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糟糕的发明
①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塑料制品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的优点。但是,由于塑料是从石油或煤炭中提取的化学产品,很难自然降解,给环境带来了难以收拾的后患。人们把这种灾难称为“白色污染”。
②目前大部分国家处理塑料废弃物只能高温焚烧或者挖土填埋。塑料焚烧。时产生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导致大气污染;埋在土壤中的塑料200年也不会腐 烂降解,破坏土壤的透气性,影响植物生长。
③没有被回收处理的塑料废弃物,散落在世界各地,导致了许多动物的悲剧。据国外新闻媒体报道,海洋里的海豚、海豹、海龟等经常因误食海洋中漂浮的塑料废弃物,堵塞消化道而丧生。无独有偶,中国西安市动物园近两年来5只鹿、1只美洲驼不明不白地死去,经专家解剖尸体后证实,“凶手”竞是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塑料袋。
④塑料废弃物不仅堵塞了动物的消化道,甚至还堵塞了江河的通道。1998 年8月,重庆市由于嘉陵江、长江上游取水口被塑料废弃物堵塞,致使好几家自来水厂停产减产,害得重庆市民守着两条大江没水喝。
⑤随着白色污染的加剧,人们认识到塑料的危害,积极想办法减少污染。有些国家采取了有偿使用的方法,大多数人选择了放弃使用塑料袋。荷兰、比利时等国的许多大型超市为每个一次性塑料袋向顾客收取0.3欧元的费用,其中0.1欧元为成本费,0.2欧元为环保税。有些国家出台各种政策法规抵制或限制使用塑料袋。2007年美国旧金山市成为第一个禁用塑料袋的城市。2008年6月1 曰,中国实行禁用免费塑料袋。市民外出购物大都自带塑料袋或者环保布袋,用实际行动减少白色污染。
⑥塑料的问世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这种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麻烦的发明还是少点为好,怪不得英国《卫报》称塑料是“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呢。
目前大部分国家处理塑料废弃物的方法是 。
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塑料制品优点的是第( )项。
①质轻 ②防火 ③耐用 ④成本低
第③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2分)
第⑤段 从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两方面写出了人们为减少白色污染所采取的方法。
从2008年6月1日起我国的“限塑令”在全国实施,市场使用塑料袋有所限制。学校也开展了以“限塑”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请你为这项活动写一条宣传语。(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一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这”指代的是。这一句话表达了“我”对长妈妈的感情。
、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三)阅读文段,回答18—23题。
〔美〕艾尔玛·邦贝克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些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气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接。”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作者叙述了和父亲之间的八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其中的四件。4分
、通过上述事件,说明父亲的爱具有特点。2分
、文章写的是父爱的爱,而文中为什么写那么多母爱的表现?2分
、给文章加一个适当的标题,不多于五个字。2分
、请写出两句表达父爱或者母爱的名言警句。2分
、你的父母是不是有过文中的父亲那样表达着他们独特的爱,请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2分
阅读《小巷深处》选段,完成13----17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同学异样的目光,老师分外的关切,时刻提醒我: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
我开始沉默,开始回避所有的同学,甚至开始厌恶我的家。我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也不再从母亲卖冰棍的那条路经过。那段时间,除了几顿饭之外,我几乎整天泡在教室里,祇是为了在那个卑微的家里少呆几分钟。有人向她问起我,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除了我,谁也不可能看出她眼中深深的落寞。
时间飞逝,终于在中考过后的一个月,我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我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自己家庭的阴影,住进那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的县城一中了。
临行前,我穿上了母亲用从微薄的生活费中硬扣下的钱购置的连衣裙。当我看见穿衣镜中颇具城市少女风采的“我”时,我终于下了决心,转向母亲,吞吞吐吐却又异常清晰地说:“妈……您……以后别……如果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为什么?”母亲眼光黯淡了。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您……”我上前扶住她,可她轻轻推开我:“我去帮你弄点好吃的,食堂少油。”我有些哽咽,但我什么也没有说。、第一段中,“我渐渐感到了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体现在哪里?
、第二段中“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强烈对照,这样写说明什么?
.第三段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写县城与“我”家隔了一座又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
、第四段加“”的句中“我”加上引号的原因是:
;省略号的作用是:(A、话
语省略B、说话断断续续)(填序号)、“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
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正确一个给2分,正确两个给3分)
答:外公是一个的,
的,
的老人。
. 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4分,前两空各1分,第三空2分)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各2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结合上下文,判断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这句话是陈氏家教的追求。() |
B.这句话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写照: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 |
C.“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 |
D.这句话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
. 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阅读《周庄水韵》选段,完成7—9题。
我曾经三次到周庄,都是在春天,每一次都坐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那一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那天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初春,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我们的小船划到了古镇的尽头,灯光暗淡了,小河也恢复了它本来的面目,平静的水面上闪烁着点点星光。从河里抬头看,只见屋脊参差,深蓝色的天幕上勾勒出它们曲折多变的黑色剪影。突然,一串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而起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暗红的光线。随着一声声清脆的爆炸声,小小的光点变成满天盛开的缤纷礼花,天空和大地都被这满天焰火照得一片通明。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原本墨一般漆黑的屋脊,此时如同被彩霞拂照的群山,凝重的墨线变成了活泼流动的彩光。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都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随焰火忽明忽暗的河畔楼屋倒映在水里,像从河底泛起的一张张仰望天空的脸,我来不及看清楚他们的表情,他们便在水中消失。当新一轮焰火在空中盛开时,他们又从遥远的水下泛起,只是又换了另一种表情。这时,从古镇的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天上的美景稍纵即逝,地上的惊喜却在蔓延…….选文第一段的结构特点是
A.总分式 | B.并列式 | C.层进式 | D.对照式 |
.下面对选文第一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每次到周庄都会变换角度描写周庄。第一次游周庄是从动态的角度去写,第二次游周庄是从静态的角度去写。 |
B.这段文字记叙了作者两次游周庄的情况,作者每次游周庄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游周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
C.作者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用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
D.作者要强调每一次到周庄,都“乘船游镇”,原因是作者对周庄的水印象很深,这也突出了周庄水乡的特点。 |
.下列对选文第二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如果给此选段拟一个小标题,可以为:“节日夜景”或“梦幻般的夜晚”等。 |
B.此选段详写周庄节日夜晚灯光、焰火的美景,主要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
C.最后一句话中加点的“蔓延”一词,是感染、传播的意思,这种惊喜感染了地上很多人,大家都高兴起来。 |
D.此选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方面生动地形象描写了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