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练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__________金丝八宝攒珠髻,_____________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_________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______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风辣子’就是了。”依次排列在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A.绾着 戴着 带着 系着 | B.戴着 绾着 带着 系着 |
C.绾着 系着 戴着 带着 | D.戴着 绾着 系着 带着 |
这段文字描写王熙凤上场,作者没有采用的写法是( )
A.语言描写 | B.心理描写 | C.侧面烘托 | D.肖像描写 |
这段文字对王熙凤的肖像进行了具体细腻的描写,从内容上说,这个肖像描写( )
A.旨在表现王熙凤服饰的高雅华贵。 |
B.旨在表现王熙凤姿容俏丽。 |
C.旨在表现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
D.旨在表现王熙凤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 |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的这句话说明了( )
A.贾母对王熙凤没有好看法。 |
B.王熙凤在贾府没有地位。 |
C.王熙凤性格泼辣,话不饶人。 |
D.王熙凤是一个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节选自《唐才子传》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致仕:退休或辞职回家。 |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
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行贾:市场价格。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A.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B.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C.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D.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直接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 的非凡才华。 |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 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 达异邦,诗名远播。 |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遭挫折能顺其自然,借佛教生死之说安慰自己。 |
翻译题
(1)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2)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 公湎而不听。少间,公出,晏子不起,公入,不起;交举则先饮。公怒,色变,抑手疾视曰:“向者夫子之教寡人无礼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举则先饮,礼也?” 晏子避席再拜稽首而请曰:“婴敢与君言而忘之乎?臣以致无礼之实也。君若欲无礼,此是已!” 公曰:“若是,孤之罪也。夫子就席,寡人闻命矣。”觞三行,遂罢酒。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晏子朝,杜扃望羊待于朝。晏子曰:“ 奚故不朝?”对曰: “君夜发不可以朝。”晏子曰:“何故?”对曰:“梁丘据扁入歌人虞,变齐音。” 晏子退朝,命宗祝修礼而拘虞,公闻之而怒曰:“何 故而拘虞?”晏子曰:“以新乐淫君。” 公曰:“诸侯之事,百官之政,寡人愿以请子。酒醴之味, 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夫乐,何必夫故哉?” 对曰:“夫乐亡而礼从之,礼亡而政从之,政亡而国从之。国衰,臣惧君之逆政之行。有歌,纣作北里,幽厉之声,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君奚轻变夫故哉?” 公曰:“不幸有社稷之业,不择言而出之,请受命矣。”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日:“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中华书局1962年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变,抑手疾视曰疾:速度 | B.臣惧君之逆政之行逆:背离 |
C.公被狐白之裘被:披着 | D.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循:巡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B.臣以致无礼之实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C.顾夫淫以鄙而偕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D.乃令出裘发粟臣乃敢上壁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A.群臣固欲君之 / 无礼也力 / 多足以胜其长勇 / 多足以弑君而礼不使也 |
B.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
C.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 / 力多足以胜其长 / 勇多足以弑君而礼 / 不使也 |
D.群臣固欲君之无 / 礼也力多足以胜 / 其长勇多足以弑君 / 而礼不使也 |
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人而无礼“,人就成了禽兽。一国之君,如果 带头不讲礼,国家的根本就会动摇。 |
B.晏子既敢谏也善谏,他以自己“出人不起,交举则先饮”的行为激怒景公,使其切身 感知不讲礼的后果,从而接受劝谏。 |
C.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对此晏子以拘捕歌人虞表示了反对。因为他认为君王如果 喜爱音乐会导致礼法废弃,国家灭亡。 |
D.景公“被狐白之裘”诧异三天大雪而天不寒冷,晏子以古贤君的做法批评景公不知百姓饥寒困苦,促使景公施行了善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是后也,饬法修礼以治国政,而百姓肃也。
(2)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夫子无与焉。
(3)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目。
第一则 :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第二则:
《礼记·大学》:“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论世界帝国》:“虽然从施政方面说,公民的代表和国王都是人民的统治者,但从最终的这方面来说,他们却是人民的公仆。”
(1)第一则材料中穆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的主张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三句话中所提出的三种官民关系的概述,请任选一种进行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论贵粟疏》节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牧:管理 |
B.盗贼有所劝劝:说服 |
C.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交通:结交 |
D.粟有所渫渫:流通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众贵之者,()上用之故也。
A.且然而以 | B.夫于是其 |
C.夫然而以 | D.且而乃 |
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作者文中提出的“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贱商人,尊农夫
A.①⑤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⑤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告诫统治者要做到重视五谷而轻视金玉,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否则人民就不能生活安定,国家也将充满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 |
B.作者指出,民以食为天,无农不稳,而要想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当下关键的是要严格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
C.作者尖锐地指出,当下的社会实际情况是农民生活极度艰辛困苦,而商人们则牟取大量利润,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让国家富强稳定,是不可能的。 |
D.文中提出如果能从国家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使用,那么百姓担负的赋税就可减轻 ,也可以让国家得到实惠。 |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
(2)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3)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