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荷花之谜》,完成小题。
荷花之谜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一一概括回答。
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原因是什么?“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划线字“近”能不能删掉?请说明理由。(2分)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用你爱我的方式去爱你
卫宣利
你突然打电话说要来我家,电话里,你轻描淡写地说:“听你二伯说,巩义有家医院治腿疼,我想去看看。先到你那里,再坐车去。你不用管,我自己去……”
第二天,我还没起床你就来了。打开门后我看见你蹲在门口,一只手在膝盖上不停地揉着。你眉头紧锁,脸上聚满了密集的汗珠。我埋怨你不应疼成这样才去看医生,你却说没啥大事。
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我紧追过去,在你前面弯下腰,我说:“爸,我背你到外面打车。”你半天都没动,我扭过头催你,才发现你正用衣袖擦眼,你的眼睛潮红湿润,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风迷了眼。”又说:“背啥背?我自己能走。”纠缠了半天,你拗不过我,终于乖乖地趴在我背上,像个听话的孩子。我攒了满身的劲背起你,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沉.那一瞬,我有些怀疑:这个人,真的是我曾经健壮威武的父亲吗?你双手搂着我的脖子,在我的背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使劲弓起来,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
到小区门口,不过二十几米的距离。你数次要求下来,都被我拒绝。爸爸,难道你忘了,你曾经也这样背着我,走过多少路啊?
那一年我在工地被钢板砸伤,右腿险些被砸断,腰椎也被挫伤。在漫长而繁杂的治疗过程中,你背着我,去五楼做脊椎穿刺,去三楼做电疗,上上下下好几趟。那年,你50岁,日夜的焦虑使你身心憔悴;我18岁,在营养和药物的刺激下迅速肥胖起来。50岁的你背着18岁的我,一趟下来累得气都喘不过来。在你的精心照料下,8个月后,我开始扔下拐杖能自己走了。
这次去在医院做检查,你不停地问我:“到底怎么样?不会很严重吧?”我紧紧握着你的手,你厚实粗糙的大手在我的掌心里不停地颤抖。我第一次发现,你其实是那么害怕。是骨质增生,必须手术治疗。医生说,真想象不出,你如何能忍得了那样的疼?
那天护士为你输液,那个实习的护士,一连几针都没有扎进血管。我一把推开她,迅速用热毛巾敷在你的手上。一向脾气温和的我,第一次对护士发了火:“你能不能等手艺学好了再来扎?那是肉,不是木头!”护士尴尬地退了下去,你看着暴怒的我,眼睛里竟然有泪光闪烁。我猛然记起,几年前,你也曾这样粗暴地训斥过为我扎针的护士。
手术很成功。你被推出来时,仍然昏睡着。我仔细端详着你,你的脸沟壑纵横,头发白了大半,几根长寿眉耷拉下来……我想起你年轻时拍的那些英俊潇洒的照片,忽然止不住地心酸。
几个小时后,你醒了,看见我在,又闭上眼睛。一会儿,又睁眼,虚弱地叫,“尿……尿……”我赶紧拿出小便器,放进你被窝里。你咬着牙,很用力的样子,但半天仍尿不出来。你挣扎着要站起来,牵动起伤口的疼痛,巨大的汗珠从你的额角渗出来。我急了,从背后抱起你的身体,双手扶着你的腿,把你抱了起来。你轻微地挣扎了几下后,终于像个婴儿一样安静地靠在我的怀里,那么轻,那么依恋。
出院后你就住在我家里。每天,我帮你洗澡按摩,照着菜谱做你喜欢吃的菜,绕很远的路去为你买羊肉汤。阳光好的时候,我带你去小公园听二胡,每天早上催你起床锻练,你在前面慢慢走,我在后面紧紧跟随……所有的人都羡慕你有一个孝顺的儿子,而我知道,这些,都是你传承给我的爱的方式。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11期,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详写儿子爱父亲的三件事。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轻描淡写:
(2)纠缠:围绕句中划线内容,赏析下列精彩语句。
(1)去医院的途中,你走得那么慢,弓着身子,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步往前移。
(2)只是我的爱永远比不上你的爱,宽阔辽远一如无际的大海,纯粹透明没有丝毫杂质,而我,只能用杯水,去回报大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读了此文后,也许你会有一些肺腑之言要对文中的父子或自己的亲人说,请敞开心扉,说出你的心里话吧。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阅读就是阅世
①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 。所以, 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 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难以言说。
