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者詹姆斯•洛温说:“历史是一系列尚未解答或尚未完善的问题,而不是一系列确定的答案……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讲明真相,不必担心真相会引起混乱,最危险的,是对真理与良知的麻木,以及对思考惰性的习惯。”他的话提醒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历史思维习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些西方学者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
(1)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的真相。
材料二 如图,在繁华的美国纽约市区就有一个“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铜像。此外,在美国纽约还有一条街被命名为“林则徐街”。
(2)林则徐为何会受到美国人的如此礼遇?请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对李鸿章的评价,英美不少历史学家认为他“不仅是中国在当代所孕育的最伟大的人物,而且总和各方面的才能来说,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纪中最为独特的人物。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做出了有价值的服务;以从政三十年的政治家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其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中国有贬之者多以“卖国贼”三字以蔽之;李鸿章对自己总结“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3)李鸿章为何得到不同的评价?请谈谈你的观点。
材料四 如图
(4)以上是两个人讨论辛亥革命问题的对话。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妥之处?请根据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败作出你自己的评价。(2分)
世界历史是一部各国、各民族由原始、孤立、分散的历史发展成为彼此交融联系的历史。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
——《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认为“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怎么解释?
材料二:
图1图2
(2)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图2两大军事同盟的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19世纪和20世纪初叶是一个由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接着发生的殖民地革命很快结束了这种霸权。
——《全球通史》
(3)请举例说明“二战和殖民地革命”结束了欧洲霸权。
材料四: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宗旨确立的依据。
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材料一:“以蒸汽机为龙头的工业革命,在几十年内就使英国建成了一套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迅速地将日不落帝国的荣耀推上历史的巅峰。但是,这套史无前例的大工业体系一旦建成,它就会按照自身的逻辑加速历史的发展,从而改变大国间力量的对比,大国争霸的游戏规则也将因此而改变。”
(1)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借助这一优势,英国在世界确立了什么地位?你认为大国争霸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材料二:“南北战争后的30年对美国来说,是勇于创新的时代,也是开始腾飞的时代”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经历南北战争的美国能率先开启“开始腾飞的时代”?
材料三:第三次技术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和影响来说,远远超过前两次技术革命,它大大加速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
(3)由材料三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何特点?中国为了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这一发展机遇在科技领域涌现出许多科研人员,请你举一例说明
(4)综合上述问题请你谈谈新中国成立后在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马航MH370客机(吉隆坡至北京航班、波音777-200型)2014年3月8日失联。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确认客机“终结”于南印度洋。3月17日开始,失联客机最后与卫星失去联系的两个可能区域内的国家及其他有能力提供帮助的国家共26国参与搜救。搜救的范围由中国南海区域转到北印
度洋区域,最后转到南印度洋澳大利亚西部海域。这个范围正巧是古代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时所经过的地方。用于搜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在18——20世纪初发明的交通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交通工具。
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古代中国和欧洲的航海家及其“开辟新航路”分别指什么人和事件?
(2)适用于海上搜救的又属于18—20世纪初发明的交通工具可能是什么?(至少答出两种)
18—20世纪初发明的交通工具用什么动力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那闪光的大旗面前,大清龙旗显得那么古旧;在近代资产阶级议会面前,军机处已显得那么落伍;而当康熙因《南山集》案震怒之下一道圣旨将作者戴名世凌迟处死,血洗牵连三百多人时,英国国会早已通过“法在王上”的法律文献,规定国王不得任意废止法律,从而一举消灭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政治。
材料二:1640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在这两次革命中获得了胜利;然而,当时资产阶级的胜利意味着新社会制度的胜利,资产阶级所有制对封建所有制的胜利……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5页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 “法在王上”的法律文献名称和民主政治的名称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整个世界的要求”是指什么?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的英、法、美、俄、日分别通过什么方式在不同程度上达到了“整个世界的要求”?
(3)“法在王上”的法律文献、《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所宣传的共同思想观点是什么?
观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图,请将下列英文字母填入图中对应的方框内。A.深圳 B.浦东 C.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