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信号物质可以改变     (填数字)的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4)大脑皮层控制手运动的中枢分布在      ,其范围比膝代表区的要     (大、小)。
(5)维持Na+、K+浓度在细胞内外的差异,与神经细胞的         代谢活动密切相关。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以下是一个测定某植物细胞液浓度的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示意图
①准备6组试管,在每组试管中注入等量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②在每组的a试管中加入等量叶圆片和少量亚甲基蓝晶粒(对溶液浓度影响可忽略不计),并定时轻摇
③从每组a中吸取1小滴蓝色液滴,小心放入对应b试管的溶液中部,观察蓝色液滴沉浮情况并记录

说明:若a管溶液浓度上升,蓝色液滴将在b管的无色溶液中下沉;反之蓝色液滴将上浮;若a管溶液浓度不变,蓝色液滴将均匀扩散。
实验结果如下表:

组别
a1、b1
a2、b2
a3、b3
a4、b4
a5、b5
a6、b6
蔗糖溶
液浓度
0.0125M
0.025M
0.05M
0.1M
0.2M
0.4M
液滴沉
浮情况
下沉
微下沉
均匀扩散
微上浮
上浮
明显上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变化可通过蓝色液滴的浮沉反映出来。
(2)本实验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实验不同组别间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在某组a试管中的植物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则在第③步操作中,将发现蓝色液滴________。
(5)在操作正确情况下,若发现在所有的组别中蓝色液滴都上浮,则实验应该如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图1图2
图6-13-2
(1)在建构种群增长模型时使用到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________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若图1表示受精作用,则A与B的结合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有关。若图1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则A、B在融合前必须经过________法处理得到原生质体,将其放在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 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3)若图2中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d为抗利尿激素,则a为________刺激。
(4)若图2中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切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对胰岛的影响比对甲状腺的影响 ________。

请据图5-12-5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图一图二
图5-12-5
(1)图一中A、B、C、D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箭头代表碳循环过程,但是缺少了必需的某种成分,缺少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碳在A、D、C之间以________形式传递。
(2)根据图二的信息请写出其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3)图二所涉及的食物关系情况中,若大量捕杀甲,则丙的数量在短时间内的变化是________。
(4)调查图二生态系统中乙的种群数量,应采用________法。为模拟该调查方法,生物小组同学使用玻璃球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6个(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________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________。

图5-12-4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图5-12-4
(1)某研究小组对该生态系统中某食虫鸟的数量进行长期的研究,这属于________层面的研究,在调查其数量时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鹰获得能量最多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中主要有下表所列的五个种群。现测得各种群所含的能量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mg·L-1,该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后难以通过代谢排出体外。

种群
A
B
C
D
E
能量(kJ)
1.6×109
1.2×109
1.3×108
9.1×107
2.9×106
污染物X含量
(mg·L-1)
0.037
0.036
0.35
0.39
3.4

①该生态系统中种群A和种群B的关系最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处于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的生物种群是________。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种群是________,该种群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也最高。
(3)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缓解温度效应,人类应以素食为主。请运用生态学知识予以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

样地
编号
植物种类数(种)
simpson多
样性指数
薇甘菊
覆盖度(%)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引入前
引入后
1
22
25
0.88
0.97
72
65
2
16
21
0.71
0.86
92
75
3
20
26
0.85
0.98
75
62

注: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
(1)从细胞代谢的角度分析,薇甘菊攀爬覆盖到其他植物上,抑制了植物的________,从而导致其他植物死亡。从长期看,薇甘菊入侵之后种群数量变化符合________模型。
(2)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请用表中数据分析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野菟丝子不含叶绿体,能吸收薇甘菊的营养从而抑制其生长。田野菟丝子与薇甘菊的关系被称为________。在清除了薇甘菊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和个体数量会发生改变,这个过程被称为________。
(4)将薇甘菊加以利用,变害为宝,是防治薇甘菊的另一思路。薇甘菊能分泌某种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被称为“他感作用”,可据此开发新型除草剂。“他感作用”中包含了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信息。也可以将薇甘菊开发为饲料。用10 kg薇甘菊饲喂山羊,山羊增重还不到500 g,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山羊未必摄入全部10 kg薇甘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