②今天的孩子,二十多岁了,通常还幼稚率薄。听说狄更斯们可以为一个街区的拐角写去几千字,就问:写一些这样的文字,有什么意思?还有,像罗曼•罗兰这样,让克利斯朵夫与安多纳德错失在两列相向而开的火车上,一如自己玩剩下的小把戏,怎么看都不像是有创意 的安排呀。
③其实,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 ,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重要的时候。
④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孩子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 常是快读速读 ),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视读书为探险 ,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但孩子们只拿书作消遣;笛卡尔说“读杰出的书 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但他们把与书交谈的时光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于是,这些 现象所表明的认知的肤浅,已经造成这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而这种贫薄与匮乏,又必定 会延缓和阻碍一个民族的心智成熟。
⑤但我们也不能失去希望。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 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 ,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⑥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 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
⑦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作者汪涌豪,有删改)作者开篇举自己年轻时阅读的事例,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第④段说“结果自然是令人担忧的”。精读本段,写出“令人担忧”的结果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文章第③段有一句话具体解说了“阅读就是阅世”,请把这句话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结合你的阅读,举例具体谈谈你的体会。
作者说:“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请从《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部名著中任选“一个情节(细节)”或“一个人物”,叙述你在阅读过程中类似的情感或认识的变化。(不少于80字)
温家宝总理说:“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结合“读书可以改变人”这句话,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任选一句)
(1)杜威视读书为探险,法朗士视读书为壮游。
(2)读杰出的书籍,有如和过去最杰出的人物促膝交谈。
我理解( )句: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用善良做底色
松韵
天气冷得出奇,寒风咆哮着卷起雪花,升腾起呛人的白烟。
温暖的红砖房里,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柴火在灶坑里噼啪作响,锅上冒着润白的蒸气。我和弟弟早就饿了,正眼巴巴地等待着第一锅酸菜肉蒸饺出笼。
这时,有人叫门。父亲出去片刻,带回一个衣着单薄的外乡人来。看上去是个20多岁的农民,但是很年轻,嘴唇都发青了,显然在风雪中冻了很久。
“这丝棉很好的,你看看。”他说着,卸下肩上的旧麻袋,就要往外掏丝棉。
“别拿了,我不买丝棉。”父亲止住了他,“外面太冷,请你进屋暖和暖和!”“哦,不买?不买啊?这丝棉好,真的很好。”他有些失望,坐在暖和的火墙旁,一时却也并不想挪动。
这时,母亲端上了两大盘热腾腾的酸菜肉蒸饺。“你一定饿了,吃几个饺子挡挡寒吧!”母亲看着仍有些哆嗦的他,把筷子递过去。
那人的确是饿了,推辞了一下,便接过筷子狼吞虎咽起来。当他意识到我们一家人还没吃饭时,两盘蒸饺只剩下了小半盘。他尴尬地抬起来,窘迫不安地嗫嚅道:“这……我……我……你们,你们还没吃吧?”
母亲笑道:“还有呢,你要吃饱了啊!”
蒸饺的确还有,可那一笼是纯素馅儿的,一丁点儿肉都没放。
弟弟捏了捏我的衣角,嘟起嘴来。
一盘半的蒸饺,对他来说可能也就六分饱,但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再吃了。
接下来的聊天中,我们知道他是安徽的农民,跟父亲弟弟一起到北方贩丝棉,没想到折了本,近年关了,打算把剩下的丝棉低价处理了,好歹挣回返乡的路费。 “我兄弟的脚冻坏了,他跟我父亲在车站蹲着呢。今儿天太冷,没让他们出来,我寻思把最后一包丝棉卖了,今晚就跟他们坐火车回去。”他说。
母亲听了,感叹道:“唉,你们做点小生意,也挺不容易啊!”
