用?

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第六段中“缘就在身边,是情与情之间的约定,是诚笃和潜心的另一种回报”一句话的理解。

下面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花说事,借花喻理。
B.文章第④段由写育花谈到写诗,直接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C.文章开头极写自己爱花,接着写育花受挫,最后写悟出真理,育花成功,在曲折起伏中逐渐揭示中心。
D.文章巧妙地融合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读来形象具体却又深沉含蓄。

阅读《低碳生活处处可为》一文,回答小题。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试结合文章内容,运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碳中和”。


第3段中加点词语“甚至”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请说说文章第3、4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过低碳生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12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人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文中语句回答。

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
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众所周知的具体事例作论据。
示例: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