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出文段中所缺的句子。
(1) (2)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 (2)苦其心志
(3)管夷吾举于士 (4)法家拂士 翻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文中列举历史人物的经历证明“堪当大任的人必先经受住磨难”,这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君将哀而生之乎 ()(2)又安敢毒耶()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4)备水旱()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明主知其然也。甲乙两文都是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处: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后面问题。(共13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选自《晏子春秋》)
【乙】师旷①撞晋平公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披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⑥?”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⑦,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除去。0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A.其实味不同() | B.叶徒相似。() |
C.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 | D.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
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 B.族诛连坐 |
C.其一犬坐于前 | D.坐视不理 |
翻译下面的句子。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请你根据【乙】文内容展开想象,将不理平公躲避师旷“援琴撞之”的场面叙写出来。(要求:续写时要有晋平公的动作和神态描写)
晋平公话音刚落,【甲】【乙】两文中,晏子和师旷都长于辞令,你更欣赏哪一个的说话艺术?请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①不能治士②,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③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注】①士师:古代的司法官。②治士:管理下属。③四境之内:指全国。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孟子谓齐宣王曰()
②冻馁其妻子()
③比其反也(比:反:)
⑵与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之楚游者
A.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 B.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
C.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翻译下列句子。
⑴王顾左右而言他。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从选文内容看,孟子对齐宣王有怎样的期望?
阅读两段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两段文字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苟富贵()比至陈:()凡六月()或说陈王曰:().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原因:
②启示: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古文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错的一项是()(2分)
A.今亡(逃跑)亦死无论(不论)魏晋 |
B.今或(有时)闻无罪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 |
C.为天下唱(通“倡”,首发)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
D.楚人怜(爱戴)之此中人语(说)云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陈胜、吴广乃谋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B.扶苏以数谏故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C.不足为外人道也士卒多为用者 |
D.吴广以为然父利其然也 |
下面各句是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中陈胜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说明陈胜充分把握了人心动向,为起义成功奠定了基础。 |
B.乙文中“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了桃源与外界隔绝久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体现了桃源民风淳朴。 |
C.甲文中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中桃源人来到桃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 |
D.甲文是纪传体,生动地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乙文以叙述为主,是作者虚构的故事,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