父亲跟母亲轻声说了点什么,母亲便去仓房找了三双半新的棉鞋,还有半面袋的冻豆包回来,递给这个年轻人说:“我们也不是有钱人家,要不然,就把你这丝棉买下了。这双棉鞋你换上,另两双拿去给你父亲和弟弟穿,北方不比南方,脚冻伤了可了不得!冻豆包我们今年蒸得多,你带几个让你的父亲和弟弟尝尝吧!”
年轻人站了起来,拘谨地搓着手,一遍遍地说:“这可咋好呢?这可咋好呢?我这是遇上好人家了!”
我们把他送出门时,年轻人一眼瞥见院子里一堆锯好的圆木。他突然放下肩上的包,三步两步抢过去,“我干点儿活再走!”说着便抡起大斧,劈起柴来。母亲正要劝阻,父亲说: “让他干吧!”
寒风中,雪花飘飞,年轻人已经走了,我家院子里,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垛劈得粗细均匀的柴火。
弟弟吃了剩下的半盘有肉的蒸饺,玩去了。我跟父母吃着第二笼纯素馅儿的蒸饺,觉得温暖而香甜。
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赏心悦目的,是纤尘未染的青山绿水;最温暖人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纯洁真挚的感情。 暮年回首时,最有价值的财富,应是一颗恬淡宁静的心,和一份丰富无悔的回忆。而所有这一切的拥有,都需要用一颗善良单纯的心做底色。文章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我”和父母吃着纯素馅蒸饺时,为什么会觉得“温暖而香甜”?
年轻人在作出为“我”家劈柴的决定时,心理活动是怎样的?请联系上下文,
用文字写出来。年轻人在为“我”家劈柴时,母亲要阻止,而父亲却说“让他干吧”, 父亲这样做
的原因是什么呢?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结合本文,说说你的感受。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卸任后,在得克萨斯州的一个庄园里举行了一场慈善晚宴,旨在为非洲贫困儿童募捐,应邀参加晚宴的都是富商和社会名流。当天慈善晚宴的主角不是倡议者的安南,不是捐出300万美元的巴菲特,而是仅仅捐出30美元零25美分的小露西。她说了这样一句话:“慈善的不是钱,是心。”让全场的人感动不已。
阅读选文,回答1~5题。
均衡营养更健康
①我国5岁儿童体重不足者比率为10%-20%,生长迟缓者比率为35%,个别贫困地区高达50%以上。这是第三次全国营养调查为我们提供的一组惊人数据。专家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或不均衡是导致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体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追求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学补充营养元素的观念,已经成为改善中国人营养状况的当务之急。
②中国人究竟缺少哪些营养元素呢?
③钙、维生素B2和维生素A是中国人严重缺乏的营养元素。其中钙缺乏的严重程度排名第一。科学显示,人体每天对钙质的需求量为800毫克,而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量为405毫克,仅达需求的50.6%。缺钙会导致脚抽筋、盗汗、腰酸及骨质疏松等症状。维生素B2和维生素A的每天摄入量也只达到人体需求的61.5%和59.5%。
④维生素C、锌、铁也是中国人缺乏的营养元素。据调查,全国人均每天摄入维生素C量为100.2毫克,已达到100毫克的标准。但是,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有文章分析中国居民维生素C的实际摄入量仅达50毫克。另外,我国人均每天摄入锌12毫克,比需求量少20%。青少年儿童缺锌比较严重,已影响部分青少年儿童智力和身高的正常发育。中国居民食用的铁,主要来自于大米、坚果、果叶蔬菜等植物中的非原血红素铁,其利用率较低,吸收率也远远低于动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铁。此外,中国人食用量最大的谷物中,含有浓度较高的植物酸。植物酸会明显抑制铁的吸收。所以,尽管摄入了一定量的铁元素,但真正被人体吸收的并不多,因此仍然有许多贫血病人。
⑤人体补充营养元素的基本原则是:把所缺的全部补齐,补缺的不能再补,使人体内各种营养元素达到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元素,彼此关系密切,只有达到它们之间的均衡,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人体才可能健康。比如:钙、磷、锌、铜要成一定的比例,磷过量,钙会被耗损,通过量,锌会损失;铁促进维生素B族的代谢;锌要与维生素B1一起增加摄入量为宜。
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时,有些人认为西方国家的配方比中国的好。实际上,中西方饮食结构不同,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另外,黄种人与白种人在体质上也存在着差异。例如,磷、铜、镁、维生素E、维生素B12等就属于中国人不缺的营养元素。以铜为例,全国人均每天摄入铜元素的量为2.4毫克,推荐量为2毫克。摄入过量的铜元素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会导致锌的损失。所以中国人不要盲目补充。
⑦现行补充的误区是缺什么补什么,没有科学配比,人体内营养仍然达不到均衡。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一定要有统筹思想,在医生指导下,总体判断自己缺什么维生素和矿物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案。
1. |
理清选文的写作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填空。 指出中国人营养元素摄入现状→→→分析现行补充的误区并提出建议 |
2. |
第③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
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可否去掉?为什么? 维生素C主要来源于蔬菜中,中国居民饮食上习惯食用煮熟的蔬菜,致使其中大多数维生素C被破坏。 |
4. |
下列说法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5. |
中国人应该如何科学地补充营养元素?请结合⑤⑥⑦段内容回答。 |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不要急
(1)多年以前,在我们那条街上,曾经发生过一起令人唏嘘的车祸,死者是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据说是婴儿的尿布在那个阴雨天都用完了,头天洗的尿布都在工厂的锅炉房烘烤着,婴儿的母亲让父亲的去工厂取那些尿布来救急,这件事使年轻的父母心急火燎,那男子的自行车骑得飞快,结果被一辆卡车撞了。
(2)后来事故现场的目击者都说,他的自行车确实骑得太快了,他赶路太急了。
(3)想起这个不幸的故事,完全是缘于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不要太急”这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我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牌桌上,我打牌一直没有什么风度,输多了就很急躁。那位朋友相反,输得越多人就越轻松,而且妙语连珠,他从来不急,是那种真正有牌风的人。有一次,他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我们说,不要太急了。他的声音使热闹的骂声沸腾的牌桌突然安静下来,然后我们听见那位朋友说,最近流行这句话,这句话真好。
(4)这确实是一句好话,是不多见的具有劝世意义的流行话语。不知怎么,又想起另一个好脾气的朋友。有一次,他的孩子发高烧,他的妻子急得手忙脚乱,光着脚,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而那位朋友一如既往地穿戴整齐,才尾随妻儿而去,事后,他的妻子指责他,他说:“再怎么急,也不至于光着脚出门呀。”他妻子便一时无言而对。
(5)我想,人的性情通达至此,生活便是另一种坦荡的境界了。那两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他们用理性控制着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如此,危机便仅仅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6)不要太急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金玉良言,但做起来却不容易。急躁不是美德,却几乎是我们共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每一次急躁都有其自然而然的理由,正如你的小宝贝没有尿布换了,而尿不湿这种新产品还没有问世;正如你在牌桌上大输特输,而你的口袋里的筹码却不多了;正如你的孩子高烧40度,病因却不详。你有理由着急,但是我们却总是容易忘记这个常识:急有什么用?
(7)不要太急了,说得是嘛,我们急了这么多年,生活中该有的有了,不该有的还是没有,急出什么名堂来了?一着急说不定就像那个不幸的父亲,为了尿布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8)我不提倡市侩哲学,但我一直认为为了生命献出生命是值得的,为了尿布而献出生命却是很可惜的。概括本文第(1)段的故事,并说说以它开头的好处。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分析选文第(3)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结尾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有人说:“当急则急,否则,会丧失时机”,有的人则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结合你的学习、生活世界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